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以美国流浪儿童问题的历史与现状为背景,探讨当前美国流浪儿童救助的体系与运作方式,分析其成效、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构建和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制定儿童福利相关法律政策提供启示。
编辑推荐
何芳编著的《流浪儿在美国--社会救助的制度实践与启示》研究内容包括:(1)美国历史上的流浪儿童。回顾自17世纪至今美国美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流浪儿童形象,分析其问题的特征和演变;(2)当代美国流浪儿童的生存现状。通过统计数据、研究报告、新闻报道等资料的系统梳理,呈现当代美国社会中流浪儿童群体的人口学特征、规模、成因及风险;(3)美国流浪儿童救助观念与制度的形成。以美国对流浪儿童观念的发展变迁为背景,阐述流浪儿童救助的政策、制度、法律、机构等在美国的建立过程;(4)美国流浪儿童的主要政策和立法。重点分析《离家出走与无家可归青少年法案》、《麦克基尼-文托无家可归儿童教育计划》、《寄养照料独立计划》;(5)美国流浪儿童救助的制度分析。具体内容包括政府职能、经费筹措、人员培训等;(6)美国流浪儿童救助项目的个案分析;(7)美国流浪儿童救助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第二节定义辨析
第三节已有研究
第四节资料来源
第五节全书结构
第二章美国历史上的流浪青少年
第一节“到美国去!”——20世纪前的流浪青少年
第二节失业者——大萧条时期的流浪青少年
第三节反叛一代——20世纪60年代的流浪青少年
第四节新的危机——20世纪末的流浪青少年
小结
第三章美国流浪青少年的生存现状
第一节流浪青少年的特征与类型
第二节流浪青少年的规模与构成
第三节青少年流浪的原因
第四节流浪经历对青少年的影响
小结
第四章流浪青少年救助观念与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19世纪以前:民间救济
第二节19世纪初至60年代:专门化救助
第三节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青少年法律制度的初创
第四节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综合性儿童福利系统的建立
第五节20世纪70年代至今:流浪青少年社会救助体系的形成
小结
第五章救助流浪青少年的主要立法
第一节《离家出走与无家可归青少年法案》
第二节《麦金尼一文托无家可归儿童与青少年教育计划》
第三节《约翰·查菲寄养照料独立计划》
小结
第六章流浪青少年社会救助体系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救助流浪青少年的政府机构、职能及运作
第二节流浪青少年救助事业中的非营利性组织
第三节流浪青少年救助事业中的经费筹措
第四节社工的招募与培训
小结
第七章救助流浪青少年的成功案例
第一节构建流浪青少年救助共同体——波特兰市的经验
第二节到快餐店寻求帮助——“安全场所”项目
第三节顺利迈向成年——加利福尼亚州的“首选之家”
小结
第八章美国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美国流浪青少年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从“残补”走向“发展”的救助理念
第三节流浪青少年救助机制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我国救助流浪青少年的现状与困境
第五节对我国构建流浪青少年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另一位著名的离家出走的流浪青少年是大卫·克洛科特(DavyCrockett),根据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坦(daniel boorstein)的记载,他后来成为“最为重要且在某个时期内最为有名的国家英雄之一”。在18世纪90年代,这位13岁的男孩逃离了他位于田纳西州东北部的家。他的离家出走,既是为了逃离父亲的责打,也是为了探索周围的世界。在经过几年的流浪之后,他回到了家,但很快又再次离开了。
18世纪70年代爆发的美国独立战争,也激发了无数青少年离开父母,奔赴战场。一名来自新罕布什尔的男孩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了当时兴奋的心情:“船只正在建造,从船上卸载下从敌人那里缴获的战利品,私掠船正在部署着,旗帜在堡垒和炮台上挥动,士兵的操练,加农炮的轰鸣,军歌的声音和志愿者招募,这一切都吸引着我急切地想要成为这场战争中的一员。尽管我还不到14岁,但和其他男孩一样,我想象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我偷偷告诉姐姐,如果父亲不允许我到海上去,我就会离家出走到私掠船上去。”
二、19世纪
内战结束后,美国进入铁路建设的狂飙时期,同时,大规模的商业性农业也开始蓬勃发展,这些都产生了对临时劳动力的大量需求。这些工作通常是季节性和阶段性的,如伐木、搬运货物、修建铁路、城市供水系统、下水道系统等,这些工作对技术的要求不高,只要求力量和耐力,一些被遣散的士兵、移民和流浪青少年正符合这些要求。他们通常是单身,教育程度不高又没有什么工作技能。于是,他们愿意接受这样的工作,即使这些工作需要他们再次前往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ISBN |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何芳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