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如指掌·西学正典:精神现象学 [平装] 9787539272726

配送至
$ $ USD 美元

本书是黑格尔阐述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纲领性巨著,他称此书是他哲学体系的导言。它总结了黑格尔此前的哲学研究,宣告了未来哲学的大纲。精神现象学就是关于精神实象的科学,它把生活和历史的全部多样性都归结为“意识”对“对象”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倒置起来,用以解释人类的精神运动和历史。
编辑推荐
恩格斯说:“精神现象学也可以被视作与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的学问,是对个人意识各个发展阶段的阐述,这些阶段可以看作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过的各个阶段的缩影”,“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变化、转化和发展中的运动过程,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精神现象学》不仅是黑格尔全部著作中最具独创性的作品,同时它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富有原创性的作品之一。
作者简介
黑格尔(1770—1831),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创立了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唯心主义辩证法。主要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哲学史演讲录》、《历史哲学》、《美学》、《宗教哲学》等。
目录
序言 导论 第一部意识 第一章感性确定性;这,和意谓 第二章知觉;事物和幻觉 第三章力和知性;现象和超感觉世界 第二部自我意识 第四章自身确定性的真理性 第三部自由具体的精神 第五章理性的确实性和真理性 第六章精神 第七章宗教概论 第八章绝对知识 译者后记
序言
永不落架的书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杰出的思想,每个时代都会产生一些比大众对真理的形态看得更清楚的人物。他们超越同侪,且有深刻的见解和远大的眼光;他们看到人类问题的全体,免于繁琐、短视的思想。 美国思想家、诗人埃默森说:“从所有文明国度里精挑细选出那些最具智慧、最富机趣的人来陪伴你,然后再以最佳的秩序将这些选择好的伴侣一一排列起来。”这样的人都知道每个时代、每个地方的每个人,都面临一个不变的问题—关乎个人和其同侪、社会,乃至全人类、宇宙之间基本关系的性质的问题。对这种问题的看法,可以决定他会怎么做,甚至可以决定他成为怎样的人。 对于这类问题,人类把所能想出来的最好的答案流传下去,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塔西佗,到马克斯·韦伯、熊彼特,以资下一代和更下一代的人去考验、去辩论,而这些最好的答案又汇聚成一部部传世之作。法国思想家笛卡尔说:“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这些人类最深邃的思想,最高超成就的文字记录,能把我们在过去、现在、未来所面临的问题,能把人类所做过的、即将面对的以及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出最正确而永久的记录。 例如,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不但写出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理》,还在更早之前完成了《道德情操论》。该书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概念,进而揭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书,每行都渗透着卢梭的苦苦求索,从各个角度清晰地阐释为什么人类的进步史就是人类的堕落史。卢梭认为,私有制的确立是造成人类不平等及其严重后果的根源。这篇论文可谓卢梭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论。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称为20 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为应对20 世纪30 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大萧条而作,它的核心主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正是在这本书中,凯恩斯提出了国家调控思想,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扛鼎之作。该书的出版,在西方经济学界和政治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些经济学家把该书的出版,称为经济学理论的“凯恩斯”革命,并认为它与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理》及马克思的《资本论》同为经济学说史上非常伟大的著作。 那些对人类追寻真理有永久贡献的书,我们称之为“经典”。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王强更深情款款地指出:“‘经典’是那些永远占据着你的书架,又永远不会被你翻读完的书。”也就是永不落架的书。凡是能对重大的事情,给多数人的思想以久远而深刻影响的书,便是了不起的书。这样的书可以充实任何年纪的人,使之能以别的时代、别的人们为背景,从而能真正深刻地透视今日。 ——编者
文摘
版权页: 这里所谓的知识,不是别的,是指直接的知识,即它就是直接地存在着的那样,它最初或直接就是我们的对象的知识。进一步讲,在我们处理它的过程中,也同样要以直接的方式,接受它而不加以改变,同时不受主观成见的束缚或者说远离概念的理解。 感性确定性所生成的具体内容,使得这种表象看起来似乎是一种最丰富的知识,甚至于是一种无限丰富的知识,对于这种知识,我们无论是追溯它在时空中呈现给我们广度,或是我们从它所提供的丰富的材料中取出某一片段,通过一再剖析去钻研它的深度,都同样难以找到任何极限。此外,它看起来好像是最真实、最可信的知识,因为它还没有失去认识对象所呈现给我们的任何东西,它使对象自身彻底地、完整地呈现出来。然而,这种纯事实的确定性实在可以说是最抽象、最贫乏的真理。它对于它所知道的只是说出了:它存在着,它的真理所包含的仅仅是它所知道的事实的存在。从意识这方面来讲,像这种确定性的意识只是一个纯粹的我。换句话说,在这种认识里面,作为认识主体的我仅仅是作为纯粹的“这一个”,而认识的对象也同样仅仅是作为纯粹的“这”。我,这一个特定意识的我之所以确知眼前这一个事情,并不是因为作为意识的我在与它的联系中发展了我自己,并着手多方努力去思考它。也不是因为我所确定的那个事实、那个事物,由于它具有诸多不同的质,本身具有多种可能的自身关联和与别的事物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以上这两种情况都与感性确定性所包含的真理无关,无论是这一个我还是这一个事物(认识对象)在这里都没有相对于其他事物的多方面的中介意义,也没有做多种多样的复杂思考。这一个我没有包含或隐含复杂多样的思想观念,甚至我在这里没有思维,同样,事物在这里也没有多方面的本质性的意义。毋宁说只是:这个事物、这个事实存在着,并且仅仅是因为它存在着,所以它存在着。它存在着—这就是感性知识材料的实质之所在,这一纯事实性的存在,这一简单的直接性,就构成了它的真理性。同样,其确定性作为关联对于某种东西的确信,就是一种纯粹直接性的关联。在这里,意识仅仅是我,而不是别的东西,只是纯粹的这一个,作为认识主体的我,这个主体意识知道纯粹的这一个(对象),或者说知道什么是个别或殊相。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去看,就可以看出这里有更多的东西包含在那个纯粹的存在之内,它构成这种形式的感性确定性的本质,并通过它的真理性而呈现出来。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感性确定性不仅仅是这种纯粹的直接性,而乃是这种直接性的一个例子、一个样式。在这里所出现的无数的差别中,我们都能发现其中的主要差别,即在感性确实性中纯有已经被分裂成两个“这一个”,就像我们在前面已经这样称呼它们的那样,一个这一个是我,另一个这一个是对象。当我们去反思这一差别,就会发现无论是这一个我还是这一个对象都不仅仅是一种直接性,不仅仅是在感性确定性之中的,而是同时被中介了的(或间接的)对象:我之所以具有确定性是通过对象即现实的他物而获得的,反之,对象也通过我而获得其确定性。
ISBN9787539272726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黑格尔 (Hegel G.W.F.)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