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的力量/积极心理学丛书 [平装] 754992780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宽恕的力量》(作者王硕、李少颛)的目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帮助读者深刻地去认识宽恕,洞察宽恕,感受宽恕的意义。本书也想分享作者作为心理咨询师,在应用宽恕治疗中的一些方法、技巧及成功案例,特别是在抑郁、家庭婚姻和青少年问题等方面的应用。希望读者能从《宽恕的力量》中感受到宽恕的力量,并运用这种力量来自助,放下和化解那些不必要的痛苦。
编辑推荐
宽恕不仅仅是道德的要求,不仅仅是纸面上的那些诉说,也不仅仅是心理学上的一句术语,更应该是人生的一门智慧。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智慧的艺术就是懂得该宽恕什么的艺术。” 《宽恕的力量》(作者王硕、李少颛)的目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帮助读者深刻地去认识宽恕,洞察宽恕,感受宽恕的意义。
目录
序积极心理学:当代人的精神救赎 前言故事与哲学 I宽恕的定义 1.1宽恕的含义 1.2宽恕的特点、类型及发展阶段 II宽恕的作用 2.1调节情绪 2.2增进亲社会行为 2.3改善人际关系 2.4提高主观幸福感 2.5保持身体健康 III宽恕的哲学实践及其具体步骤 3.1宽恕的方法 3.2沉思录 IV宽恕治疗 4.1宽恕治疗及其意义 4.2宽恕治疗模型简介 4.3公认有效的宽恕模型详解:恩莱特的宽恕模型 V宽恕治疗用于抑郁 5.1抑郁的原因 5.2抑郁的表现 5.3抑郁的宽恕疗法 VI宽恕治疗在婚姻与家庭中的应用 6.1愤怒:婚姻与家庭关系的矛盾根源 6.2外遇:婚姻与爱情的第一杀手 VII宽恕治疗在青少年中的应用 7.1青少年宽恕的发展阶段 7.2青少年宽恕的特点 7.3对青少年的宽恕干预 7.4对青少年的宽恕教育 VII案例与治疗介绍 8.1吴先生个案 8.2小梅个案 后记
序言
积极心理学不仅是代表着从对病态心理的研究偏好到对以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为重要内容的完整人研究的重要学术转向,而且也代表着一种人性高峰和生活理想追求的价值观。尤其针对当代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精神价值方向的迷失、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占主导价值的现状,积极心理学更像一股纯净的清泉,具有荡涤心灵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积极品质原本就存在于人的心灵中,是人类大脑进化的产物,但这些美好的品质由于在物种进化过程中出现得较晚,是人类近几千年进入文明时代的大脑新功能,所以不像焦虑、抑郁、愤怒等消极品质那样具有进化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的本能性,而是如马斯洛所说的为“似本能”或“类本能”,也就是说,是半自动化的或非自动化的、接近中性的、不太强烈的心理品质,很容易受到不利环境的抑制,需要后天挖掘和培养。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需要充分安全的环境和相对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才会充分显现出来。消极情绪的本能性对应着特异的行为模式,如恐惧使人逃跑,愤怒使人搏斗,而积极心理的似本能性并不对应特殊的行为模式,如满意和幸福感使人宁静,它们没有引起特殊的行为模式,所以人们不容易认为它们是人类本身具有的心理品质,而是倾向于认为它们仅仅是一些理想主义的传说或者道德说教者的杜撰。人们被经验蒙蔽,更倾向于认为享受、竞争、贪婪、嫉妒、焦虑、抱怨才是真实的情绪和真实的人性,“我多你少”“我赢你输”的短缺经济学的马太效应才是生命的真谛。200年前边沁提出的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一些当代人唾弃利他、宽容、感恩、希望、乐观等人性的高级品质和高级需要,人们不知,这些实用主义的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并未能使人远离动物本性多远,跟着感觉走并不会导致真正的大幸福。 经济发展本身不是生活的目的,更不是什么唯一最高的硬道理,GDP只是实现人的生活全面幸福的手段。如果经济发展了,人们步入小康生活,而抱怨和精神痛苦却日益增加,像富士康公司那样出现了所谓的“十几跳”的自杀现象,经济的发展就不是什么硬道理,而是痛苦之源和罪恶之源了。经济发展的唯一目的是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而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这种幸福生活却是一种主观感受和意义感。也就是说,人们仅仅是为主观的某种满意的感受而活着。当然我们也不否认高楼大厦、汽车电脑对于幸福生活的作用,但这些作用必须化做某种人的主观幸福感受来衡量才有其真正的现实意义。 当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人们精神空虚的时候,当改革开放时期的人们对人的高级本性出现全面怀疑的时候,当人们面对什么都不信的精神困惑的时候,当代积极心理学应当也有能力提供灵魂的救赎之路。 首先,当代积极心理学具有可信的资料来源,这就是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当代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实证研究,是从实验设计、数据的收集中产生的。如赛利格曼的习得乐观就是沿袭了其习得无助的研究成果,是经过反推而精心提出的研究模式。人类历史上有关人的高级本性和什么是高质量的生活曾经产生过不少学说和理论,但大多数与宗教和哲学有关。20世纪50年代,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曾经就高级人性进行了系统的诠释,可其观点仍然只是停留于论述和思辨,只有当代积极心理学将这种理论和学说置于科学实验的检验之上,也是唯一将对高级人性和心理品质进行科学检验的学科。由于在高级的人性和心理品质领域,思辨和宗教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这种被科学检验的理论应当更加容易被当代人所接受,填补精神信仰的空白。因为,在当代社会,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其次,当代物质文明极大发展,解决了衣食住行等温饱问题,富裕起来的社会为人积极品质的实现和开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条件。基本需要满足的人才能产生高级的需要,才有资格触摸高级的人性。传统社会处于短缺经济学统辖之下,由于生产力低下,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只有遵循竞争法则,我有你没有,我多你就少。由于资源有限,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将有限生命投入到享受中去,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活。所以,边沁的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成为主流价值观。当代相对富裕的社会满足了人的低级需要和低级本性,满足了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后,使人们有资格开发高级本性,追求个性化的理想生活目标。经济发达所要求的积极人性与传统竞争社会中的人性不一样,这些积极的品质遵循着物质极大丰富的富裕经济学的原则,使人认识到人性的丰富及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联结,从而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体现为他人很重要,即我好并不妨碍你也好,我积极并不妨碍你积极,我的幸福和宽容并不妨碍你的幸福和宽容,反而是一种相互促进与增进。在高级人性和高级需要层面上,我越是成为我自己,越是实现了这些需要,就同时意味着他人也越是幸福的,越有可能实现了高级需要。高级的人性本质上是利他的、利社会的,是双赢的模式。 那么,这种被科学所检验了的积极心理学宣扬什么样的主要观点呢?说来具有戏剧性,这些人生的高级心理品质和积极情绪及其价值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的思想,也是两千年前古人提出过的思想,即追求真、善、关、勇、忍、义、礼、达等高尚人格特点及这些高级需要的行为表达。其目标为:使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洁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乐观的人、一个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宽容的人、一个具有感恩之心的人、一个专注于做事和享受做事过程的人、一个有梦想的人、一个具有抗逆力的坚强的人,总之,具有一切积极美好品质的人。 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关注如下主题,我们的丛书也是围绕着这样的主题来设计的。 第一是积极情绪的作用和规律。传统心理学只重视消极情绪的研究,而积极心理学首次发现了积极情绪的扩展一建构作用,积极情绪产生创造性和利他行为,使人加强联结,认知更加灵活,并勇于追求梦想。所以,我们设计了幸福感和积极情绪的力量这两个选题。 第二是积极的认知。积极心理学另一个重要究领域是积极的认知,包括乐观与希望,即从积极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乐观侧重于对未来的积极信念和解释,而希望则更加着重把信念与行为、期望与实现期望的途径结合起来,更具有可操作性。结合乐观研究,我们还设计了心理韧性这个选题。心理韧性又叫复元力,主要关注一些人为什么容易从逆境中恢复,这些人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也与积极的认知和积极的应对有关。 第三是积极的关系。积极心理学认为,他人很重要,积极意味着实现和表达人性的善良。这个方面,我们推出了两个重要选题,一个是感恩,另一个是宽容。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倡导个人享乐与幸福,因为人生的意义并不是享乐与幸福,而是和谐与丰富、有意义和有价值。而人生的积极意义一定离不开他人,人的重要需要都有赖于他人,所以人际和谐是积极心理学最为重要的内容。 第四是美德与优势。积极心理学相对于强调人性病态和缺陷的传统心理学,更加重视人类的优势与美德,主要研究积极的人格特点和行为优势,强调开发人的潜能和价值。所以本丛书也包括人格优势一书,这是国内的第一本有关著作。 本丛书将全面而系统地描述上述这些高雅的、令人圣洁的积极心理学理论。目前,虽然国内出版了一些同类选题的书籍,但与之相比,本丛书仍然具有其特点。第一,目前已有的书,多是翻译国外的作品,虽然原汁原味,但由于缺少国内学者的整合和组织,写作表达风格不一定适合中国的读者。其次,一些国内作者写的通俗书籍过于随意发挥,把个人的观点和思想强加给了积极心理学,不能代表当代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第三,目前同类书籍缺少系统性,多是从某一主题出发展开论述,不能使人全面了解积极心理学。本丛书正是试图弥补上述不足,以当代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加上本土学者的理解和思考,力图实现语言和思维的中国化,力图使人们了解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精髓和全貌。 由于本丛书试图让普通人了解积极心理学观点,所以省去了一些所引用的科学研究成果的来源,但基本尊重原作者的观点,对这些献身于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学者名字都没有进行任何省略。在此,希望博得学界谅解,并对这些积极心理学的开拓者和研究者表示深深的感谢。 刘翔平 2013年2月于北京师范大学
后记
宽恕,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汇。它常常在我们耳边响起,在我们心里回荡。但是,也常常让我们不知该如何应对。本书的目的就是想从心理学的角度,帮助读者深刻地去认识宽恕,洞察宽恕,感受宽恕的意义。本书也想分享作者作为心理咨询师,在应用宽恕治疗中的一些方法、技巧及成功案例,特别是在抑郁、家庭婚姻和青少年问题等方面的应用。希望读者能从本书中感受到宽恕的力量,并运用这种力量来自助,放下和化解那些不必要的痛苦。 其实,宽恕不仅仅是道德的要求,不仅仅是纸面上的那些诉说,也不仅仅是心理学上的一句术语,更应该是人生的一门智慧。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智慧的艺术就是懂得该宽恕什么的艺术。” 宽恕,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好。宽恕别人,常常就是宽恕我们自己。多宽恕别人一点,也会让我们自己生命的天空广阔一点。宽恕可以化敌为友,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独;有朋友的生活,才会少一点风雨,多一点温暖和阳光。宽恕也是放下。放下昨日的伤痛,放下过去那些对自己的责难,放下别人对自己的冲撞。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会有着伤疤,动辄去揭,便添新创,旧痕新伤更难愈合。时间是良好的止痛剂。学会有选择的忘却,也就是拨开乌云,生活才能见到阳光。宽容也是忍耐。朋友的误解,他人的批评,一味的争辩和“反击”实不足取,惟有冷静、忍耐、谅解最重要。宽容也是不计较,不斤斤计较,不计一时的得失,不耿耿于怀,不患得患失。这样自己的生活也能过得轻松愉快。宽容更是一种爱,是一种超越世俗爱恨的大爱,如佛家所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这种爱不是不顾正义,而是要化恨为爱,化恶为正,是用爱来化解我们内心的愤怒,去震撼过错者内心的恨与恶。 正如余虹教授在《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里所说的:“什么时候那陌生的爱才会进入我们的灵魂?才会成为中断爱恨情仇轮回的力量?”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的一段台词也在耳边响起:“宽恕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恕的人,也赐福于被宽恕的人。”愿这宽恕的细雨能滋润进每个人的心田,赐福于在痛苦中苦苦挣扎的人们。 最后,让我们用被誉为“宽恕之父”的美国学者恩莱特教授的话来作结,他也向人类的未来,寄予永恒的希望和热爱:“爱与恨相生相克,伤害和愤怒此起彼伏,唯一破解的武器,就是帘恕……”。
文摘
“冢有悍霎”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妻子不通情理,十分凶悍。一次,苏格拉底与妻发生争吵,出门时妻子从阳台上泼水于身,苏格拉底笑着说:‘‘我就知道大雨之后必有甘霖。”他说,悍妻可以养性。其宽恕之心性,令人叹服。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Jean Valjean),为了七个孩子偷了一块面包,被判苦役,总共在监狱中度过了19个年头。出狱后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唯有该城的主教米里哀热情地招待了他。但多年来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激起冉阿让对社会的仇恨心理,他偷走了主教的银餐具。被抓获后,神父不但没有惩罚他,反倒把整套银具赠与他。神父善良的宽恕改变了他的价值观,让他在今后的人生中也立志行善,尽可能地帮助别人。 “李斯特义收学员” 有个姑娘要开音乐会,在海报上说自己是李斯特(Franz Liszt)的学生。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现在姑娘面前。姑娘惊恐万状,抽泣着说,冒称是出于生计,并请求宽恕。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弹给他听,并加以指点,最后爽快地说:“大胆地上台演奏,你现在已是我的学生。你可以向剧场经理宣布,晚会最后一个节目,由老师为学生演奏。”李斯特在音乐会上弹了最后一曲。 “鲍威尔找枪” 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Colin Luther Powell)年轻时在部队服役,当过步兵排长。有一次,一位士兵把手枪弄丢了,怎么也找不到。根据军纪,军人丢枪是要受到严厉处分的,那位士兵吓得差点哭了。为了不耽误完成任务,鲍威尔就把自己的手枪递给那个士兵,说枪找到了。那位士兵高兴得不行。执行任务回来,鲍威尔叫来那位士兵说:“对不起,你的枪虽然找到了,但我的枪却丢了,看在我帮你找枪的份上,你也总需帮我把枪找回来。”于是两个人到处找枪,后来,枪终于找到了,那位士兵这才知道是鲍威尔帮了自己。 “战果如何” 鲍威尔在驻韩美军第二师任职期间,部队中有年轻士兵偷偷溜进城去逛妓院。有一天,一位很有前途的士兵因为嫖娼被当场抓获,他的上司准备把他交到上面严厉处罚,鲍威尔把这事揽了下来。他把那士兵带到自己的办公室,给他倒了一杯水,然后拍着他的肩膀说:“伙计,战果如何?”那士兵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鲍威尔接着说:“这事就到此为止吧,年轻人犯点错,上帝会原谅的,但是,你是个很有前途的小伙子,我们大老远到韩国来,可不是来寻花问柳的,这一点你一定要记住!”那士兵对鲍威尔感恩戴德,从那以后再也没犯过错。后来他还成为鲍威尔从政的盟友,他的名字叫克拉拉。 “‘记住的’和‘忘却的’” 阿拉伯名作家阿里,有一次和吉柏、马沙两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至一处山谷,马沙失足滑落,幸亏吉柏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马沙于是在附近大石头上刻下“某年某月某日,吉柏救了我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吉柏跟马沙为了一件小事吵了起来,吉柏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跑到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柏打了马沙一耳光”。当他们旅游回来后,阿里好奇地问两次刻字为何不同,马沙回答:“我永远感激吉柏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我会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忘得一干二净。” “希拉里宽恕克林顿” 希拉里(Hillary D.R.Clinton)这个差一点当了美国第一个女总统的女强人,也经历了作为女人,特别是名女人最心酸最难堪的事——克林顿性丑闻,不过她用西方人最优秀的品质——宽恕战胜了这一风波。事情发生后,世界各地的报纸上刊登这样一张照片:克林顿夫妇两人默默地走着,切尔西居中,偏向母亲一边。该照片很快成为一张主题画,集中表现了一个在公众面前内心正在痛苦挣扎的家庭。处于漩涡中的希拉里的苦闷吸引了数百万人,尤其是妇女的关注,这些妇女似乎正和她一样感同身受。她们中的许多人也曾经面对误入歧途的丈夫或男友,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总要考虑孩子、财产、两人的过去与不确定的未来。希拉里始终坚信宽恕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是一种爱的力量,最终原谅了克林顿,努力找回了两个人的温情,重建彼此的信任,挽救了他们的婚姻。 这对夫妇是经历外遇事件后,婚姻关系更加稳固的优秀范例。和大多数经历了外遏而没有分手的夫妇一样,他们决定如此做是源于曾经的亲密和爱恋。希拉里曾说:“我喜欢他大笑的样子,除了他,没有人能这样懂我。通过夫妻心理治疗,我们重新找到了相爱的感觉。一段时间后,我能够原谅并忘却他所有的过错。” 宽恕,意味着你将拥有健康的身体。 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恕,不仅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对于增进和维护身心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大量事实证明,不宽恕别人,亦会殃及自身。过于苛求别人或苛求自己的人,必定长期处于紧张、愤怒和怨恨的心理状态之中,心理压力显著增加。由于内心的矛盾冲突或情绪危机无法解脱,极易导致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诸如使儿茶酚胺类物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过量分泌,引起体内一系列应激性生理生化改变,诸如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功能减缓等等。这些生理反应,原本是用来应对危机的正常反应,但如果一个人在没有危机需要处理的日常生活中,长期保持在这种状态,就会过量地消耗身体健康和能量储备,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头昏、失眠多梦、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心烦意乱等。长期慢性的紧张心理会影响内分泌功能,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又会反过来增加人的紧张心理,形成恶性循环,贻害无穷。更有甚者,可能因为失去理智而丧失行为控制能力,冲动之下酿成祸端,后果严重。一旦宽恕别人之后,心理上便会经过一次巨大的转变和净化过程,使原本压抑无望的生活出现新的转机,诸多忧愁烦闷可得以避免或消除。 宽恕,意味着你将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宽恕是一种博爱,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宽恕是一种境界,它能使人登上大方磊落的台阶。只有宽恕,才能“愈合”不愉快的创伤;只有宽恕,才能消除人为的紧张;只有宽恕,才能让你不再那么敏感和容易受伤,更加快乐阳光地走在人生的路上。宽恕,首先包括对自己的宽恕。只有对自己宽恕的人,才有可能对别人也宽恕。人的烦恼一半源于自己,即所谓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电视剧《成长的烦恼》讲的都是烦心的事,但是他们对儿女、邻居的宽恕,最终都把这一切都化为了会心的笑声。芸芸众生,各有不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进取心超出了一定限度,往往使人受身外之物所累,失去快乐的能力。嫉妒之烈火是焚毁智慧与灵性的罪魁,怨怒之暴风是摧折理智与美德的祸首。P4-6
ISBN7549927804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王硕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