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景观生态学 [平装]

配送至
$ $ USD 美元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景观生态学》内容简介:景观生态学是系统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其特色是研究在多种空间尺度下的各种生态过程、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在景观演化中的作用与地位,从而为人类面临的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变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科学支撑。《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景观生态学》紧紧围绕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特色,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系统全面地介绍景观生态学概念框架、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融合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并提供大量丰富、翔实、生动、现实的案例,为景观生态学的学习和应用提供新的读本。
编辑推荐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景观生态学》不仅可以作为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农学、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园林与城市规划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行业的生态工作者、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科研人员的学习参考书。
目录
前言 1绪论 1.1景观与景观生态学 1.1.1景观 1.1.2景观生态学 1.2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学科特色和应用 1.2.1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2.2景观生态学的学科特色 1.2.3景观生态学的若干重要应用领域 1.3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与展望 1.3.1景观生态学发展现状 1.3.2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概况 1.3.3景观生态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思考题 本章推荐阅读书目 2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 2.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2.1.1系统论 2.1.2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 2.1.3等级系统理论 2.1.4空间异质性理论 2.1.5时空理论 2.1.6景观连接度与渗透理论 2.1.7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2.1.8复合种群理论 本章推荐阅读书目 6景观生态分类 6.1景观生态分类的概念与原则 6.1.1景观生态分类的概念 6.1.2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 6.2景观生态分类体系与方法 6.2.1景观生态分类体系 6.2.2景观生态分类方法 6.3景观制图 6.4几种典型的景观类型及其特征 本章小结 思考题 本章推荐阅读书目 7景观生态评价 7.1景观评价概述 7.1.1景观评价的概念与特点 7.1.2景观评价的内容与基本方法 7.1.3景观评价的程序与一般步骤 7.2景观美学质量评价 7.2.1景观关学的概念 7.2.2景观美的特性与基本原则 7.2.3景观关学质量评价方法 7.2.4案例分析——婺源县天然阔叶林景观美学质量评价 7.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7.3.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 7.3.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本原则 7.3.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7.3.4案例分析——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 7.4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7.4.1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 7.4.2生态系统健康的管理原理 7.4.3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 7.4.4案例分析——信丰国家森林健康示范区生态公益林健康经营评价 7.5区域生态风险评价 7.5.1生态风险的内涵与特点 7.5.2区域生态风险的评价方法 7.5.3案例分析——福建东山岛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本章小结 思考题 本章推荐阅读书目 8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8.1景观生态规划概述 8.1.1景观生态规划起源与发展 8.1.2景观生态规划的目的和任务 8.2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和原则 8.2.1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 8.2.2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8.3景观生态规划方法 8.3.1景观生态规划方法的历史演变 8.3.2国内外常用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法 8.4景观生态规划典型案例分析 8.4.1自然保护区规划 8.4.2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规划 8.4.3湿地景观规划 8.4.4农业景观规划 8.4.5城市景观规划 8.4.6乡村景观规划 8.5景观生态设计 8.5.1景观生态设计原理 8.5.2景观生态设计类型 8.5.3景观生态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的关系 本章小结 思考题 本章推荐阅读书目 9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9.1景观格局分析概述 9.2景观格局指数及检验 9.2.1景观指数分类 9.2.2景观要素斑块特征指数 9.2.3景观异质性指数 9.2.4景观要素空间关系指数 9.2.5景观指数的检验 9.3常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软件 9.3.1FRAGSTATS软件 9.3.2APACK软件包 9.4空间统计分析方法 9.4.1空间自相关分析 9.4.2地统计学方法 9.4.3波谱分析 9.4.4聚块方差分析 9.4.5趋势面分析 9.4.6小波分析 9.5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 9.6景观格局分析实例——广州市景观格局时空分异特征的研究 9.6.1广州市景观格局特征 9.6.2广州市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特征 本章小结 思考题 本章推荐阅读书目 10景观模型 10.1生态学模型概述 10.1.1生态学模型的种类 10.1.2景观模型的类型及其特征 10.2生态学模型一般过程 10.2.1生态学模型构建的一般步骤 10.2.2模型的普遍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10.3几种重要的景观模型 10.3.1空间概率摸型 10.3.2细胞自动模型 10.3.3景观机制模型 10.3.4景观综合模型 10.4景观实验模拟系统 本章小结 思考题 本章推荐阅读书目 11“3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11.1遥感(RS)技术及其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11.1.1遥感技术基本原理、类型与特征 11.1.2遥感图像处理 11.1.3遥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11.2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其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11.2.1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11.2.2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分类与功能 11.2.3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11.3全球定位系统(GPS)及其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11.3.1全球定位系统的特征与功能 11.3.2GPS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 本章推荐阅读书目 …… 12 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景观生态学名词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森林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对于森林保护、森林可持续经营以及生态补偿有着重要意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利于较好地解决生态效益补偿的定量化问题。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进行有效补偿,可对森林特别是私有林经营与保护提供资金来源,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由于受学科背景、技术方法、研究区域资料收集等因素限制,更深入地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工作仍面临一些问题。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生态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估的准备性,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定位研究。本案例中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工作是按国家林业局颁布实施的统一标准进行的,并未考虑林龄、林分起源类型等因素,因此,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完善仍是今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研究重点。 7.4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7.4.1 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 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征,它具有活力、稳定和自我调节能力。换言之,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在结构、功能与理论上所描述的相近,那么它们就是健康的,否则就是不健康的。一个不健康的生态系统往往是处于衰退、逐渐趋向于不可逆的崩溃过程。健康的生态系统具有弹性,保持着内稳定性。如果系统中任何一种指示物的变化超出正常幅度,系统的健康就受到了损害。当然,并不是说所有变化都是有害的,它与系统多样性相联系,多样性是易于度量的。事实上,生态系统健康可能更多地表现于系统创造性地利用胁迫的能力,而不是完全抵制胁迫的能力。健康的生态系统对干扰具有弹性,有能力抵制疾病,是系统在面对干扰时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弹性能力越大,系统越健康,弹性强调了系统的适应属性,而不是摆脱它。 生态系统健康是一个尚未规范化的概念,不同学者的理解也有差异。目前已经存在的概念主要有: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系统的自动平衡;生态系统健康就是生态系统不发生疾病;生态系统健康是多样性与复杂性;生态系统健康是稳定性和弹性;生态系统健康是生长的活力和生活幅;生态系统健康是系统组分之间的平衡;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系统整合性。一般广义的生态系统健康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保障正常的生态服务功能,满足合理的人类需求的同时,维持自身持续向前发展的能力和状态;或者对目前绝大多数受到胁迫的生态系统来说,是一种需要恢复的理想化目标(陈高等,2002)。 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系统发展的一种状态。在此状态下,地理位置、光照水平、可利用的水分、养分及再生资源量都处于适宜或十分乐观的水平;或者说,处在可维持该生态系统生存的水平。生态系统有能力供养并维持一个平衡完整、适应的生物群落。此群落由若干物种组成并且构成一个有功能的组织。健康是一种状态(Karr,1999),在此状态中,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需求的同时,维持着系统本身的多样性特征。健康也是一种程度,是生态可能性与当代人需要之间的重叠程度。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能力满足我们的需求并且在可持续方式下产生所需要的产品,这个系统就是健康的。生态系统健康将人类的生存和社会需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生态系统健康是环境管理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环境质量的下降,生物圈面临重重威胁,至今仍未有有效措施可以制止这种状况的恶化。人类通过较为漫长的时间才意识到由于自身的粗心大意造成的影响正逐渐增长,且不可逆转地威胁着地球上的生态系统。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一些机构,特别是环境保护局科学顾问委员会承认,过去执行的计划还未能切实阻止国家环境质量的下降。为此,要求尽快制止生态系统的恶化,强调应用保护人类健康的范例来保护生态系统健康,而且环保机构根据人类健康的隐喻建立了生态健康目标,试图治疗地球生命支持系统。1990年10月和1991年2月分别在美国马里兰和华盛顿召开了生态系统健康的专门会议。会议共同的意见是确立生态系统健康成为环境管理的目标。管理是着眼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的可持续性,保证生态系统健康。 7.4.2 生态系统健康的管理原理 生态系统健康的管理具有以下若干原理。 (1)动态性原理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而变化,并与周围环境及生态过程相联系。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使系统输入、输出过程中,有支有收,维持需求的平衡。生态系统动态,在自然条件下,总是自动向物种多样性、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演替。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系统迟早会进入成熟的稳定阶段。生态系统健康管理中要关注这种动态、不断调整管理体制和策略,以适应系统的动态发展。 (2)层级性原理 系统内部各个亚系统都是开放的,许多生态过程并不都是同等的,有高层次、低层次之别;也有包含型与非包含型之别。系统中的这种差别主要是由系统形成时的时空范围差别所形成的,管理中时空背景应与层级相匹配。 (3)创造性原理 系统的自调节过程是以生物群落为核心的,具有创造性。创造性的源泉是系统的多种功能流。创造性是生态系统的本质特性,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从而保证生态系统有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系统服务。 (4)有限性原理 生态系统中的一切资源都是有限的,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对生态系统的开发利用必须维持其资源再生和恢复功能。生态系统对污染物也有一定限量的承受能力,因此,污染物是不允许超过该系统的承载力或容量极限的。当越过限量其功能就会受损,严重时系统就会衰败,甚至崩溃。为此,对生态系统各项指标(功能极限、环境容量等)都应认真加以分析和计算。
ISBN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作者何东进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