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文明时代是普及大学教育的时代,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成为文明重心,知识分子成为泛化的群体,大学生情感模式是当代文化心理结构及其未来趋势的具体体现,大学情感教育是文化心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创新和创造力培育的必要环节,更是现代人格培养和高科技时代自觉能动的主体培养的主渠道,对大学情感教育的理念建构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书稿从分析我国情感教育现状入手,提出对策性研究策略,并系统论述了个体情感(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社会情感(包括政治激情和经济情感),文化情感(包括宗教情感、伦理情感、哲理情感、科学气质、审美情感及人类情怀等)的基本内涵、存在的问题及建构培育的重点,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达到了先进水平,也符合中国大学生心灵成长需求,相信本书出版会有力促进我国情感教育的发展。
编辑推荐
《情感世界解析:兼论大学情感教育理念》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杨岚,女,1966年6月出生,哲学博士,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化素质教学部主任,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会员,天津市艺术学会理事,天津市美学学会理事,国际美学协会会员,中国青年生态批评学会常务理事。主要著作有《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人类情感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出版)等,近年来发表美学、文化哲学论文60余篇。 目录
绪论:中国情感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第一节情感教育是中国当代教育的软肋
第二节情感教育理论资源清点及实践探索总结
第三节情感教育实践环节中的重点对策
第四节大学情感教育理念研究对当代情感世界解析的意义
第一章亲情反思
第一节心理断乳期的亲情反思和情感反哺
1.1.1 心理断乳
1.1.2情感发育
1.1.3 自我成长
1.1.4我们如何做父母
1.1.5情感反哺
第二节亲情的理性分析
1.2.1 亲情的一般原则
1.2.2母爱更多本能色彩
1.2.3 父爱的理性特征
1.2.4父爱与母爱的平衡
1.2.5 亲情关系与社会关系预演
1.2.6子女对父母的情感与文化发展
第三节社会变迁与亲情模式转化
1.3.1 从古希腊神话看人类家庭亲情的演进
1.3.2从中国传统伦理政治看亲情的社会本质
1.3.3社会制度变迁中亲情的外扩与内敛
第二章友情建构
第一节朋友是自己的镜子
2.1.1 流年友情
2.1.2 大学友情流程
2.1.3 知心学友
2.1.4 同室兄弟姐妹
第二节传统友道观与现代人际关系
2.2.1 惜缘慎交
2.2.2传统友道观
2.2.3 朋友信义
2.2.4 交往方式与社会机制
第三节大学交友之道
2.3.1 开放人格,开朗性情
2.3.2 自然交往,看淡分合
2.3.3 重情重义,礼尚往来
2.3.4 热情相助,解围济困
2.3.5 不卑不亢,平等尊重
2.3.6理解宽容
2.3.7友情与嫉妒
2.3.8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2.3.9 不要在刻意结交中放弃和迷失自我,导致心理失衡
2.3.10友情的泛化与升华
第三章爱情实践
第一节爱情理想的确立和明晰
第二节爱情的本质与属性
第三节爱情辩证法及组合类型
第四节校园恋情解读
第五节校园爱情误区
3.5.1 高智商低情商
3.5.2文科的浪漫,理科的幸福
3.5.3 美丽的爱情是脆弱的
3.5.4浪漫的爱情不稳定,现实的爱情不精彩
3.5.5 爱情与友情界限模糊
3.5.6在爱情的痛苦中蜕变和艰辛成长
第六节大学爱情探索对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3.6.1 性的开放与情的升华
3.6.2 同居试婚往往无疾而终
3.6.3 新女性事业发展与婚姻理想的平衡
3.6.4 女性与生育
3.6.5 另类情爱与心灵蜕变
第四章乡情拓展
第一节乡土
第二节乡亲
第三节乡 音
第四节乡 俗
第五节乡 愁
第六节乡 思
……
第五章社会情感体认
第六章政治激情的冷却
第七章经济情感的升华
第八章现代文化情感建构的两大基石:科学情感与审美情感
第九章情感规范的反思与突破
第十章全球化时代人类情感世界发展走向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第一节 心理断乳期的亲情反思和情感反哺
1.1.1心理断乳
婴幼儿阶段,孩子对父母是完全依赖的,进入青春发育期,就开始了心理断乳,而在反抗期(高峰在初中后期高中前期),孩子的精神叛逆与心理依赖并存,此际如果父母不够理解宽容并未正确疏导,或者家庭有重大变故,会造成严重心理冲突和创伤。高中阶段父母会普遍感觉孩子懂事了,部分同学已完成心理断乳期,精神相对独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病弱或寄养的孩子早熟,家庭环境复杂的孩子被迫自立,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心理早熟的原因,而早熟往往也伴生发育不良,易形成有色眼镜观察世相人情和过度敏感悲观的情绪基调;多半同学则精力转向外部,关注学业,父母也以高考为目标,形成同心同德格局,相对稳定,而心理断乳过程滞缓;有的同学对父母心理依赖加重,甚至出现心理发育倒退现象,撒娇耍赖,博得父母更多关注。
进入大学,与父母拉开空间距离,离开家庭生活环境后,大学生以独立成人姿态出现,而内心忐忑惶惑犹存;关注别人看法,确立自己在新环境的位置和自信,这是社会标准完全替代家庭标准的时节,父母的心理支持很难发挥作用了。原生家庭的社会融合性好的,这个过渡比较顺利,若父母价值观与社会标准差异极大,或父母刻意营建的环境过分完美如意,会产生适应不良。
大学生普遍对家庭亲情开始反思。事实上,原生家庭即使结构稳定而主体地位变化早已开始,有些家庭在孩子中学阶段父母已甘为人梯,连自己的事业也可因孩子需求而改变甚至放弃,大学生多半开始成为原生家庭的主角,父母会很重视大学生子女的意见,甚至整个家庭发展方向,早已以孩子为中心而转移,有的父母会随着孩子移民。这些都会形成大学生心灵成长阶段的重要压力和动力,也会潜在地影响其价值观念和未来的家庭模式。
ISBN | 7010112193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杨岚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