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味道:梁文道饮食文化随笔(套装全3册)》内容简介:《味道之味觉现象》:假如食物注定要被人吃掉,假如食物真是一种艺术,那么我们欣赏这种艺术的唯一方式便是毁灭它。想象一下烟花,特别是蔡国强那些爆炸艺术。当你目瞪口呆地看着它们在半空绽放的同时,可曾意会得到那是一个消失中的艺术?我们总是把毁灭与创造视为相反的过桯,又总是把艺术和创造联系起来,觉得艺术绝对不是毁掉什么,而是在创造一些东西。可爆炸难道不是一种终极的毁坏吗?烟花难道不就是一连串的破坏与消亡吗?我们欣赏烟花,其实就是在欣赏损毁的壮美。
同样的,饮食也是如此。我们有时候会用“干掉”去形容进食,比如说“干掉一碗面”,“把整桌菜干掉”;那个“干”字正正是最粗暴的破坏。形容一顿吃完的饭,我们会说那场面真是“狼藉”;这岂不是一桩惨案的遗留现场?
只有透过吃的动作,我们才能完整体验食物之美,才能领会食物作为一种艺术的精髓。可是吃的动作同时也就是一种破坏、吞没与消化。食物一生的高潮在于它的死亡,不消灭食物,我们就无从欣赏食物。饮食艺术乃是一种关于毁灭和败亡的残酷的黑色艺术;最美的刹那,就是崩解朽坏的一刻。
《味道之人民公社》:
为梁文道食评文集《味道》系列之一,主要谈论“吃”的社会意涵,挖掘不同场合、不同人群、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人们“吃”的不同内容与逻辑,引出“吃”作为不可或缺的社会纽带的意义,正是“吃”联结或区隔了不同的个人与群体。
《味道之第一宗罪》: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贪吃”被列为七宗罪之首。当饮食成为人类过分沉溺的欲望,其他一切淫邪的罪错便随之而来。在梁文道笔下,吃喝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而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切片,它与音乐、民族、教养、情色甚至善恶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远去,喧嚣升起,品味变成炫耀的资本,饕餮之徒化身为美食家--人类因贪吃被驱除出伊甸园,背负起原罪,却为自己创造了另一座天堂。
编辑推荐
《味道:梁文道饮食文化随笔(套装全3册)》编辑推荐:被盗版追逼着,被读者催问着,梁文道“味道三书”终于在期盼中姗姗来迟!《味道之味觉现象》似乎是作为著名时评人、节目主持人的梁文道又一次“转型”,其实是他作为“文化美食家”在内地的“被逼迫展示”——梁文道好久没有正式出书了。他自谦“其实这三卷小书本来就不该出版”,但是我们且听他到底说了些什么吧。
有朋友说梁文道这批文章是历史、经济、政治、哲学、散文甚至人类学札记,总之不是饮食;他说得对,作者写的不是饮食,但是其笔触固执地围绕着饮食,分析饮食就是分解人类最日常最体己的经验,再从中抽出一丝又一丝的线,再把它们还原成更大的一张网,从最微观到最宏观,饮食串起了最可感的个体肉身与最抽象的文化网络。或许,这是作者所谓的“味觉现象”了。
作者自云:我这些偶尔被人误会为“美食文字”或“食经”的烂货,其实是另一种想得太多的成品。正因为自己写吃,所以又丢不开老毛病地开始联想关于饮食书写的种种,想它在今日获得崇高地位之奇怪,想读者和市场对它之渴求的原因,当然更想到了它的前世今生。一边想,一边写,便写成了这副模样。 作者简介
梁文道,1970年生于香港。1988年开始撰写艺评、文化及时事评论,并曾参与各种类型的文化及社会活动。现为凤凰卫视评论员,《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中国内地、香港及马来西亚十余份报刊杂志专栏作家。主要著作有《常识》、《我执》。 目录
《味道之味觉现象》
自序 行外人的忏悔
第一辑 世间的滋味
荔枝
榴莲
水果该怎么吃
凉果
白松露的神话
人参
象鼻
葵的消失
在北京吃面
火锅
羊肉串
涮羊肉的品味
也说烤鸭
要命的甜
煞割令
苦
淡
粥的贫穷美学
豆腐的美学
美国牛扒的兴起
烧牛肉之歌
水
美酒世界杯
在考试的年代喝酒
品酒还是评酒
红酒加水与拿破仑的品味
和福建人喝茶
饮茶时光
咖啡之道
第二辑 吃的剧场
餐厅如剧场,让我们好好演出
谁明侍者心
偷情餐厅
分手餐厅
再见,文华
店大欺客
自助餐
贱骨头
怀念茶餐厅
哲学家茶餐厅
与狗同桌
再说茶餐厅的狗
假如在茶餐厅,一个洁癖怪
泰坦尼克的最后晚餐
酒店作家
第三辑 使食物不朽的方法
天才与白痴
食以诗传
苏东坡
使食物不朽的方法
纵欲年代的食物电影
立此存照
第四辑 食物是一种毁灭的艺术
食经的教育
舒服食物
饭后的焦虑
专心吃饭
美食
口味身份
故乡的味道
怀旧里头的假记忆
苏打粉的“文化大革命”
汉堡帝国的末日
药丸
纳米
看汤看到饱
嗅觉的沦丧
味觉还原主义
保鲜
冰冻
造型与功能
食物是一种毁灭的艺术
单调
手感
最后一餐
食的因缘
《味道之人民公社》
自序 行外人的忏悔
第一辑 吃的逻辑与禁忌
吃饭吃出了一个社会
请客吃饭的逻辑
敬酒要喝
喝还是不喝
吃饭时吃饭 屙屎时屙屎
守规矩
一片考验良心的火腿
开斋
吃斋
素食
第二辑 吃与被吃者
羊怎样成了羊肉
宠物鸡变成了豉油鸡
鸡肉不等于鸡
猫该怎么吃
三花
痛与奢华
饮水思源
一饭之恩
第三辑 吃的恐惧与偏见
一代不如一代
自己带油上餐馆
自求多福
真假难辨
“天然”食品
另一种太空竞赛
为什么老麦薯条味道好
麦当劳是香港人的排队老师
老麦欢迎你回家
猪的气味
自从家里多了一位外佣
在铁路上开餐
Smoking European
第四辑 吃的丰裕与贫困
早餐里见世界
如何煮一顿公平晚餐
稻田的故事
尝一口韩国农民种的米
喝的不是咖啡,是生活
卖咖啡的方法
良心要花钱买吗?
别小看薯仔
荞麦复仇记
集中营寄来的食谱
饥荒
再惨也要吃
人不止靠粮食而活
浪费
人车争食的年代
国宴的艺术
好日子结束了
算账
革命从慢食开始
新人类的吃
当起义来到厨房
绝食
《味道之第一宗罪》
自序:行外人的忏悔
第一辑 吃的迷思
贪食恶之首
The King of Spain is waiting in the bar,but your table is ready
餐馆考牌官
丰乳肥臀 食欲美人
秀色可餐
正宗的传说
飞机货
米其林的科学
注册扬州炒饭
可以吃的纸
“味”的本质
有钱人的品味
品味是种位置
奶酪升起,鱼翅下沉
奢华与教养
选择太多
做你自己
采集时代
死不带去
第二辑 吃的时刻
完美的圣诞大餐
初一的饺子
非法年市
独食情人节
世界杯的高潮与人生的平凡
爆炸足球,爆炸薯片
第三辑 吃的花果飘零
西餐与中餐
第一印象
中菜馆里的常餐A
改造中菜
灵活与投降
香港还有小吃吗?
庙口
为什么北京不是东京
保守
百年老店
创业
游客以食为天
客家
处处为家处处客
离散花草娘惹菜
消失中的食物多样性
肉骨茶 文摘
《味道之味觉现象》
从艺术评论到时事评论,再到现在这堆饮食文字,这二十多年以来,仿佛不论我写些什么,只要我退一步思考自己正在写的东西,它们就会把我引回同一个源头。在我看来,这一切写作类型似乎都可以溯源到一段时间、一个地点;那便是从启蒙运动到法国大革命這一百年里的巴黎了。
你可能要看到的这一大堆杂碎,其实就是历年以来我想得过多吃得过坏的产物。
尽管如此,由于它们都发表在香港饮食杂志《饮食男女》上头,沾了不少同文的光,日久我竟然也被人当成了“美食家”,真以为我对这门学问有研究。这可是个天大误会,其实我不仅不懂吃,还不懂得下厨,完全连入门的门槛边都摸不着,又怎能攀比如蔡澜、二毛、沈宏非和陈晓卿等真正行家?就连我这些偶尔被人误会为“美食文字”或“食经”的烂货,也都是另一种想得太多的成品。正因为自己写吃,所以又丢不开老毛病地开始联想关于饮食书写的种种,想它在今日获得崇高地位之奇怪,想读者和市场对它之渴求的原因,当然更想到了它的前世今生。一边想,一边写,便写成了这副模样,很少评论美食,也很少介绍菜谱,甚至也不大愿谈任何具体菜品,几乎完全不像合乎常规的饮食书写。
……
《味道之人民公社》
除了宠物,动物之中大概只有人类是会有规律进食的,每日三餐。虽然没人规定这三餐该在什么时刻吃,但大家都明白它们有自己的合理时段。你绝不会把半夜的消夜当作早餐;就算吃的都是一碗公仔面,但只要时间变了,它的名字和概念也就不同了。按照不成文的习惯,早餐首先是早上起床之后吃的第一餐。假如某一日你起床起得晚了,当然可以把午饭当早点;可是只要这天你约了人中午见面,你就一定不会和朋友说“让我们一起吃早餐吧”。因为按照习惯,中午那段时间吃的东西叫做午饭,而早午晚三餐自有其模糊的时间坐标。
很明显,人的这种独特进食模式不是来自动物的本能,而是一种因应环境后天养成的习惯。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德国的西美尔(Georg Simmel)曾经写过一篇很有趣的小文章《饮食的社会学》。他指出人之所以定时吃饭,是为了要和其他人同桌共食。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每天三餐的规律,不限定吃这三餐的时间,我们就很难和其他人一起吃饭了。而和他人共同分享食物,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一种非常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
当时耶稣对着面包说,“这是我的身体,你们大家拿去吃”,然后将它掰开分给门徒。这个仪式完成了把面包变成基督肉身的神奇转化,使得门徒参与了耶稣的牺牲,名副其实地“活在基督之中”。在分完面包与葡萄酒之后,耶稣先是表明此乃“新的盟约”,再吩咐门徒“以后也要这样做以纪念我”。于是“领圣餐”就成了日后代代相传、全天下基督徒之所以为基督徒的重要仪式,成了新约的见证。
这个仪式的意义正在于它想打破食物的根本特性。你分到的那一块饼与两千年来无数基督徒所领受的都是“同一”基督的身体,大家居然可以无尽地分食“同一个”东西。没有一个信徒会说自己分到的那一件与众不同,也没有一个信徒会抱怨别人分得更多分得更好;不,那就是“同一个”身体,每个分享到的都是同一个基督的血肉。
所以最后晚餐是最终极的同桌共食。对于信徒来讲,他们做到了其他人都做不到的事,那就是每个人口中的东西竟然是完全相同的。如果同桌吃饭是为了打破自身的孤立,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那么最后晚餐就是要使得基督徒达到一种不可思议的团结,因为他们不只共桌,而且是真正地“共食”。
……
《味道之第一宗罪》
The king of Spain is waiting in the bar,but your table is ready.
十几年前,当我还在努力地写剧评的时候,常听同行赞叹纽约是个多么尊重剧评的地方,又艳羡纽约的剧评有多大的权力多高的地位。
诚然,一出音乐剧或是一台话剧的生死往往就决定在剧评人的笔下。原本有机会演足一年的戏,只要《纽约时报》在它上演第三晚之后的早上把它说得一文不值,它大概就过不了第一个月了。香港的情况当然很不同,一套话剧可能在我的评论仍未见报的时候,就草草收场了。所以与其羡慕纽约剧评铁笔直断的威力,不如想想大家的底子差了多远,人家又为甚么愿意信任评论。
何只剧评。纽约的食评家大概是世界上靠吃饭维生的作家之中,除了法国的米其林侦探之外,最有权力的人了。
全球食经界一直有个传说,话说九十年代叱咤风云的《纽约时报》首席食评家Ruth Reichl曾经在Le Cirque遇过这样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想当年Le Cirque是纽约最有名也最势利眼的一家餐厅,一般人就算订了位也要枯站半小时,眼睁睁地看着罗拔.迪尼路或者高盛证券的CEO从门口大摇大摆地走到餐厅里最佳的位置,沿途则见老板、经理和侍应前呼后拥,仿如众星拱月。某一晚,Ruth给人认出来了,充满魅力的老板Sirio Maccioni亲自引座,排开候位的人群,边走边对她说:“The King of Spain is waiting in the bar, but your table is ready.”(西班牙国王正在吧台等候,但是阁下的桌子已经准备好了!)
事隔多年,Ruth在她的新著 Garlic and Sapphires证实了这个传说。Le Cirque的老板不是开玩笑,当时正在纽约主持毕加索回顾展开幕式的西班牙国王,的的确确就坐在吧台前小酌,后来才给安排到Ruth那一桌的旁边。国王就座的时候向Ruth微微一笑,心里肯定在想,这娘们到底是甚么人。
这娘们就是《纽约时报》的首席食评家。当她在办公室整理稿件的时候,会有人大声地喊她:“Ruth,国务卿在一线,他有事找你。”那确实是克林顿时期的国务卿克里斯多夫,将要从华盛顿飞来纽约几天,想问Ruth最近有什么好介绍。想象一下钱其琛打电话来《饮食男女》的情形。
Ruth Reichl原来是《洛杉矶时报》的作者,后来给挖到纽约,在赴任的航班途中,邻座的女人把她认出来了。Ruth大吃一惊,那女子就笑:“这有什么好奇怪的?我也在餐馆工作,全纽约的餐厅都知道你就是最新的首席评论家。大家都把你的照片和特征钉在厨房的板子上,就在'今日特选'餐牌的旁边。”Ruth吓得说不出话来,那女子继续神神秘秘地问:“还有,你的老公叫做Michael,会来CBS电视台当监制。你的儿子也会一起跟过来吧?”
……
ISBN | bkbkaw7529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梁文道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