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诗词大家(套装共5册)》集中国诗坛一千余年各个历史时期位名家,世界诗坛100位名家身世、经历、审美情感、个性以及创作风格、成就于一书,具有文学、历史与学术价值的大著、专著。对500位诗词大家创作的社会、历史、经济、政治以致个人个性背景深刻的剖析;对中国诗词、世界诗史深刻的解析;对诗坛名家的成长史、家境史、社会影响、审美标准准确、全面的诠释。
编辑推荐
《解读诗词大家(套装共5册)》集中国诗坛一千余年各个历史时期位名家,世界诗坛100位名家身世、经历、审美情感、个性以及创作风格、成就于一书,具有文学、历史与学术价值的大著、专著。对500位诗词大家创作的社会、历史、经济、政治以致个人个性背景深刻的剖析;对中国诗词、世界诗史深刻的解析;对诗坛名家的成长史、家境史、社会影响、审美标准准确、全面的诠释。
一部尚无前例、难得的诗歌文学工具书。一部大中学校文学教学的必备教材。一部大中学生必读的文学历史知识读本。一部广大诗歌爱好者的知音之作。 作者简介
魏丕植,四川省盐亭县人,教育学博士、文学教授、诗人,历史、文化、哲学学者。中国诗歌学会学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宁夏诗书画影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诗人协会执行主席、贵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教育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任四川翰林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国史研究编修馆常务副馆长。
主要著作有:诗集《爱的哭泣》《爱之歌》《我的柔情》《生命的旋律》《飞落的枫叶》《追日云路》《爱心集》《燃烧的心灵》;小说《血沃桑干河》(上中下)《故宫传奇》及《魏丕植文集》(1-4卷)等。
曾从事《大学语文》《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等教学工作达15年,先后主持文学期刊《火花》《塞上文坛》《诗人》《传奇人物》编务工作;先后在50多种文学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文艺评论600多篇;在20多所大学学报上发表文学艺术论文达30多篇。 目录
《解读诗词大家1(唐代卷)》目录:
序言
读白居易1
读曹松5
读岑参10
读常建15
读陈陶19
读陈玉兰23
读陈子昂27
读储光羲31
读崔颢35
读崔涂40
读戴叔伦44
读窦叔向49
读杜甫53
读杜牧56
读杜审言61
读杜荀鹤65
读高适69
读顾况73
读寒山77
读韩翃81
读韩偓85
读韩愈90
读贺知章95
读胡令能99
读贾岛103
读贾至107
读皎然111
读金昌绪115
读郎士元119
读李白123
读李德裕127
读李端132
读李贺136
读李频140
读李颀144
读李群玉149
读李商隐154
读李涉159
读李绅163
读李益168
读刘采春172
读刘长卿176
读刘方平180
读刘商184
读刘希夷188
读刘禹锡192
读柳中庸196
读柳宗元200
读卢纶204
读卢照邻208
读陆龟蒙212
读罗隐217
读骆宾王221
读马戴225
读孟浩然229
读孟郊233
读孟云卿238
读裴迪243
读皮日休247
读钱起251
读权德舆256
读沈佺期260
读司空曙264
读宋之问268
读苏味道272
读万楚276
读王勃281
读王昌龄286
读王梵志290
读王绩294
读王驾298
读王建302
读王湾306
读王维310
读王涯314
读王之涣319
读韦应物323
读韦庄328
读温庭筠332
读武元衡336
读许浑340
读薛涛345
读严维349
读严武353
读杨炯357
读虞世南361
读元结365
读元稹369
读张祜373
读张籍378
读张继382
读张九龄386
读张若虚391
读张说395
读张渭399
读张旭403
读章碣407
读郑谷411
读朱庆馀415
读祖咏419
跋
……
《解读诗词大家2(宋代卷)》
《解读诗词大家3(元代卷)》
《解读诗词大家4(现代卷)》
《解读诗词大家5(外国卷)》 序言
读古今论诗圣
——读《解读中外诗词大家丛书》
翟泰丰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且具历史渊源。世界上最早的诗集是中国的《诗经》,距今已有2600年的历史,按音律分为《国风》、《大雅》、《小雅》和《颂》,《颂》又有《商颂》、《周颂》、《鲁颂》,大约都面世于公元前17至公元前12世纪,是我国诗歌的源头。此后的楚辞、汉乐府,在我国诗发展史中也都据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盛唐时期,由于经济昌盛、文化繁荣,文人文采飞扬,出现我国诗歌的历史高峰,享誉世界。此后的宋词,是对唐诗的延续,又创造了既豪放震撼又隽秀婉约的词牌形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相融相合,汲取发展,诞生了别具风格的元曲。直到20世纪初期,欧美经济发达,炮声撼动中国大门,文化也随之而入,于是中华文化以极大的包容性,又开创了中国现代诗诗史。
丕植同志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以一个诗学学者的认真、严谨、严肃、缜密的精神,沿着中国诗史的足迹,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对唐诗、宋词、元曲到国内外现代诗各百位名家、名诗(词)面世之历史的、社会的、学术的背景,作了深刻、精湛、准确的考证与辨析,陆陆续续创作的《解读唐诗百位大家》、《解读宋词百位大家》、《解读元曲百位大家》、《解读现代诗歌百位大家》、《解读外国诗歌百位大家》等五部诗人解读、诗学论证的大书,并已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审定,即将付梓。五部大书,对中国诗坛一千多年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名家大作,一百位世界文坛、诗坛名家,一一作了研析。对五百多位历史的现代的诗词名家及其大作,并对其中每一位大家诗词创作的社会的、历史的、经济的、政治的以致个人个性的背景作了深刻的剖析,是一部尚无前例,难得的学术性作品,一定会受到社会广大读者欢迎。
邀我为之作序,我认真学习了原著,深深感到这套书的出版,是中国文坛、诗坛一件喜事、大事。它第一次比较系统、比较完整地对中国诗词、世界诗史作了深刻的解析,对诗坛历史名诗、名家的剖析,可谓“入木三分”,对诗坛历史名家的成长史、家境史、社会影响、审美以致个人的个性,都作了比较准确、全面的诠释,不仅可供读者研读、研究者参酌,还可以做大中学校文学教学教材和学生必读的文学历史知识,它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中国诗词大家以及外国诗坛名家的身世、经历、审美情感、个性以及创作风格。它不愧为具有文学价值、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的大著、专著。
一、唐诗与唐诗名家
唐诗在我国诗歌史上以题材广泛、内涵深邃而冠盖千古。《全唐诗》共收诗49403首,句1555条,其题材极其广泛,举凡大自然现象、社会政治、劳动生活、社会风俗均是诗人创作与抒发情感境界的外在物。可谓感物吟志,神与物游,或描绘壮美山河;或抒写个人抱负与遭遇;或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情怀;或诉说与朋友之情谊,倾诉人生之悲欢……无不诉诸诗家笔端。唐诗基本形式有五言古体、七言古体、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均为律诗体。所谓律诗,是以形式排偶与声调和谐为法则的,严格遵守整齐化、音乐化的规律,而格律诗(近体诗)是唐诗的最大成就,也是重大创造,汲取了我国从古代《风》、《雅》、《颂》再到楚辞、汉乐府之精华,将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推向新的巅峰,出现了大量吐玉纳珠之作,传吟至今,久盛不衰。
诗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唐诗,同时唐诗创作又造就了伟大的诗人。唐代诗家灿若星斗。据统计,《全唐诗》中的诗家就有2873人。其代表人物有初唐(618—712)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盛唐时期(713—770)的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中唐时期(771—835)的白居易、刘禹锡、李贺等,晚唐(836—907)的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唐代诗人热爱大唐、向往长安,深为大唐的盛衰荣辱所牵挂;他们承传《风》、《骚》及汉魏六朝诗坛自然生态意识,在儒、道、释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加之唐人投笔从戎、官吏贬谪的特殊身世等因素,其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达到了天人合一、空前融洽的地步。唐代诗人好酒,酒后往往气爽才丽,宰割辞调,思接千载,卷舒风云,诗兴大发,故蓄风雅之兴,吟咏性情之志。唐代诗人在豪迈之余,也不乏以月与柳等意象来抒发孤寂、凄凉、相思等感伤情愫。故可谓人禀七情,应物斯感,应事思故,思而吟志,莫非自然。
二、宋词与宋词家
唐诗之后到宋代演变为新诗体宋词。词本是诗歌的一种形式,但因其是合乐的歌词,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它始于唐,定型于五代,形成于宋,成熟于宋,文盛于宋,故称宋词。宋词以词牌形式与音律相合,是乐府的延伸与发展,其章节依照整齐化、音乐化规律,更具整齐排偶、抑扬合律之特点,依然遵循唐诗形式排偶与声调和谐的法则,长短句依律声而行,对偶相合,其音律的音乐性更强。宋词作为配乐而歌的抒情诗体,句式也随之长短、错落、奇偶相间,依情切韵,优美隽秀,具有特殊表现力。词的曲调名称如《水调歌头》、《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卜算子》、《虞美人》等,大约有800多律调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宋词曲调音谱虽早已失传,但读者当时的倚声或后来依谱所填的词,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或缠绵婉转,闲雅幽静;或观通万里,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令人回肠荡气,别有一种感染之力量。虽然婉约与豪放是宋词的主要艺术风格,但两宋词坛又是群峰并峙、百花竞艳,蔚为大观。宋代词人从汉魏以来依附乐体谱词的局限中走出来,创造了独具风格的宋词文体,创作了大量表现时代命运的传世词章,故人们常把唐诗、宋词并称为中国诗坛史上的两个奇葩。
宋代有词传世的作者共1493人,由于历史的原因,战乱频多,约有一半的词人生平事迹历来都不清楚,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词人特别是北宋时期的词人连大致的生活年代都未能确定,还有许多词人的生平事迹历来不为人所知。词人生平事迹不清,势必影响到对其词史地位的界定,也影响到对词史进程的全面把握和了解。全面系统地了解两宋词人的生平事迹,切实弄清每位词人生平及其创作胸臆与心灵神采,对研究词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丕植同志采用最新研究成果,力图追溯词史,查名追姓加以坐实,故而他研究了宋词在创作主体上发展的历史趋势,发现宋词确有从士大夫作词逐渐布衣化的发展倾向。宋代词人尽管有诗与词分疆的观念,但是在写词时,仍有唐诗的律声与意蕴,相互影响、相互汲取,这是任何一种文学形式发展史的必然规律。宋词发展初期,词人中曾有行乐的享乐心理,宋代某些词人的这种“游戏”心理有其汉魏“乐府”,隋唐“燕声”之历史根源,也是当时社会多元文化综合影响的产物,既体现了时人在传统文化作用下以词为“小道”的偏见,同时又是对日趋严谨沉闷的诗歌文化的反叛;既沾染了“游戏三昧”的禅宗思想,又透露出以文学单纯为娱乐的文化习气。初期词人的“游戏”心态也折射出宋代文人文化个性中充满感性和风趣的另一面,“以词为戏”所营造的幽默诙谐、自由轻松的艺术境界,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文学新的发展路径。尽管如此,重视入世与鲜明的时代忧患意识仍是宋代词人思想的主色调。其中,苏轼的词作犹如黄钟大吕震撼了宋代词坛,又传世于万代,一举打破了柳永“遥冶讴歌之曲”的窠臼,让宋词走上了以诗入词、隽秀与壮美并举的道路,让词章从幕宴朝欢的娼妓酒欢、男男女女中走了出来,走进了言以吟志咏物的新天地。尽管是婉约派始终是宋代词章的主流,但豪放的词章却影响深远,队伍也越发展越壮大,其词章中“惊涛拍岸”之豪壮气势,时至今日依然振聋发聩,响彻云霄……
三、元曲与元曲家
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当属元曲。元曲是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元曲原本来自“蕃曲”“胡乐”,先是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元曲包括两类文体: 文摘
版权页:
读范仲淹
魏丕植
范仲淹(989—1052),北宋词人。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有《范文正公全集》传世,通行有清康熙岁寒堂刻版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辛苦求学路
范仲淹小时候生活十分清贫,父亲很早就过世了,母亲因受不了生活的压力而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河南村(今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的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为姓朱,取名为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朱家是长山的有钱人家,但他为了励志,常常去庙里学习。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咸菜,调拌于醋汁,吃完后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断齑划粥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这样过了快3年,长山乡的书籍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秘密。他发现自己原是望亭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惊,愧恨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自己的母亲来归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去求学。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23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旧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这个书院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这对于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后来应天府改名为南京,应天府书院所以又叫南都学舍。范仲淹十分珍惜这样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常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划粥割齑的生活,担心一享受美餐,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也是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回家糊涂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
大中祥符七年(1014),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下同),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唯独范仲淹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让他不要错过看见皇帝的机会,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第二年,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在崇政殿参加御试时,他第一次看见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后来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广德军位置在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辖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带,节度推官是幕职官,从八品)。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开始了近40年的政治生涯。
ISBN | 9787506368629 |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作者 | 魏丕植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