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自1990年出版以来,已成为福利国家理论研究引用率最高的著作,并已再版6次,被译成多种外国语言出版,在国际福利国家与社会政策理论界引起了极为广泛的反响,甚至在这个研究领域出现了言必称“Gosta Esping-Andessen”的现象;这本书被视为福利国家研究领域里的经典性必读著作,许多高校将之列为教科书或参考书。该书完成的第一项开拓性工作是从宏观经济的视角将社会保障制度看作一个“体制”(regime),即将福利国家视为一种特殊的政治经济关系的总和,其中涵概了其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国家制度安排的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国家角色和国家功能的定位,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商品化与非商品化二者之间的矛盾,社会科层化与社会整合等诸多因素。一言以蔽之,作者将具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或曰福利国家“体制”视为国家与市场之间对资源生产与配置的一个过程与方式。其次,作者以崭新的逻辑将西方国家的福利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即三种明显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自由主义体制,斯堪地纳维亚国家的社会民主主义体制,欧洲大部分国家的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体制。这三种类型的福利国家各自有其制度发展的历史渊源和阶级发展的“路径依赖”,即归因于三种不同的政治经济结构。第一种类型注重以市场为基本原则的福利分配,强调资产调查为其基本手段;第二种类型则追求福利覆盖的面积和范围;第三种主要建立在“社会保险”基础之上,强调家庭应该成为福利供给的核心。作者在大量运用基本材料的基础上,试图对上述三种类型福利国家中的国家、市场与家庭这三个要素的“混合”程度的不同作出定量与定性的分析,从而得出三个要素相对比重的差异性是导致上述三种类型福利国家的差异性的结论。该书突破了以往福利国家理论研究中仅仅局限于社会支出与社会服务二者关系的变动的狭义思路,而从宏观经济层面出发,将政治与经济研究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作者认为,当代福利国家并非只是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被动产物,它的制度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机制,对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媒体推荐
书评
从早期工业化国家的济贫法开始,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现在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成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从建国初期就十分重视社会保障工作,1951年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50年代建立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其特点是国家出资、单位管理。这一制度对保障职工生活和社会稳定曾起过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日益暴露其弊端:一是实施范围窄,主要局限于国有单位,不适应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需 编辑推荐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对政府有关政策研究部门和实际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亦可作为有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参考教材。
《当代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丛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解放军总后勤部,有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其他单位从事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近100位专家学者历时3年共同完成。
《丛书》由12部著作和6部译著组成。著作各册运用规范和实证分析的方法,较系统地阐述了国外社会保障理论的诸多体系,分析了世界上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国家和地区社会保障模式的形成演进、历史作用、面临的问题与改革的走向,并对建设和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探讨。6部译著均系国餐福利国家理论研究领域的经典名著。媒体推荐
作者简介
作者:(丹麦)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 译者:郑秉文 目录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任重道远
——《当代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丛书》总序
丛书主编絮语
译者的话:艾斯乎一安德森其人其事
中文版序言
前言
导论
第一编 三种福利国家体制
第一章 三种福利国家政治经济学
第一节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遗产
第二节 福利国家政治经济学
第三节 作为政治动因的社会阶级
第四节 什么是福利国家?
第五节 对福利国家的再说明
第六节 作为分层化体系的福利国家
第七节 福利国家体制
第八节 福利国家体制的成因
小 结
第二章 社会政策中的非商品化
引言
第一节 前商品化与保守主义遗产
第二节 自由主义对商品化困境的回应
第三节 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策略的非商品化
第四节 现实世界中的福利国家与非商品化
附 录 非商品化指数的评分方法
第三章 作为分层化体系的福利国家
引 言
第 节 保守主义社会政策的分层化
第二节 自由主义社会政策的分层化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政策的分层化
第四节 福利国家分层化的比较量纲
附 录 社会分层化指数的评分方法
第四章养老金体制结构中的国家与市场
引 言
第一节 福利国家体制中国家与市场的关系
第二节 发达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中公共与私人相混合的社会保障
第三节 国家和市场的养老金保障
第四节 养老金结构的历史渊源
第五节 公共与私人混合形态的历史演进
第六节 战后时期的重建
小 结
附 录 本章说明和资料来源
第五章 权力结构中的分配体制
引 言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社会民主化
第二节 权力影响的度量
第三节 福利国家体制的度量
第四节 方法论设计
第五节 作为一种复合体的福利国家
第六节 养老金体制
第七节 福利国家结构
第八节 对福利国家体制的解释
小结
第二编 福利国家的就业结构
第六章 福利国家与劳动力市场体制
引言
第一节 三个潜移默化的革命
第二节 退出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供给
第三节 照常领取工资的缺勤
第四节 作为雇主的福利国家
第五节 体制分类的具体化
第七章 充分就业的制度调节
第一节 充分就业的制度问题
第二节 战后的制度模式与政策体系
第三节 战后制度安排的具体化
第四节 国际性的充分就业趋同化
第五节 持续充分就业的矛盾
第六节 替代工资约束的就业政策再度山现
小 结
第八章 三种后工业社会的就业路径
引 言
第一节 服务性就业增长理论
第二节 服务性就业增长的三条路径
第三节 后工业结构
第四节 三个后工业经济体中的社会分层化
第三编 结 论
第九章 后工业化结构中的福利国家体制
第一节 后工业就业中的福利国家
第二节 后工业社会的分层化与冲突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名词索引
术语词汇
人名对照
福利资本主义模式的变迁与比较(译者跋)郑秉文
主要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序言
近年来,社会政策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内一些大学开设了有关的专业,培养学术和专业人员。但是,一个新研究领域的引入和一个新专业的形成往往会面临着如何界定研究范围和如何确立相关的方法论体系的问题。似乎在国内学术界,也引起了不少的讨论。我作为一名多年从事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学者,总要提出一些问题:到底什么是社会政策?它和经济政策又是什么关系?社会政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与其他社会科学,如经济学、社会学有什么不同,又有哪些联系?适逢李秉勤和贡森两位打算推出这套社会政策方面的译丛,并要我写一篇序言。我希望结合我对国内与“社会”有关的政策实践的观察,并以学习和了解社会政策为出发点,完成这篇序言。
无论在社会福利长期发展的欧洲,还是在广泛利用商业保险的美国,社会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可以说,社会政策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领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个领域不断扩大。横向上,它包括了社会服务的方方面面,如社会保障、医疗、就业、住房、教育等等。纵向上,其研究的主线是阐述在各个社会政策领域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文摘
插图:
现代官僚制度是一种理性的、普遍的和有效的组织形式,它的出现使福利国家成为可能。它是一种管理集体产品的手段,还是一个权力的中心,因此倾向于促进自身的增长。这种思路站在所谓的“工业化的逻辑”的角度。据此,福利国家作为现代工业经济而出现,摧毁传统的社会制度(弗洛拉和阿尔贝,1981;普赖尔(Pryor),1969)。但这个理论很难解释为什么政府社会政策只在传统社会被摧毁后50年甚至有时是100年之后才出现。这个基本的反应是在1883年的瓦格纳法则(瓦格纳,1962)中和艾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920)的研究中提出的——即要有一定水平的经济发展及其剩余才能允许稀缺资源从生产性用途(投资)转向福利(威伦斯基和勒比奥克斯(wilensky and Lebeaux),1958)。从这种意义上讲,这一观点是沿着老式自由主义的思路。社会再分配威胁到效率,只有达到某一经济水平,才有可能避免因其对经济的冲抵作用而造成负面结果(奥昆(Okun),1975)。
新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这一观点非常类似。它放弃已经成为经典的前人强调以行动为中心的理论。它的分析起点是,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积累创造了促进社会改革的矛盾(奥康纳,1973)。在马克思主义的这个传统内,如其阐述“工业化的逻辑”的部分,福利国家制度几乎无法由政治人物来推进,无论他们是工会、社会主义政党、人道主义者还是得到启蒙的改革者。问题在于,国家的地位决定了它无论如何要服务于集体对资本的需要。
ISBN | 750364527X |
---|---|
出版社 | 法律出版社 |
作者 | 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 |
尺寸 | 32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