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最新增订本) [平装] 978750278685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钓鱼岛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最新增订本)》运用历史考证学、语言学、地理学及国际法原理等多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对钓鱼岛主权归属的历史及现状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为钓鱼岛主权归属中国提出了如山的铁证。通过对历史资料深入发掘、缜密辨析、周详考订,获得众多新突破。难能可贵的是运用日本方面的图籍证明钓鱼岛并非归属日本,对日本声称领有钓鱼岛的论据作了有力反驳。
编辑推荐
《钓鱼岛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最新增订本)》曾先后于1998年8月在香港明报出版社,2007年4月在中华书局出版。现在原版的基础上,增加了作者最新研究所得、“保钓”最新形势及各家评论等内容。
作者简介
郑海麟,1957年出生,广东梅县人。1982年中山大学哲学学士,1987年暨南大学历史学博士。1988年起,先后在中国深圳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澳洲雪梨大学亚洲研究院、日本东京大学教养学部近代史研究室、日本财团法人东洋文库近代史研究室、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学系、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等大学和研究机构任教学及研究工作。兼任加拿大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会会长、香港亚太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联合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嘉应学院等校客座教授,主攻中西交通史、国际法、国际关系和两岸问题。著有《黄遵宪与近代中国》、《钓鱼台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台湾问题考验中国人的智慧》、《台湾:主权的重新解释》(中、英文本)、《海峡两岸关系的深层透视》、《两岸和平统一的思维与模式》、《从历史与国际法看钓鱼台主权归属》、《台湾问题与中日关系论集》、《中日钓鱼台之争与东海划界问题》、《黄遵宪传》、《思想、历史与文化评论》等专著二十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报》、《近代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太平洋学报》、《文化中国》(加拿大)、《明报月刊》(香港)、《海峡评论》(台湾)等杂志发表论文上百篇。
目录
绪论 上编从中日史籍看钓鱼岛列屿的主权归属 第一章《顺风相送》所记钓鱼岛列屿史实考释 第二章《册封使录》所记钓鱼岛列屿史实考释 第三章明清人杂著所记钓鱼岛列屿史实考释 第四章 日本人的“鱼钓岛”、“尖阁群岛”名称之由来 第五章论历史上中琉两国的边界划分 中编中日钓鱼岛列屿之争的法理研究 第六章 日本声称拥有钓鱼岛列屿领土权的论据分析 第七章《旧金山和约》与钓鱼岛列屿问题 第八章 中日和平条约与钓鱼岛列屿问题 第九章《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与钓鱼岛列屿问题 第十章 中日钓鱼岛列屿之争与东海划界问题 下编钓鱼岛列屿相关地图考释 第一部分钓鱼岛列屿地理构造图考释 第二部分明清时期中国人所绘钓鱼岛列屿地图考释 第三部分甲午战前琉球古地图考释 第四部分明清时期西洋人所绘钓鱼岛列屿地图考释 第五部分甲午战后钓鱼岛列屿地图考释 第六部分林子平《三国通览图说·琉球三省并三十六岛之图》解说 简短的结论 附录一“钓鱼岛研究”专著评介 一、井上清《“尖阁”列岛——钓鱼诸岛的历史剖析》评介 二、吴天颖《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评介 三、马英九《从新海洋法论钓鱼岛列屿与东海划界问题》评介 四、鞠德源《钓鱼岛正名》举正 附录二《钓鱼岛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书评 一、评郑海麟著《钓鱼岛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 二、《钓鱼岛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评介 三、走出保钓流于情绪的阴影——郑海麟钓鱼岛研究新著显学术分量 四、学术保钓支援激情——郑海麟《钓鱼岛》新著评介 五、题郑海麟钓鱼台论文 六、海麟博士近成钓鱼台专辑赋 附录三钓鱼岛最新动态及其应对之策 一、中日撞船事件的法理分析及其对策 二、中日钓鱼岛之争与美国的亚洲战略部署 三、驳日本外务省的“尖阁见解” 四、亟需加强对钓鱼岛问题的研究 参考书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六月二十三日,册封使船从五虎门启航)……二十四日清早,使船航至彭佳屿。沿途所经之小琉球、鸡笼山、花瓶屿等不知何时飞越。上午八时,船经彭佳屿后继续航行,至下午六时左右,船经钓鱼屿……二十五日,使船由钓鱼屿直接航至赤尾屿,按理应先经黄尾屿然后才到赤尾屿,不知何故直航赤尾屿而未见黄尾屿。当日黄昏,使船开始进入黑水洋,时风急涛涌,水手立即将准备好的生猪、生羊各一头投入洋中,然后又将煮好的五斗米粥泼在洋面,继而焚烧纸船,鸣锣击鼓以祭海神。当时船上的兵士皆披甲执戈,俯伏在船舷上做好战斗准备,过了许久风涛方息。问:“‘沟’是什么意思?”回答说:“这是中国与琉球的分界。”又问:“‘界’是怎样区分的?”回答说:“靠猜测。”不过,刚才进入黑水洋即行祭沟仪式,并非仅靠猜测罢。在祭沟仪式中,先投之于食物,然后又以兵戎相向,乃是取恩威并济之义。 值得注意的是,汪楫明记赤屿以外为黑水沟,而此沟即是中国与琉球的海域分界(“中外之界”)。 六、徐葆光《中山传信录》 徐葆光为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册封琉球国中山王尚敬之副使(正使为海宝)。此次册封使于当年五月二十二日自五虎门开洋,六月初一日抵那霸港。复于次年二月十六日由那霸港启碇回航。徐葆光一行在琉球逗留八月有余。在此期间,徐于“封宴之暇,先致语国王,求示《中山世鉴》及山川图籍,又时与其大夫之通文字译词者,遍游山海间”,除研究其典籍,查勘其地理外,复“考其制度礼仪,观风问俗,下至一物异状,必询名以得其实,见闻互证,与之往复,去疑存信,固并海行针道,封宴诸仪,图状并列,编为六卷”,即为徐之传世之作《中山传信录》。
ISBN9787502786854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作者郑海麟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