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思想家的人生观》缕述历史上诸多思想家及其具体的理论贡献,以一种生活化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各个思想家的人生观。本书中,“哲学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不再是冷冰冰的语录史料和理论堆积,而是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对同一问题的呼应共鸣。我们和历史上的思想家“像一个战壕里的兄弟一样并肩战斗,努力去完成一项伟大的任务——在人类生活中建立起一个精神家园”。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曾对德国哲学及文学产生过广泛影响。他用文学家的笔调写出优美的哲学著作。我们今天处在来自过去而又常常是相互敌意的各种各样倾向的包围中,这些倾向构成了历史遗产以及几千年来流传给我们的劳动负担。因此,事实上我们今天的生活被各种矛盾所缠绕,尤其是受到与简单条件下古代世界相区别的近代文化的影响。如果能从一本书中获得些启示,未尝不是人类思想发展之福。
本书在国内尚未有非常权威的译本,值得译介并加以宣传。
作者简介
鲁道夫?欧肯,主要著作有《精神生活在人类意识和行为中的统一》、《大思想家的人生观》、《为精神生活的内容而战》、《一个新人生观的基本路线》、《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认识与生命》、《当代伦理学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欧肯论文集》、《人与世界──生命的哲学》、《人生回顾》。 目录
编者前言
英译者前言
作者序言
第一章心理状态的强度
第二章意识状态的多样性
第三章意识状态的组织
结论 文摘
版权页:
12.道德情感,怜悯,其不断增长的强度就是一种性质上的进化。
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对道德情感进行研究。让我们以怜悯为例,具有这种情感的人起初在心目中把自己设想为处于被怜悯者的地位,从而承受自己的苦痛。但是,就像有些人所主张的那样,假使怜悯情感的内容只是限于这一点的话,那么这种情感就会让我们千方百计避开那些不幸的人而不会去帮助他们。因为痛苦自然是让我们厌恶和背离的。这种恐惧情感确实就可以说是怜悯情感产生的根源,但是怜悯里随之出现了一种新的元素,要求我们帮助他人,进而减少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在这里我引用拉·罗什富科(La Rochefoucauld)对同情的看法,他说,这种所谓的同情是一种盘算,“一种对于将要来临的灾祸的精明保险”。难道我们也要认同他的这种观点吗?也许我们对于他人遇到灾祸的同情确实含有这样的意思:我们害怕以后会有灾祸降临到我们身上。
然而,这只是较低形式的怜悯。真正的怜悯所包含的内涵并非害怕遭遇苦痛,而是情愿受苦。但受苦的愿望是苍白无力的,我们丝毫不希望这种愿望变成现实。尽管我们愿意受苦的愿望与我们的意愿是背道而驰的,但我们仍然抱有这样的愿望,这就好像是自然界做了一些不太公平的事情,而我们又必须摆脱成为自然界同谋的嫌疑。因此,怜悯的本质在于我们自卑和企望受苦的需要。然而,这种对痛苦的企望却也有它的独特魅力,因为它提高了我们对自身的评价,使得我们感觉到超越了种种在感官上的好处,能够使我们的思想暂时超然物外。
ISBN | 9787212065195 |
---|---|
出版社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亨利·柏格森 (Henri Bergson)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