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介绍了农作物的繁殖方式,种子生产技术,生产基地建设和品种审定,种子加工,种子种苗处理,种子形态、形成与发育的机理等内容。
编辑推荐
本教材内容分为5篇:第一篇介绍了农作物的繁殖方式、种子生产技术、生产基地建设和品种审定等内容;第二篇介绍种子加工、种苗病害、种子种苗处理、种子包衣及贮藏技术;第三篇介绍种子形态、形成与发育的机理以及种苗质量标准和质量检验等技术;第四篇介绍种子企业的管理、经营等基本原理和方法;第五篇主要介绍我国有关种子、种苗行政管理与法规等,同时还介绍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
本教材除作为本科生教材之外,也适于从事农作物种子推广、开发的科技人员及种子企业领导参考阅读。 目录
前言
绪言
一、种子与种业产业化
二、新中国种业的发展及现状
三、我国种业的发展趋势
第一篇种子(苗)生产
第1章农作物的繁殖方式
第一节种子繁殖
一、有性繁殖
二、无融合生殖
三、人工种子技术
第二节营养繁殖
一、利用变态茎(根)繁殖
二、扦插繁殖
三、压条繁殖
四、嫁接繁殖
第三节组织培养育苗技术
一、组织培养的种类
二、组织培养的设施和设备
三、组织培养试验材料的选择及制备
四、培养的方法和程序
五、无病毒苗木的培育
第2章种子生产技术
第一节育种家种子生产技术
第二节原种生产技术
一、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原种
二、原种生产技术规程
三、杂交种亲本原种的生产
第三节良种生产技术
一、良种生产的基本原则
二、常规品种良种生产技术
第四节杂交种制种技术
一、玉米杂交种制种技术
二、西瓜杂交制种技术
三、番茄杂交制种技术
第3章种子(苗)生产基地建设
第一节种苗生产基地具备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种苗基地的组织管理
一、组织形式
二、组织管理方法
第三节种子基地的技术管理
一、制定技术规程
二、建立完善的技术指标及约束机制
三、技术培训与宣传
四、现场指导
第四节种子基地的质量管理
一、种子标准化
二、质量意识与质量教育
三、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保证体系
第4章品种审定
第一节品种鉴定
一、区域试验
二、生产示范试验和栽培试验
三、试验总结
第二节品种审定的组织体系及程序
一、组织体制
二、审定程序
第三节品种推广与布局
一、品种推广的方式
二、品种布局的原则
三、品种的更新与更换
第二篇种子加工与处理技术
第5章种子加工技术
第一节种子清选、分级
一、清选与分级方法
二、清选与分级设备
第二节种子杀虫卵、灭菌技术
一、方法
二、处理设备
第三节激活种子的照射处理
第四节种子包衣加工技术
一、技术要求
二、设备
第五节种子包装设备
第6章种苗病害
第一节种苗病害类型
一、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二、种苗带病的部位
第二节种苗病害的危害
一、直接危害
二、间接危害
第三节主要大田农作物种苗病害
一、水稻
二、麦类
三、玉米
四、高梁
五、谷子
六、棉花
七、薯类
八、大豆
第四节蔬菜种苗病害
一、十字花科蔬菜
二、茄科蔬菜
三、葫芦科蔬菜
四、豆科蔬菜
五、根、茎类蔬菜
第五节主要果树作物种苗病害
第六节主要花卉种苗病害
第7章种子(苗)处理方法
第一节机械清选法
一、筛选
二、风选
三、水选
第二节热力法处理
一、晒种
二、烤种
三、热空气干燥
四、温汤浸种
第三节生物防治方法
第四节种子药剂处理方法
一、用于种子处理的药剂种类
二、种子药剂处理方法
第五节种子硬实处理
第六节肥料处理
一、农家常用种肥处理
二、微肥处理
第8章种子包衣剂
第一节种衣剂的基本概念及产品质量要求
一、种衣剂的概念
二、种衣剂产品质量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种衣剂的成分
第三节种衣剂的分类和型号
一、分类
二、型号
第四节种衣剂的安全使用
第五节电子包衣
第9章种子贮藏技术
第一节种子贮藏的任务和原理
一、种子贮藏的任务
二、影响种子生命活动的因素
第二节仓储设施及设备
一、种子仓库土建
二、种子仓库的类型
三、种子仓库设备
第三节种子常规贮藏技术
一、自然降温贮藏
二、机械通风降温贮藏
三、制冷低温贮藏(恒温、低温贮藏)
第四节种子仓库管理
一、入库前准备
二、种子入库
三、入库后管理
四、种子库熏蒸剂使用和化学灭鼠
第五节主要作物种子的贮藏方法
一、小麦
二、水稻
三、玉米
四、棉花
五、大豆
六、花生
七、甘薯
八、蔬菜
第三篇种子(苗)质量检验
第10章种子形态及特征特性
……
第11章种子的形成与发育
第12章种子(苗)质量标准
第13章种子(苗)质量检验
第四篇种子(苗)经营与管理
第14章种子企业的管理
第15章种子企业经营
第16章种子企业经营过程管理
第五篇种子行政管理与法规
第17章种子(苗)行政管理
第18章种子(苗)行政管理的法规
主要参考文献
ISBN | 7109079716,9787109079717 |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作者 | 金文林 |
尺寸 | 16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