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与心理发展 [平装]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动作与心理发展》共分八章,主要从系统论、生态论和互动论思想出发,结合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探讨了动作的本质、动作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异性、动作学习、动作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动作教育和动作障碍等问题。对动作和动作发展、学习等问题,《动作与心理发展》根据运动学、心理学、生物力学、脑科学等学科的新成果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同时,从文化普适性和文化特异性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儿童一般精细动作的发展和中国文化背景下其筷子使用动作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了动作与感知觉、记忆、空间认知、情绪表达、依恋、自我概念等方面心理发展的内在联系,并分析了能动经验促进心理发展的实质及其环境制约性、发展阶段性、领域特异性等内在规律。在明确动作与心理发展的功能联系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如何通过丰富动作经验促进心理发展以及动作障碍的诊断与矫治等问题。
目录
第一章 个体成长中的动作发展 一 动作的实质:多学科整合的视野 (一)从多学科整合的角度认识动作 (二)在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中认识动作 二 动作在个体发展中的价值 (一)作为个体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作为观察、监测个体身心发展的窗口 (三)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作为身心发展障碍的重要康复手段 三 动作与个体发展研究的演变 (一)动作作为个体发展研究代表性领域的时期 (二)动作与个体发展研究的沉寂时期 (三)动作与个体发展研究的复兴时期 四 动作与个体发展研究的进展 (一)动作发展的研究 (二)动作与心理发展关系的研究 (三)动作与脑发展关系的研究 第二章 基本动作的发展 一 先天反射性动作的发生和发展 (一)先天反射性动作的适应和发展价值 (二)先天反射性动作的分类 (三)主要的先天反射性动作 (四)先天反射性动作和自主控制动作的关系 二 粗动作的发展 (一)头颈和躯干控制的发展 (二)爬行动作的发展 (三)行走动作的发展 三 精细动作的发展 (一)抓握动作的发展 (二)绘画和写字动作的发展 (三)自理动作的发展 四 动作发展的规律与内在机制分析 (一)动作发展的准备性 (二)动作发展的顺序和方向规律 (三)动作发展的动力学系统分析 (四)动作发展中的协调与控制 第三章 特定文化背景下动作的发展 一 动作发展的文化特异性 (一)动作发展速度的文化差异 (二)动作活动特点的文化差异 (三)动作发展文化特异性的理论分析 二 中国儿童使用筷子动作的模式分析 (一)筷子使用动作的类型 (二)动作模式的发展 (三)儿童握筷位置的发展变化 三 中国儿童使用筷子技能特性的发展 (一)中国儿童使用筷子的精确性的发展变化 (二)中国儿童使用筷子的有效性的发展变化 (三)中国儿童使用筷子的稳定性的发展变化 (四)中国儿童使用筷子的技能与其他精细动作技能的关系 第四章 动作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 成熟与学习在动作发展中的作用 (一)成熟在动作发展中的作用 (二)学习在动作发展中的作用 (三)整合成熟与学习论的观点 二 环境与儿童动作的发展 (一)气候与动作发展:出生季节不同婴儿的爬行动作发展的分析 (二)文化背景与动作发展 (三)家庭生态环境与动作发展 三 生长发育与动作的发展:青少年期的动作笨拙现象分析 (一)青少年期的动作笨拙现象 (二)青少年期动作笨拙现象的原因分析 四 影响动作发展的认知因素 (一)感知与动作发展 (二)记忆和动作发展 (三)思维、元认知和动作发展 (四)动作计划和动作发展 (五)言语指导和动作发展 第五章 动作学习 一 动作学习的涵义 (一)动作学习的界定 (二)动作学习与动作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二 动作学习的特点 (一)动作学习的阶段性 (二)动作学习的长期保持性 三 动作学习的理论解释 (一)连锁反应理论 (二)动作学习过程论 (三)闭环理论 (四)图式理论 四 动作学习中的示范与练习 (一)动作学习的基础:示范 (二)动作练习的进程 (三)动作练习的高原现象 (四)高效率的动作练习 五 动作学习中的反馈效应 (一)动作学习中反馈的种类 (二)动作学习中反馈的作用 六 动作学习中的迁移 (一)动作学习中的迁移现象及其性质 (二)动作学习中迁移的表现形式 (三)动作学习迁移的理论解释 第六章 动作与认知、社会性发展 一 动作:心理发展的组织者 (一)皮亚杰的动作建构观点 (二)动作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性质分析 (三)动作影响心理发展的实质:经验中介 (四)从组织者功能角度研究动作的若干重要问题 二 动作与感知觉发展 (一)动作与运动视觉的发展 (二)动作与深度知觉的发展 三 动作与空间认知 (一)动作与空间定向能力的发展 (二)动作与延迟、迂回搜寻能力的发展 (三)动作与不同水平共同注意能力的发展 四 精细动作能力发展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 (一)线条填画、图形临摹能力的发展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二)儿童使用筷子技能的发展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五 动作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一)动作与母婴依恋的关系 (二)爬行对亲子社会性情绪互动影响的年龄特异性 (三)动作发展与自我概念的关系 (四)儿童动作获的的时间与其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第七章 促进发展的动作教育 一 动作教育的概念与历史演变 (一)动作教育的概念 (二)动作教育与体育的区别与联系 (三)动作教育的历史演变 二 动作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提高动作技能 (二)增强身体意识与自尊 (三)促进认知与学习 (四)增进积极的情绪情感与心理健康 (五)促进社会性发展 三 当前动作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分析 (一)功能、对象片面化 (二)以动作技能专业化为中心 (三)动作训练与生活相脱离 四 当前动作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动作教育功能与对象多元化 (二)动作教育目标个性化 (三)动作教育实施人文化 (四)动作教育的整合化 五 动作教育重要方案介绍 (一)运动处方的兴起及其评析 (二)MEPA方案及其评析 (三)引导式教育及其评析 第八章 动作障碍的特点、诊断与矫正 一 动作障碍:多角度的认识 (一)动作障碍的界定 (二)动作障碍的类型 (三)动作障碍的成因 (四)动作障碍对个体发展的不利影响 二 动作障碍的主要症状表现 (一)肌肉的张力问题:张力不足与过度 (二)动作的计划性不足:失用症与运用障碍 (三)动作的控制性失调:动联症 (四)动作的持久性障碍:固着与非持久性 (五)动作的稳定性缺失:震颤及动作不稳 (六)动作的协调性缺陷 三 动作障碍诊断的原则、指标与程序 (一)诊断应遵循的原则 (二)动作障碍诊断的主要指标与方法 (三)动作障碍诊断的一般程序 四 动作障碍诊断测验介绍 (一)Oseretsky测验及其相关工具 (二)Frostig运动技能测验 (三)Hamm—Marburg动作协调性测验 (四)Gibson螺旋迷宫测验 (五)南加州感觉统合测验 五 动作障碍的矫正 (一)动作障碍矫正的原则 (二)感觉统合训练 (三)动作治疗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M.Shirley(1931)对25个婴儿的纵向研究,M.McGraw (1935)所开展的著名的双生子研究,N.Bayley(1935)领导的Berkeley成长研究等。从研究的数量、影响来看,这一时期堪称动作发展研究的黄金年代(Thelen,2000)。在这个时期中,有关动作与个体发展的主要研究成就表现在发展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指导等多个方面。 格赛尔和McGraw是通过动作发展研究对儿童发展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代表性研究者。他们以动作发展的研究为基础,概括出个体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对发展机制予以阐释,这些工作至今仍具有深远影响。受达尔文和行为胚胎学家C.E.Coghill思想的影响(Thelen,2000),格赛尔认为机能发展的内在过程具有一致性,因此,动作的发展规律可以代表心理发展的规律。由于发展是形态学变化的过程,即行为模式的变化,因此动作的发展也就是内在心理系统和神经系统发展的外在形态表现。基于这样的观点,格赛尔依据对动作的描述研究提出了个体发展方向的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在发展机制问题上,他和McGraw都反对当时盛行的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根据Coghill在胚胎学研究中所发现的机体活动形态与神经系统发育密切相关等现象,他们提出成熟是个体发展的必要前提,一切教育训练都只能是在成熟的基础上,对个体发展起支持性的作用。McGraw设计了双生子Jimmy和Johnny的实验(1935),发现提前训练对于个体特定动作的最初表现有一定影响,然而对发展的长期结果并无显著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发展以成熟为前提的观点。在随后进一步的研究中,他们又提出,成熟和环境的影响在儿童的发展中难以分离,环境和训练与基于成熟而出现的发展关键期的匹配是极其重要的。格赛尔和McGraw等在动作发展研究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发展观无疑推动了人们对儿童发展的深入认识,并启发了许多后继的研究。尽管这个时期的研究主要围绕动作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外显心理发展或外显智力的观点开展进行,并试图用动作的发展预测个体心理发展,但是却始终得不到实证研究的有力支持。 由于研究者将动作的发展定位为个体发展的代表,因此,详尽地揭示动作发展的历程成为当时研究的重要课题,以观察为主要手段的描述性研究就成为当时研究方法的主流。这个时期,在动作与个体发展的研究方法上也取得了相当多的进展。
ISBN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董奇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