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书系:宝宝你在想什么 [平装] 978756751229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宝宝你在想什么》中提到的“孩子为什么老爱哭?” 、 “孩子为什么老爱粘着妈妈?” 、 “孩子为什么越大越不听话了?” 、 “孩子害怕声音怎么办?”……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对这些问题感到困惑。作者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亲身记录、观察和实践,按照0—1、1—2岁、2—3岁三个阶段,在书中列举了几十种比较突出、常见的婴幼儿心理现象,而且每种现象都是以一二则具体、形象的案例来描述的。对广大父母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作用。
编辑推荐
《宝宝你在想什么》以宝宝的口吻列举了64种比较突出的婴幼儿心理现象。每种现象都以具体、形象的案例导入,从多种角度分析了宝宝的心理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引导年轻父母走出育儿盲区、误区,读懂自己的宝宝。本书融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和亲和性为一体,不仅包含着姜聚省和刘儒德多年来从事儿童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而且包含着他们自己在养育宝宝过程中收获的点滴心得。
名人推荐
由姜聚省、刘儒德合著的有关0~3岁宝宝心理发展的科普读物——《宝宝你在想什么》,是一本融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和亲和性为一体,能让年轻父母读懂自己的孩子的好书。 ——张梅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婴幼儿虽然不会或不善于说话,但会通过很多表达方式,告诉我们她的需求、感受和思维。大凡成功、有效的教育方法,正好顺应了她的这些心理活动。读懂孩子,实在是成功家教的首要前提。父母需要时时刻刻反问自己:“宝宝,你在想什么?” ——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媒体推荐
姜聚省毕业于北京幼儿师范学校,曾在北京教育学院进修专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进修本科。从事幼儿教学工作十二载,做全职妈妈四年,做过《学前教育》(家教版)编辑,现为自由撰稿人。至今撰写育儿日记50多万字,曾在《学前教育》上连载《选选成长日记》12期,共发表育儿文章60多篇。
作者简介
姜聚省毕业于北京幼儿师范学校,曾在北京教育学院进修专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进修本科。从事幼儿教学工作十二载,做全职妈妈四年,做过《学前教育》(家教版)编辑,现为自由撰稿人。至今撰写育儿日记50多万字,曾在《学前教育》上连载《选选成长日记》12期,共发表育儿文章60多篇。
目录
一本用“爱”和“智”编织成的育儿书(序一) 理解宝宝是成功家教的首要前提(序二) 读懂孩子(序三) (0—1岁) 01.我最爱吃妈妈的奶 02.妈妈,我喜欢看 03.妈妈,抱抱我 04.妈妈,我用哭声告诉你 05.让我好好睡吧 06.我想吃蛋黄了 07.妈妈逗我玩 08.我喜欢咬着玩 09.我喜欢和妈妈“聊天” 10.让我到处爬吧 11.妈妈,我爱听你说话 12.扔玩具真好玩 13.给我读书吧 14.妈妈,我不想断奶 15.我站起来了,鼓鼓掌吧 16.妈妈,你笑我就笑 (1—2岁) 01.我会走路了 02.别吓唬我,我可当真 03.请不要敷衍我 04.妈妈,学你扫地好好玩 05.哪儿来的声音,好吓人呀 06.我怕陌生人 07.让我尝试,好吗 08.我的玩伴“熊宝宝” 09.“台阶”真坏 10.我要自己穿衣服 11.眼前的“蚂蚁”真有趣 12.我不想吃饭 13.妈妈,我要你抱着走 14.我就“不”嘛 15.别扶我,我自己来 16.我只要妈妈 17.沙子真好玩 18.教我规范的语言吧 19.妈妈,这样的数字真有趣 20.那是宝贝的 21.妈妈,我要按时睡觉 (2—3岁) 01.让我自己玩好吗 02.我还想听《丑小鸭》 03.妈妈,我怕黑影 04.阿姨,吃吧 05.妈妈,我考考你 06.妈妈,你不许抱他 07.你不答应我就哭闹 08.天为什么会黑呀 09.我就要买这个机器人 10.不让他玩,我还想玩 11.妈妈,别人打我怎么办 12.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 13.我是淘气包吗 14.我玩得正高兴呢,别打扰我 15.请快乐地唤醒我吧 16.我不想吃药 17.我不想喊“叔叔” 18.我就爱看动画片 19.我就爱到处画 20.我就穿昨天的那件黄衣服 21.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22.爸爸不让我喝水 23.我只跟楠楠玩 24.妈妈,你也要“听话” 25.陪我玩一会儿,好吗 26.我现在就要玩滑板车 27.妈妈,别催我
序言
一本用“爱”和“智”编织成的育儿书(序一) 张梅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由姜聚省、刘儒德合著的有关0~3岁宝宝心理发展的科普读物——《宝宝你在想什么》,是一本融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和亲和性为一体,能让年轻父母读懂自己的孩子的好书。 一、科学性应该是任何一本科普读物的基本要求 本书以宝宝的口吻列举了64种比较突出的婴幼儿心理现象和问题。作者对宝宝的每一种行为表现不仅在行为层面上作了生动、如实的描述,而且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根据婴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分析了行为背后的原因,如“扔玩具真好玩”(第44页)这一内容——10个月大的宝宝总爱把自己面前的玩具扔掉,而且扔得特别高兴。作者把宝宝扔东西这一行为视为宝宝手眼协调发展和宝宝探究事物的需要,看作宝宝由被动探究世界发展到主动探究周围世界的一种体现,并从这一层面上加以分析,认为这是宝宝认知能力的一大飞跃。这种科学的分析确保该书满足科学性这一基本要求。 二、实用性是科普读物的重要价值取向 这本书对宝宝的每一种行为表现,都是按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完全知识的框架来建构的。在“怎么办”这一内容中,作者对父母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读者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进而把它们应用于自己的宝宝身上,促使宝宝更健康地发展。如宝宝扔玩具,作者就对父母提出三条具体的建议:一是精心挑选适当的物件(如玩具,一要不易损坏,二要安全,三要比较大);二是父母参与宝宝自己发明的游戏(扔玩具),在参与中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宝宝看看玩具滚到哪里去了,听一听发出了什么声音等,这样不仅能锻炼宝宝的认知能力,促进宝宝的动作发展,还可以促进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三是父母可以引导宝宝自己捡玩具。 三、可读性是科普读物的主要特点 本书所描述的64种0~3岁宝宝的典型行为表现和心理需求,都是来自宝宝成长中所发生的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如实地表述出来,因此读起来不仅易懂,而且富有亲切感。对宝宝行为的分析和对父母的建议,作者都立足于事实,作深入浅出的科学分析,在建议部分还给父母指出在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如上面提到的宝宝扔玩具的行为,在给父母的建议中提到精心挑选适当的物件。作者还提醒父母,当宝宝吃完饭后,就要把餐桌上的饭碗、食物拿走,以免宝宝养成扔食物的习惯,父母还要注意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收好,等等——这些都是在现实中可能发生的事,因此读者很容易接受,能读懂,这就引发了往下读的愿望和行为,让父母在阅读中读懂宝宝,而读懂宝宝是对宝宝优育的前提。 四、亲和性是指读者对读物的喜爱,以及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情感交流 本书的内容建构和层次安排,符合读者的心理需求。作者在书中首先描写“案例故事”,接着说明宝宝为什么会这样,最后说明父母应该怎样对待。我认为这样的框架结构非常符合读者的心理需求过程,因此本书具有很强的亲和性和吸引力。这种策划,非常好,也增强了本书的亲和性。 《宝宝你在想什么》之所以能融科学性、实用性和亲和性为一体,我认为,是因为本书作者不仅对宝宝怀有深深的爱和浓浓的情,而且还把他们的智慧和精力倾注在其中。姜聚省毕业于北京幼儿师范学校,从事幼儿教学工作十二载之多,刘儒德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心理学博士。他俩有了自己的宝宝,就把深厚的爱倾注在宝宝身上,详细记录了宝宝的成长历程。他俩站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科学角度来审视宝宝的成长,所以我认为这是一本用“爱”和“智”编织成的育儿好书,值得年轻父母一读。我更希望广大年轻父母都用“爱”和“智”来培育自己的宝宝,为每一个宝宝健康、快乐、成功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摘
版权页: 宝宝成长中的一个必然过程 宝宝一般很难考虑别人的感受。但他不是由于自私,而是因为他还不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无从想象别人会有什么想法。宝宝以自我为中心,在这一时期是很正常的,也是宝宝成长中的一个必然过程。心理学家简·皮亚杰指出,宝宝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的精神全部集中在自己当下的需要和兴趣之上,对任何事情只考虑一个方面——他自己的那个方面。 父母的心理作用 面对不会说话的宝宝,父母有时会忽视他的存在,觉得他反正也不懂,何必跟他那么认真,有时想蒙混过关,但是往往逃不过宝宝天真稚气的眼睛。
ISBN9787567512290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姜聚省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