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第2版) [精装] 978711717312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骨折(第2版)》由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科、脊柱外科、骨肿瘤科、小儿骨科、手外科、运动医学等学科的临床一线专家在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全书共分3篇68章,分别从骨折的早期诊断、治疗、预后,骨折的程度、形态、部位及临床表现等方面,针对骨折的各方面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叙述。作者根据临床工作对部分不实用的章节进行删减,也增补了最新的诊断及治疗技术、方法,同时首次将计算机辅助外科的理念引入骨折的研究。作者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的同时,还吸收了国内外近年来对骨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因此,《骨折(第2版)》包含了目前国内乃至国际上骨科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骨科学的发展水平。
编辑推荐
《骨折(第2版)》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内容丰富实用,是骨科医师权威、重要的工具书,对骨科教学和科研人员亦有较高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篇骨折总论 第1章骨折与脱位的原理 第一节骨折的描述 第二节骨折的急诊处理 第三节骨折的生物力学 第四节根据损伤机制的骨折分类 第五节骨折的临床特征 第六节脱位的临床特征 第七节骨折的治疗 第八节术后的处理 第九节骨折与康复 第十节骨折的影像学诊断 第2章肌肉与骨髂多发损伤的急诊救治 第一节急救的组织 第二节患者的运输 第三节抢救的合理安排 第四节创伤评分 第五节结果评价 第3章骨折肉固定 第一节内固定的科学基础 第二节骨折固定视铡 第三节内固材料的金属学特性 第四节内固定材料 第4章骨折外固定 第一节外固定架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外固定架固定下的骨折愈合方式 第三节外固定下的力学组成 第四节外固定架的临床使用原理 第5章肌肉与骨骼组织的愈合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骨组织 第三节致密纤维组织 第四节关节软骨 第五节骨骼胍 第六节总结 第6章开放性骨折 第一节开放性骨折的定义 第二节开放性骨折的病原学 第三节开放性骨折的分类 第四节急诊检查和伤口处理 第五节清创术的准备工作 第六节冲洗与清创 第七节早期截肢 第八节骨折的稳定 第九节伤口的处理 第十节总结 第7章骨折的并发痘 第一节创伤的全身性并发症 第二节肢体局部的并发症 第8章病理性骨折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非肿瘤性疾病引起的病理性骨折 第三节 良眭原发骨肿瘤引起的病理性骨折 第四节恶性原发性骨肿瘤引起的病理性骨折 第五节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合并病理性骨折 第六节继发恶性骨肿瘤引起的病理性骨折 第二篇骨折各论 第9章手部骨折与脱位 第一节处理原则 第二节远节指骨骨折 第三节近节与中节指骨骨折 第四节掌骨骨折 第五节拇指掌骨骨折 第六节指间关节脱位与韧带损伤 第七节拇指掌指关节脱位和韧带损伤 第八节拇指的腕掌关节脱位 第九节手部骨折与关节损伤的康复 第10章腕部骨折与脱位 第一节功能解剖 第二节腕关节生物力学 第三节腕关节的损伤机制 第四节腕关节损伤的分类 第五节腕关节的影像学 第六节腕关节不稳定 第七节舟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第八节月骨脱位、月骨周围脱位和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 第九节其他腕骨骨折 第十节腕骨损伤的并发症及预后 第十一节下尺桡关节损伤 第11章桡骨远端骨折 第一节实用解剖 第二节损伤机制 第三节影像学检查 第四节分型 第五节临床表现与诊断 第六节治疗 第七节并发症 第八节尺桡骨远端骨折与腕关节不稳定 第12章尺桡骨骨干骨折 第一节实用解剖 第二节尺、桡骨双骨折 第三节尺、桡骨开放骨折 第四节单纯桡骨干骨折和Galeazzi骨折脱位 第五节单纯尺骨干骨折和Monteggia骨折脱位 第13章肘关节骨折脱位 第一节解剖与生物力学 第二节肱骨远端骨折 第三节肘关节脱位 第四节尺骨鹰嘴骨折 第五节桡骨头骨折 第六节全肘关节置换在肘部创伤中的应用 第七节半限制性铰链式全肘关节置换术:Coonrad—Morrey假体的临床应用 第八节创伤后的肘关节功能重建 第14章肱骨骨干骨折 第一节实用解剖 第二节损伤机制 第三节骨折分类 第四节症状和体征 第五节影像学表现 第六节治疗 第七节功能恢复和预后 第八节并发症 …… 第三篇儿童骨骼损伤 附录骨科缝线应用指南 索引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紧靠加压接骨板的部位受到高的压力负荷——最终超过骨皮质强度,从而产生不可逆变形如显微骨折(Ruhn等,1971),还可附加上一个极小的动力成分;离接骨板稍远的部位会受到一个大的静力负荷,但处于骨强度极限之内,并可附加一个较小的动力成分(稳定条件);远离接骨板部位则显示一种平衡,较小的稳定性和较大的分离力造成间断接触;骨折间隙的对侧皮质持续保持张开状态,当持续的张力(动力)超过加压稳定力并不断变化时,骨折间断的宽度也发生改变。 由此,在同一骨折中,骨骼的反应不同。愈合的不同形式有以下几种: 1.负荷接触区域的内塑形或“接触愈合” 可以非常有趣地注意到处于局部超负荷的部位,而这些部位被邻近接触区域牢固地固定,表现出如Rahn所示的直接内塑形。 2.正常接触区的内塑形或“接触愈合”。 3.骨折表面吸收和间接愈合。 4.迟缓愈合、不愈合间隙终将被成骨所填充。 负荷的作用也包括使正常骨骼产生形变,或对骨折提供不同的稳定性的作用。静态加压力通常是稳定的。而起运动作用的张力或剪力则会造成界面不稳定。复合力的作用取决于前所述的一定时间及部位中的相对值。在存在着作用于骨折骨骼的动力性张力的情况下,外科医生的目的是应用足够的静力加压来维持稳定性。由于骨骼在整体上可以抵抗很大的负荷。很小面积的局部超负荷会造成断裂。 施加的负荷(如轴向张力)在材料内部产生应力。应力随负荷而增加,但随负荷承受面积增加而减少。当应力增加到材料强度的临界水平时,材料则会破裂,在此,破裂的临界条件可以用强度来表示(最大张力强度)。 在骨折愈合初期,当修复组织的强度及刚度尚不起作用时,用可耐受的应变来表示骨折愈合相关组织受到的危害,比用应力更为恰当。 第二节骨折固定机制 骨折固定的基本机制有两种:夹板作用和加压作用。夹板作用是用一坚硬物体将骨折两端连接起来。夹板作用的强弱程度与夹板和骨骼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距离越大固定作用越弱。常用的夹板有石膏,小夹板,接骨板,髓内针等。加压作用是在骨折复位后在骨折端施加压力,使骨折端具有压力前负荷。 一、夹板作用的加强 众所周知,接骨板具有一定的弹性而且置放于一侧,所以其强度不足以承受肢体活动的全部负荷。Mailer、Witzel(1984)与Mast等人(1988)提出最少的内固定与暂时的外固定架合并应用。在骨可以达到和已经达到其功能刚度和强度之前,外固定架很长的力臂将减少内固定上的负荷。
ISBN9787117173124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田伟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