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中国的重大事件(套装共4册)》从浩瀚的历史事件中,精选那些或是讲述一次翻天覆地的社会政治变化,或是记录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或是描述了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文化巨变的重大事件,让我们可以从中窥视历史前进的脚步,领略人类进步的一个个阶梯,懂得人类进步的过程,从而可以明得失,做一个明智、豁达之人。
编辑推荐
《影响中国的重大事件(套装共4册)》内容翔实,包含了从远古、先秦时期到现代中国发生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战争、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里程碑式的大事,200多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多种视觉元素有机结合,立体具象地展现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画面。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历史前进的脚步,领略人类进步的一个个阶梯。 目录
《影响中国的重大事件(第一册)》目录:
一、远古时期(公元前1600年以前)
人类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神农尝百草
燧人氏发明人工取火
炎、黄二帝大战蚩尤
仓颉造字
二、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大禹治水
禹传位于启
少康中兴
三、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成汤建立商朝
伊尹辅政
商朝大迁徙
祖乙兴殷
盘庚迁都
武丁治国
甲骨文的出现
四、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文王之治
牧野之战
周公吐哺
周公辅政
周公东征
武王分封诸侯
民族融合
成康之治
昭王南征
周穆王穷兵黩武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国人暴动
宣王治国
平王东迁
五、春秋与战国(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周郑之争
长勺之战
齐桓公称霸
晋文公称霸
泓水之战
晋楚城濮之战
楚庄王问鼎中原
邲之战
伍子胥伐楚
夫差释勾践
子产相郑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六国封相
长平大战
百家争鸣
秦穆公西进扩疆
商鞅变法
秦夺九鼎
吕不韦掌握秦相大权
翦除吕缪,任用客卿
荆轲刺秦王
六合一统,秦始皇称帝
六、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焚书坑儒”
建造万里长城
推行郡县制
胡亥篡位
秦二世残害忠臣良将
陈胜、吴广起义
巨鹿之战
子婴投降
刘邦约法——项羽分封
田荣起兵——陈馀攻赵
韩信拜将
鸿门宴
垓下会战
七、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5年)
刘邦分封异姓王
刘邦建西汉
刘邦诛杀异姓王
刘邦白登被围
白马之盟
吕后篡权
吕后掌权
汉文帝废除肉刑
晁错削藩
七国叛乱
武帝初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贾谊开创汉赋先河
汉武帝断绝和亲,大战匈奴
张骞出使西域
苏武牧羊
司马迁写《史记》
巫蛊连环案
昭宣中兴
昭君出塞
王莽篡汉
绿林、赤眉起义
八、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昆阳大捷
兴武中兴
定都洛阳
《影响中国的重大事件(第二册)》目录:
班超出使西域
窦宪彻底击败匈奴
汉明帝求佛
外戚宦官专权
常锢之祸
道教的兴起
黄巾军大起义
反对神学王充写《论衡》揭露谶纬神学
蔡伦发明造纸术
张衡制造地动仪
九、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袁绍与董卓交恶
董卓之乱
群雄逐鹿
官渡之战
肃清袁氏残余势力
诸葛亮出山
汉中之战
夷陵之战
赤壁之战
刘备称帝
关公大意失荆州
白帝城托孤
七擒孟获
阿斗败国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曹丕称帝
孙权登基称帝
吴国灭亡
三国归晋
十、两晋与南北朝(公元265年~公元589年)
士族门阀势力兴起
太康之治
石崇、王恺斗富
周()之死
王马共天下
淝水之战
白痴司马德宗当上皇帝
十六国割据纷争
桓温北伐
刘裕篡晋
元嘉之治
南齐建立
陈霸先建立南陈
宇文护杀皇帝
北魏太武帝灭佛
孝文帝改革
北魏汉化
北魏分裂
北齐取代东魏
宇文觉建立北周
骈文盛行
十一、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杨坚夺权
隋朝统一南北
分化突厥汗国
攻打琉球,平定吐谷浑
建立科举制度
杨广弑父杀兄
隋炀帝三次亲征高丽
开凿京杭大运河
三下江都
王薄和窦建德起义
杨玄感发动兵变
隋炀帝逃窜
隋炀帝被杀
十二、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李渊起兵
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征服突厥
反击突厥和统一西域
文成公主人藏
玄奘西行求法
改立皇后
武则天执政
韦后乱政
开元之治
唐明皇迷恋杨贵妃
安史之乱
马嵬驿之变
肃宗平叛
德宗削藩
张巡坚守睢阳城
鉴真东渡日本
永贞革新
韩愈直谏
“元和中兴”
朋党之争
黄巢起义
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火药的发明
丝绸之路的发展
佛教道教的发展和西方宗教传人
十三、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朱温篡唐
石敬瑭做了儿皇帝
李存勖建后唐
张承业辅佐后唐
刘知远建后汉
郭威建后周
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力主改革
……
《影响中国的重大事件(第三册)》
《影响中国的重大事件(第四册)》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晋军袭击卫国进攻曹国,原是为解宋国之围。但楚国见此二国已失,并不前来相救,反而率陈国、蔡国的军队加紧围攻宋国。于是宋国派大夫门尹般向晋君告急求救。晋文公十分为难,舍弃不管,宋国就会与晋绝交;请楚国退兵,楚国肯定不会答应;如果与楚国作战,齐国和秦国不会支持。进退两难之际,中军元帅先轸献上一计:让宋国用财物去贿赂齐、秦两国,请他们出面求楚国退兵,晋国扣留曹共公,然后分曹国、卫国的土地给宋国。楚国同曹、卫两国友好,其国土被分,必定不会答应齐、秦的调解,而齐、秦二国接受了宋国的贿赂、又恼恨楚国不给面子,就必然出兵伐楚。晋文公同意了先轸的离间计。果然,齐、秦与晋联合了起来。
楚成王见形势不利,退回申地(今河南南阳)驻扎,防备秦国的袭击,又命令戍守齐国谷邑的申公叔时和围攻宋国的子玉率部撤退,避免与晋军交战。他认为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十九年,险阻艰难,全都经历了:民情真假,他都知道了,上天使他享有高年,同时除掉他的祸患。天所予,不可败。但是子玉却骄傲自负,坚持要与晋军作战,他说:虽不敢保证一定能建立什么了不起的战功,但希望用胜利堵住奸邪小人(指楚大夫芳贾)进谗言的嘴。
于是,子玉派大夫宛春到晋军中谈判,条件是恢复卫侯的君位,同时退还曹国的土地,楚军解除对宋国的包围。狐偃认为子玉太无礼,晋君(文公)只得到释宋之围一项好处,而楚臣(子玉)却得到恢复曹、卫两项好处,先轸不同意,他认为楚国一句话就使曹、卫复国、宋解围,三个国家都安全,晋国如果不同意,这三国就均被灭亡,这就是晋国无礼。不如暗中答应恢复曹、卫两国,使他们叛离楚国;再用扣留楚军使者宛春的办法来激怒子玉,等打完仗再考虑曹、卫的问题。晋文公很高兴,就采纳了先轸的意见。曹、卫两国果然派人到子玉营中同楚断交。子玉十分气愤,立即率军北上与晋军作战。文公见楚军逼近,下令退避三舍(古时一日行军30里为一舍)。将士们对后退很不理解,认为晋君躲避楚臣是极大的耻辱,何况楚军攻宋不下,在外转战多时,已经疲惫不振。狐偃向他们解释这样做是为了报答文公当年逃亡时楚君给予的恩惠,兑现文公当年所许的“两国若交兵,退避三舍相报”的诺言。于是晋文公、宋成公、齐国大夫国归父、崔天、秦穆公之子小子愁率军退后九十里,在卫国的城濮(今山东濮县南)驻扎下来。楚军随即逼了上来,在城濮附近的险要地带扎营。
ISBN | 9787553412771 |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 |
作者 | 陈君慧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