
《先验批判》中作者对先验批判的主要理解有三:从哲学角度讲,它是对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认知图式的先验批判;从语言学角度讲,它是对决定着话语编码与意义生成的深层语法结构的叙事学分析;从精神生产方式角度讲,它是对在精神再生产之前就已存在的生产者的内在生产观念的批判考察。在对先验批判概念的这三层阐释中,第一层阐释源于康德,也是大家一直公认的东西。而后两种阐释则是在现代学术视野中的进一步发挥。这种发挥当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因为在“先验形式”、“深层语法结构”和“内在生产观念”之间存在着一种家族类似关系。
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在《先验批判》中的确充满了康德气息,因而在基础理论上它并没有什么值得宣扬的创新,如果一定要说说《先验批判》这个话题的意义,那么我以为就在于它对经验论在某种程度上的清理和限定,尤其是针对经验主义或理性独断论对先验哲学的误读和歪曲的“批判式还原”,并且相当明确地肯定了先验批判对于代表着人类理性本体的学术文化的重要意义。很明显,要把先验批判工作深入下去,仅有康德这一古典的精神资源当然是不够的。还可以坦白地承认,由于“术业有专攻”以及对现代先验哲学理论??如现象学哲学等准备不足等原因,我自己也不是谈先验批判话题的合适人选。就中国学术思维的整体水准而言,我觉得能够老老实实地接受一点康德哲学的启蒙,知道在生命中有一种不同于实用机能的纯粹理性,尤其是知道它对一个有尊严的精神生命的重要意义,已经足够了。
《验批判》没有吸收现象学哲学在意识分析上的新成果,这是无庸讳言的。但另一方面,这也是因为由康德奠定的先验批判的基本方向,在现象学哲学中并没有发生根本的逆转,正如梅洛?庞蒂说“现象学是先验哲学”一样,因而从大处着眼,它们在思路和目标上是一致的。也可以说,在先验哲学和现象学之间,并没有颠覆性的解构行为或根本性的转型,不过是在现代现象学哲学中,把康德对自我意识结构的分析做得更加细致,诸如胡塞尔特别关注的“意识行为与对象的相应性”、“对象在意识中的构造问题”等,都是如此。
媒体推荐
后记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
本书恰好就是这样产生的。
其实我从来也没想过要写这样一本书。但由于在做实证研究时,特别留意学术方法等逻辑方面的问题,所以平时也积攒了不少可以纳入学术批评范畴的东西。近两年来,也不时地在适当的机会发一发议论。直到今年春节闲下来翻看旧文,发现它们已悄然构成了一本小册子的规模,而且由于主题属于观念领域的先验批判,所以也可以说很有特色。于是就萌生了把它们汇聚成一本《先验批判》的念头。
而就在此时,一位朋友讲起上海三联书店正在出《三联评论》,它的篇幅和主题与这个小册子都吻合。于是我投书沪上,并很快得到吴士余先生的答复。在充分吸收了他的建议之后,我又着手把手边的文稿作了一次加工处理。
由于得来全不费工夫,所以本书对我真正有了一种超功利的乐趣。如果总是可以这样写作,那么学术人生也就真的可以差强人意了。
刘士林
2001年2月20日于
南京芳草园寓所 目录
上篇:先验抗判与理论创新
一理论创新何以成为可能
二先验批判与学术创新——对当代学术原创性的一种阐释
三先验批判与古典学术研究——以庄学研究的语法结构为个案
四当代学术中的『逻辑』硬伤
下篇:先验批判与学木转型
五认知图式与学术史观——影响中国当代学术转型的两个先验因素
六从概念分析到转换思维方式——古代文论研究中的认知图式问题
七纯粹美学话语是如何可能的——百年中国美学的纯粹理性批判
八文学人类学与中国当代学术史观的理论转型
结语:先验批判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启蒙
后记 文摘
书摘
造成这种“思想”与“学术”冷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人们对于学术史的理解过于狭隘。在我看来,学术史主要应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一门学科自身所积淀的知识总和。这一点也是人们普遍意识到的那种“小学术史”。如某一学科的各种研究观点,以及作为学术入门的各种
知识工具。在这方面所出的各种材料或常识问题,也就是人们一般所说的“硬伤”。其次,还有一种可以说更为重要的学术史背景,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大学术史背景,是人文学科在某一时代所达到的整体发展水平之表征,也显现着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有机互动。如果说在前一种学术史定义中,思想史和学术史泾渭分明,那么在后一种大学术史视野中,思想史研究实际上已构成学术史的一部分。也正是在这一层面上,包含着两种学术范式进行对话的真正可能。这种大学术史背景不仅是文献分析的背景,同样它更应该成为思想史研究的根基。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首先一个是当代生命科学对传统人学的冲击。传统哲学语境中的人,实际上都建立在古典生物学基础上,它对于自身的全部认识,都是从“人兽之辨”的语境中作出的。如与动物不反思而有了人的理性,与动物界的无序竞争而突现出了人的伦理性,以及与动物不审美而突出了人的自由等,甚至它只有首先预设了动物不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才有了人类的实践主体性。然而20世纪生命科学的相关研究,早已超越了这些陈旧的知识基础,科学家发现大猩猩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在许多动物那里已经有了相当严密的社会组织,在一些动物身上科学家竟然还发现了伦理情感。这种哲学基础的现代转型,实际上使众多人文学科的基础已经摇摇欲坠。倘若对此麻木不仁,那么它对于现代人“认识自身”的全部言说,实际上都只能成为一种无根的游谈。其次是人类学研究对于传统历史学的挑战。这其中受冲击最大的无疑是至今仍普遍流行的社会发展四阶段论。在这种历史分期理论模型中,原始社会往往被漫画化为一种饥寒交迫的悲惨世界。但根据人类学家对于史前文明的实证研究,却发现情况与此恰
恰相反。他们的居室往往胜过现代高级宾馆,他们的营养状况异常的好,而且那个时代既没有战争,也没有令文明人惊恐不安的瘟疫流行①。如果原始社会真的成为一个黄金时代,那么诸多人文学科那种对原始社会“野蛮落后”的描述,实际上也就成为一种文明人的虚构。这两点也是人们研究庄子思想时所遇到的一个观念障碍,由于从“人类高于禽兽”和“原始悲惨世界”这种19世纪的历史观出发,所以一看到庄子讲回归自然,就批判这是在宣扬没落的原始文化,或者把禽兽状态视为人的理想存在方式,这种所谓的学术评价,也就必然要成为一种“固不及质”的肆意歪曲。
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种人学观与历史观的巨变,实际上已经直接威胁到传统思想史研究的根基。一般思想史研究的僵化和固步自封,也都是因为它们仅仅自足于自身小学术史的背景,而不再关心整个现代人文知识系统中惊人的新发展。另一方面,这也是因为思想史研究放弃了对自身学术技术的“精神分析”,不再从事理论思维上的自我批判,因而只能借助那些早已丧失合法性的历史观和理论方法,来复制在逻辑上早已成为陈词滥调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思想史研究急需在学术史方面的补给,然而,同时更要强调的一点是,这种补给绝不是中国古典学者经常讲的“三坟五典”,它更应该是一种综合了当代人文学科整体发展水平的大学术史基础。
4.反对“玄学化”与“美学化”
在当代庄学研究中有两种主流倾向,分别可以称之为“玄学化”与“美学化”。前者一般集中在哲学界,而后者一般簇拥在古代文论或者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中。这里提出讨论的问题不是它们在细部上的各种具体解释,而是这两种阐释语境对于庄子文本的合法性。哲学界之所以把庄子越讲越玄,主要是受其从西方借来的那种抽象的分析技术所导致的。例如一定要追问一下“道”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等。但在这种发问之前,人们几乎从来没有反思过这种二元论工具本身是否有效。尽管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又有人开始用海德格尔或其他什么现代哲学框架来解说庄子,但由于同样对这种现代方法没有进行“批判武器的批判”,所以两者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在对于西方方法万能论这一点上,它们在逻辑上完全是殊途同归的。而古代文论和美学界则更多地把庄子思想往审美心理、形象思维以及文学叙事上靠,但由于这些工具依然是从西方“舶来”,不过是把西方哲学替换为西方的文艺学方法,所以在中国哲学界出现的那种思维顽症,在中国古代文论和古典美学研究中,它们依然泛滥成灾俯拾即是。说到底,这都是由于忽略了对于解读技术本身的“先验批判”,是由于完全不了解古代人那种特有的诗性智慧和生活方式,因而在“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的“猜谜”中,只能把对象“越抹越黑”或者“越说越糊涂”。也可以说,这两种讲法不仅不是“庄子的庄子”,而且本身就是那些与“庄子说”毫不相干的诸说法产生的逻辑根源。
对玄学化的批评根据在于,由于现代哲学方法是文明时代最高级的思维方式,它本身就是建立在对原始思维的颠覆基础上,因而从逻辑上讲,它们就是无法通约和对话的。也可以说,“原始思维”对“逻辑思维”具有一种本体论上的优先地位,它不可能通过逻辑思维的一般规律和叙述方式来再现。对此我曾经作过一些推测。从诗性智慧的观点看,庄子妻死却鼓盆而歌,朋友行将就木却以为“悬解”,都不一定是后人极力敷衍的旷达,而更是一种原始人的“我自然”。推而广之,庄子一书中的许多奇异事物,“水有图象,邱有举;山有夔;野有彷徨;泽有委蛇”(《达生》);许多奇人异人,王倪,长梧子、许由、伯昏无人、狂接舆、天根、屠羊说等等,过去一般都被视为寓言或文学想象也是大可商榷的。还有庄子的“道”、“心斋”、“葆光”、“无”等文明人以为高度抽象的概念,在那个“众人昏昏”的时代中,很可能也就是极普通的词语,而且很好理解。所有这一切都因为,原始思维不同于逻辑思维,是一种推理能力极其薄弱的“想象的玄学”。他们的语言也是永远精确地按照事物和行动呈现在眼睛里和耳朵里的那种形式来表现的。“原始人……简单像儿童,忠实于自然本性,最初的寓言故事就不能是伪造,所以必须……都是些‘忠实的叙述”一。正是因为庄子的思维结构与诗性智慧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所以作为文明时代理性智慧代表的哲学研究,由于它所使用的那种距离庄子最遥远的思维方式,所以这些关于“庄子”的理性分析与言说,在本质上只能被视为一种根据文明意识形态而生产的“庄子漫画”。
而反对美学化的原因,则是由于这种研究囿于现代文艺理论,这种解读现代人情感的“技术美学”,而完全不理解古人的生活背景和精神追求所导致。对于先秦诸子来说,他们写作和游说的目的,根本就与现代人所谓的审美需要无关,因此古代各种文本主要是一种政治文本。在它们汪洋恣肆和才华横溢的表象背后,充满的都是对现实世界的功利性追求。这一点也与原始思维的实用特征高度一致。我曾指出,先秦显学中的儒、道、墨三家,之所以激烈地相互进行思想斗争,主要是它们分别代表着完全不同的社会政治理想。这里可以我对墨子的考证为例来说明一二。一个已经普及的说法是墨子是一个工匠。勤劳勇敢,刻苦自励。其实他本人更像一个流亡政治集团的首领。
……
ISBN | 7542615203 |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
作者 | 刘士林 |
尺寸 | 0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