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宏斌同志的这本书是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形成的。他的研究目的明确,在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一开始就选择了这个题目,按照我对所有研究生的要求,他首先完成了学术史的研究,找到了前人研究的薄弱环节,确定了自己的用力方向。他认为,一部系统的海防史专著,应当全面研究海防思想、海防政策、海防制度和有关海防的重大事件。具体到清代前期海防思想来说,应当探讨当时人们的海洋观念、海防地理认识水平、禁海思想的渊源及其流变;就海防政策而言,应当研究清政府的海防对象与任务,移民政策、闭关政策与海防的关系;就海防制度来说广应当深入研究海防的兵力部署状况和特点,研究水师的会哨制度,战船、兵器修造制度;就重大事件来说,自然应当研究郑成功、施琅收复和统一台湾,乾嘉之际东南沿海的海盗问题,罗马教皇与英国使节带来的海上冲击,等等。鉴于史学界在郑成功广施琅收复和统一台湾方面,在移民和闭关政策等方面已有较多研究,他确定了自己的研究重点,即主要研究海防地理认识状况、海防制度、禁海思想的渊源及其流变。这些问题大多数仍属薄弱环节和空白,或者属已有论述而需要调整一下研究角度,以深化认识的问题。
媒体推荐
序陈胜粦
近代中国的海防建设与海军兴衰始终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研究课题。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林则徐等人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文祥、曾国藩、丁日昌、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开始倡导、购买和仿造外国船炮,洋务运动由此兴起。1874年日军侵人台湾,刺激了清廷,引发了高级官员的海防大讨论。1884年福建水师在马江遭受毁灭性打击,迫使中国加快了海军建设。1888年清政府总算建立起一支在当时说来比较像样的海军舰队,不料,6年之后,这支号称东亚第一的海军舰队便在威海刘公岛全军覆灭了。1900年八国联军在海面上没有受到任何拦阻便闯入京津地区,重新建立海军再一成为中国政府的紧迫任务,海军处、海军部作为新政的重要内容,相继挂牌成立。建立强大的海军,筑成海上钢铁的长城,是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强国目标。事实证明,清朝政府、民国政府没有能力实现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才真正迈开了前进的步伐。
海防危机、海防建设与海防史的研究始终联系在一起。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的《海国图志》、《道光洋艘征抚记》、夏燮的《中西纪事》、梁廷楣的《夷氛闻记》等著作相继问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关于海防建设的奏折和文章大量出现。甲午战争后,人们沉痛反思中国海军失败的教训,姚锡光的《东方兵事纪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20世纪30年代,《汉纳根向北洋大臣报告公文》、《中日海战史料》、《中日黄海海战纪略》、《中日威海海战纪略》等海战史料相继刊登在《清华学报》、《大公报》和《海事》杂志上,引起了人们研究的兴趣。尤其是美国著名海军战略理论家马汉(A.T.Mahan)发表了《黄海海战评论》,引起军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总的来说,由于连续的政治动荡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高水平的海防史和海军史专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很难见到。
共和国成立后,学术研究如同其他事业一样有计划地展开,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出版,一批档案资料的相继公布,为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加快了研究步伐。尤其是70年代以来,学术界经过长期积累,出版了一批质量颇高的海军史专著。1977年,台北中华书局出版了包遵彭的《中国海军史》。1981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戚其章的《北洋舰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孙克复等人的《甲午中日海战史》。1983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戚其章的《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玉田等人的《中国近代军事史》。1984年,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出版了王家俭著《中国近代海军史论集》。1989年,海军出版社出版了张墨等人的《中国近代海军史略》,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吴杰章等人的《中国近代海军史》。199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戚其章著《甲午战争史》。1991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姜鸣著《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1994年,海潮出版社出版了集体编著《近代中国海军》。1995年,三联书店出版了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1998年,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鲍中行的《中国海防的反思——近代帝国主义从海上入侵史》,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茅海建的《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外交》,人民出版社出版戚其章著《晚清海军兴衰史》,等等。尽管学术界对上述各种著作评价不一,见解亦有同异,但仅就这些成果相继发表来说,已充分显示出近代中国海军与海防史的研究有了重大进展,成绩喜人。
……目录
序陈胜粦
绪论
第一章禁海思想渊源及其流变
第一节禁海思想渊源与筹海之争
第二节禁止往贩南洋案
第三节禁海思想的流变
第二章陆基海防体制的形成与水师职责
第一节海防军队星罗棋布
第二节水师水兵的会哨制度与治安职责
第三节水师守兵与炮台建筑
第三章战船修造制度与海上机动作战能力的丧失
第一节战船修造管理体制
第二节因循守旧,丧失机遇
第三节限制民船,作法自毙
第四节海上机动作战能力的丧失
第四章海防地理学的奠基
第一节海防地理著作与作者
第二节海岸海岛军事地理形势
第三节海口海港与海道
第四节海洋气候、水文与海防
第五节对于海上强国的初步认识
参考征引文献资料
后记
……文摘
书摘
兵部与九卿会议认为,管源忠、满保、杨琳等人身任地方官,熟悉沿海情形,“其严禁之处俱照伊等所议”。在讨论时,多次提及加强海防建议事宜,一面要求沿海修筑炮台,安设炮位,打造战船,加强水师训练;一面强调“台湾远在海外,防范更宜严密,应令台湾镇道严加巡查,不许台、澎船只私往吕宋、噶喇吧等处贸易,违犯事发,从重治罪”。1717年2月禁止南洋贸易令正式下达。为了执行这道命令,清廷陆续采取了五项措施。
首先是控制商船航行南洋。按照规定,任何商船不得前往南洋各国,商人违禁行越南澳、海坛镇所辖海面,或台湾、澎湖之船私往吕宋、噶喇吧等处贸易,如被巡哨拿获,俱枷号三个月,杖一百,流三千里。以上海、崇明、乍浦、虎头门、碣石、香山澳等处海口为重点,由地方官对其出入船只严密稽查。为此,广东组织了数支巡哨船队分为东、西、中三路查缉商船出洋。
其次,是查禁米粮出口,按规定,民船出海可以按其海道远近,船内人数多少,停泊发货日期长短,每人每日准带食米一升,并准带余米一升以防风信阻滞。出口时,由守口文武逐一查验明白,方许放行。如越额多带,盘出,将米入官,船商治罪。沿海文武官员如隐匿不报,或被首告,或经事发,文武官员从重治罪。广东方面推行“米票”制,规定沿海州县商船所带
口粮使用米票,令船户于开船时,报明船内人数若干,路程远近,带米若干,由地方官填发印票,赴守口营汛查验符合规定,方许放行。
第三,加强了对民船的控制。按规定,沿海船主不得把商船卖给外国人。如有打造海船之人,希图厚利,将所造船只卖与外国,查出,将造船之人与卖船之人,立行斩决。打造海船时,应报明海关监督。造完时,由地方官查验、印烙,片:取船主甘结,舵水手有家口来历方许在船。监督验明之后,将船只丈尺、客商姓名、所载货物、往何处贸易,填人传单,令口岸文武照单查验,按月造册,报督抚存案。同时规定连带责任,客商责之保家,商船水手责之船户、货主。
第四,严禁移民海外。出东洋贸易商人不得留居。如所去之人留在外国,将知情同去之人枷号三个月,杖一百。该督抚行文外国将留居之人令其解回,即行斩决。将留下之人妻子发往三姓地方,赏给穷披甲人为奴。外国商船来华不许携带中国人出海。若中国人在海外搭船回国,只管带回,到时交给地方官查验。1718年又规定,澳门夷人夹带中国人,偷往别国贸易,查出之后,照例治罪山。
第五,严禁商船携带军器、炮位。1719年规定,“一切出海船只不许携带军器”。次年又规定,“沿海各省出洋商船炮械、军器概行禁止携带。其原有炮械、军器具令地方官查收。自禁之后,如有商船仍带炮枪军器出海者,查出,从重治罪。其地方官一并严加议处”。
海防任务由沿海驻防的水陆绿营兵承担。绿营兵额,清初不固定,康熙年间逐渐定制,全国共有594414人,沿海各省由北而南驻守的绿营兵,直隶37000人,山东20000人,江南49850
人,浙江43450人,福建69726人,广东73110人,合计293136人,几乎占了全国绿营兵的半数。表面看来,沿海武装力量足够强大,实际分析则不然。绿营兵部署在各城镇和交通孔道上,“主要任务是保护地方政权的安全,交通运输的畅通,把守仓库、监狱,巡逻乡村大道,预防各种犯罪,镇压各种规模的叛乱和造反行为。绿营兵在全国的布防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分散,很少集中驻防,大致以地方的重要性确定分防的人数。营下设汛,每汛数十人,或数百人,负责巡逻、缉盗、解犯、护运、驿递等。这种布防近似于近代国家警察的驻防原则,只能用来维护社会治安。绿营兵缺乏训练,缺乏集团作战能力,战斗力很低。一旦集结作战,往往溃不成军”。就沿海地区的绿营兵来说,绝大部分被部署在本省本地区的治安防范位置上,只有一部分水陆官兵被布防在沿海的军事要塞和城镇里,负有海防职责,在陆地担负海防任务的官兵与其他绿营兵的职能近似,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此处我们重点考察水师官兵职责。
清军水师有内河、外海之分,奉天、直隶、山东、福建的水师均为外海;江西与湖广之水师为内河;江南、浙江、广东既有防海任务,又有河防责任。清军水师由内河、外海两部分组成。我们讨论的重点是外海水师。外海水师又分为水兵与守兵两部分。这里先说战船水兵力量及其历史沿革。
盛京水师。清初认为奉天沿海各口岸,以金州与旅顺最为重要。于顺治初年在旅顺口设水师营,以山东赶缯船十艘隶之,始编营汛。1676年设旅顺水师协领2人,佐领2人,防御4人,
骁骑校8人,水兵500人。1714年为了加强旅顺的水师战斗力,令浙江、福建分别建造6艘战船,由海道驶抵奉天,分防海口。金州水师营隶城守尉,水兵只有100人。黑龙江水师营设于1684年,设总管1人,领催8人,战船30艘,水兵419人。1701年增拨战船40艘,共有战船70艘。此外在齐齐哈尔、墨尔根等也驻有少量水师。康熙时期,奉天共有水兵2000余人,大小战船120余艘。驻扎在奉天沿海的水兵全是八旗兵。
直隶水师。直隶外海水师设置较晚,1726年设立,水兵2000人,由都统1人驻天津专防海口。1743年增设副都统1人,水兵1000人,共有大小赶缯船24艘,膨仔船8艘。1767年,以海口长期无事,徒费粮饷为由,全行裁撤。1816年于天津复设水师1000人,旋归大名镇统辖,水兵裁为491人。1826年,直隶总督那彦成以水兵虚设,战船朽烂,疏请裁撤。
第二种意见认为《明史》上记载的宝船尺度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理由是:长44丈,宽18丈,长与宽的比值是2.44:1,这种比值小于现代船长与宽的一般比值(2.66:1)。如果把宽18丈,改为“广于八丈”,这样就可能了。在这种假设的前提下,利用1957年5月在南京下关三汊河附近中保村发掘到的一根桅杆进行推论,认为这根桅恰好能配长44丈,宽8丈的宝船。
第三种意见认为《明史》记载的宝船尺度是不可信的。有人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下西洋残碑上的记载,认为当时宝船的装载量为1000—1500料,推测宝船长为16.6丈,宽2.43丈;例
如,杨宗英等人认为《明史》中关于郑和宝船的尺度资料来源是马欢的《瀛涯胜览》钞本,是孤证,不足为据。他们认为长为18丈,宽4.4丈较为可信。
通观以上各种意见,尽管第二、三种意见虽不无道理,但均属推测,缺乏可靠的史料根据。笔者认为,第一种意见,史料可靠,且资料来源是多方面的。如果没有充足的反证资料,不要以推测来否定宝船的尺度。
鸦片战争时,中国水师战船最大的是福建的横洋梭船和广东的米艇。大横洋梭船长为8.2丈(27.3米),宽为2.6丈(8.7米);广东大米艇长9.5丈(31.7米),宽2.06丈(6.8米)。这两种最大的战船尺度与四百多年前郑和的宝船相比,差距太大。中国的海船制造技术不仅未能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也不仅是处在停滞发展阶段,而是严重退化,大大落后,原因何在?我们必须寻求其答案。
当代东西方军事家无不认为,一个国家的海防力量不仅仅是海军等武装的实际战斗力,而且应当包括平时民用船只在海洋上的运输能力。因为,商业运输船只在战时一经征集便会成为军事运输工具,或运输兵员,或运输军需武器,所以,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西方的军事家在计算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时,很自然地把海洋商业运输能力列入潜在的海军战斗力组成部分。在北美独立战争时,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有征集民船的事例。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敦克尔克大撤退便充分调集了英国的民船。我们在研究清代海防问题时,也时常遇到水师征用民船的事例。在这一章中,之所以把清政府关于民船的管理列入考察的范围,基于这样两个理由:一是民用船只本身就是国家潜在的海军战斗力组成部分,二是民用船只的技术性能发展水平对战船进步有很大影响。
按照江湖海地理特点的不同,清代前期的水师分为江防(河防)、海防两个部分,战船也因此有内河、外海之分。由于论题是“海防”,在此我们只能重点研究外海战船的修造制度。
杜臻心目中的江苏海防形势是,东滨巨海,北亘长淮,中贯大江,与浙江相邻的金山卫,可以“北卫松江,南援乍浦,尤为要区”,宜严加防守。黄浦系苏、松地区之险要,守黄浦即守门户。吴淞江口即黄浦口子,宜设重兵防范敌寇入侵。至于上海之高仓渡、沈家塘、周浦、闸港、闵行,华亭之叶谢、曹泾、张堰等处,“贼一登岸,渡浦甚易,防御易密”。同多数论者一样,杜臻非常重视洋山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洋山“外为定海、吴淞江会哨兵船之羽翼,内为海港把守兵船之捍卫”。在他看来,苏州沿海一带险隘甚多,需处处防守。如常熟之福山港、白茆塘,太仓之刘家河、七丫港,嘉定之吴淞江、黄窑港,“皆贼之径道,腹里之关隘”。海滨数百里,一望平坦,非有山岚险阻为之扼塞,皆可以泊船登岸,兵力有限,防不胜防。在这种情况下,“防御之计,当先其大者。以海边惟福山为最,以腹里惟胜墩(在今吴江县南)为最,故刘家河、吴淞江、福山港,舟师防守不可单弱;白茆口、七丫港、黄窑港,俱当预设战舰,庶与各港相为犄角”。
……
ISBN | 7801497139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 王宏斌 |
尺寸 | 0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