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中文五周年纪念版)》编辑推荐:美国最著名的亲子沟通专家与教育学博士合力奉献,如何激励孩子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和热爱学习。法伯和玛兹丽施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里发现的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已闻名于世,通过全球20多万个亲子团队的使用,被证明取得惊人的效果,而这些方法在中国也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在《如何说孩子才肯学(中文五周年纪念版)》中她们将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帮助家长和老师解决当今一大棘手问题——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娱乐和享受而又自由反叛的年代,如何激励孩子在学习上拥有最大积极性。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中文五周年纪念版)》的突破和创新之处在于,在激励孩子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和热爱学习方面,给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让孩子乐于接受家长和老师对他们施加的影响。全书共八章,反映的都是现在的老师和家长经常碰到的问题,针对性和可读性都非常强,在解决激发孩子学习积极性方面的问题,其行之有效的方法令无数学生家长和老师欣喜万分。
家长和老师都需要知道:
哪些话会使孩子丧失信心,哪些话会鼓舞人心;
哪些话会导致冲突,哪些话能吸引孩子与我们合作;
哪些话使孩子无法思考和集中注意力,哪些话能释放孩子天然的求知欲望。 名人推荐
这是法伯和玛兹丽施又一本令人惊叹的送给父母和老师的实用性图书,作者用机智幽默的笔调,为我们提供了激励在校儿童发挥最佳水平的绝好方法。
——劳伦斯?波尔特博士(心理学专家,《谁在控制》的作者)
《如何说 孩子才肯学》突显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还原了教育的本质,体现了教育的真谛:教育不仅是科学,更是人文——要多一些人文精神、人文情结、人文关怀;教育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解放的艺术、唤醒的艺术、发现的艺术、欣赏的艺术、激励的艺术。尤其可贵的是,这本书针对父母和初为人师者提出了一些经过实践确有实效的具体可行的方法。我特别看重本书的第一章,因为中小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情绪困扰”,“让孩子乐于学习的秘密”究竟在哪里?情感、兴趣才是“才肯学”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此外,我郑重推荐年轻的父母和教师仔细阅读第七章“家长与老师理想的合作关系”,中外基础教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家、校教育1+1>2,1-1<0。
——吴昌顺(原北京市第五中学校长)
当我读到法伯(Adele Faber)和玛兹丽施(Elaine Mazlish)在《如何说 孩子才肯学》中对两种表扬艺术的讨论时,是多么欣喜。她们建议父母和老师:集中注意力、真正去看、去关注,将你的发现和感受用描述的方式告诉孩子,这可以帮助孩子将努力放在自己的任务上,而不是放在对他人的赞许上;在倾听你描述的过程中,孩子会作自我评价。这样,孩子会逐渐成为独立的、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行为的人。
她们在书中创造了一位新任职的教师丽兹?兰德,我不禁想起卢梭在《爱弥尔》中塑造的作为家庭教师的“我”的形象,这个“我”在18世纪以其“对儿童的发现”揭开了儿童教育的新篇章——“儿童是人”、“儿童是儿童”、“儿童是成长中的人”……如果说,卢梭从哲学的角度表现了对儿童与人性的洞见,那么,《如何说 孩子才肯学》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洞察儿童与人性:儿童,乃至成人,任何一个人,不仅是有理性、能认识的动物,同时还是有情绪的动物,情绪亦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说我们需要接纳完整的人,那么我们就需要“接纳他人(以及自我)的情绪”。
——向蓓莉(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
《如何说 孩子才肯学》并没有直接讨论如何帮助孩子学习,而是在“处理孩子干扰学习的情绪”、“引导孩子合作”、“培养孩子自律”、“家校关系”等诸多方面进行非常有价值的探讨,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好,孩子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是不可能的。书中依然把尊重孩子、解放孩子、帮助孩子的理念非常贴切地与具体的事例结合起来,且保持了分类讨论、事后反馈的科学精神。在保持这些特色的同时,这本书相对于《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还做了一个新的尝试,即用一个假想的新教师“丽兹?兰德”作为全书的线索人物,进一步增加了书的生动和感人。
——孟迁(亲子教育专家 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如何说 孩子才肯学》中提到的很多较为适用的方法产生的前提是:家长、老师是否有比较平和的心态,尤其是孩子出现问题时仍然保持平和的心态。这个心态,其实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状态的好与坏都是有原因的,我作为一位九岁孩子的妈妈,也经常反思:首先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是否恰当?家长如果有期待必须有付出,而且是科学的付出,具备和孩子沟通的种种智慧,教育孩子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也特别想和家长朋友交流有关鼓励孩子和让孩子适应规则之间的关系。适应规则的过程中孩子较为容易出现问题,这时候家长、老师的作用是什么?是引导,是为孩子提出建设性的、可操作的建议,同时也应该舍得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的过程。《如何说 孩子才肯学》在这方面对我深有启发和帮助,并且它以漫画的形式再现一些冲突的过程,给我很深刻的印象。
——沃丽梅(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数学老师)
我真高兴自己遇到了这本书,当我看到自己的情况竟然与书中的主人公完全一样时,我立刻就被吸引了。当然,我也看过很多教育类的书籍,也学过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可我一直期盼着能有一本书,像我的私人医生一样,了解我的“病症”,能“对症下药”。终于,《如何说 孩子才肯学》出现在我的面前,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慢慢了解到自己在与学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也通过书中的诸多实例,明白了今后我该怎样做。
——温隽(中关村第一小学音乐老师)
鼎盛在全中国有近50所学校,我们在每个学校至少配置两本《如何说 孩子才肯学》,要求每个校长和副校长都必须通读,而每个老师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掌握书里的沟通技巧。
我很感激这本书能够被引进到中国,帮助我们培养老师与孩子们积极沟通的能力。我们的老师运用这些技巧,意味着孩子们也会学到和应用这些技巧。向我们的老师与家长谈论并推荐这本书,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会受到这本书的积极影响。
——杰瑞米?蒙克Jeremy Monk(鼎盛教育魔奇英语 教学总督导 媒体推荐
如果你是一个老师或父母,没读过这本书,你将一筹莫展。
——《华盛顿邮报》
五年一度的家庭教育最佳图书奖颁给《如何说 孩子才肯学》。
——美国《儿童》杂志
在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方面,此书给出了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最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作为父母必须知道。
——《出版人周刊》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阿黛尔?法伯(Adele Faber) (美国)伊莱恩?玛兹丽施(Elaine Mazlish) 译者:霍雨佳
阿黛尔?法伯(Adele Faber)和伊莱恩?玛兹丽施(Elaine Mazlish),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美国最畅销亲子教育书系作者。
她们是纽约市社会研究新校和长岛大学家庭生活研究所的创建者。本书是她们在创办的学校和研究所长期与父母们一起进行实验的研究总结。如今世界上数以千万的父母用自身的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非常有效。她们除了在美国和加拿大各地频繁演讲外,还经常出现在《早安美国》(Good Morning America)和《欧普拉》(Oprah)等热门电视节目里。
法伯与玛兹丽施都是三位孩子的母亲,她们已被收录于美国名人录。 目录
这本书的由来
“我”是谁?
第1章 如何处理干扰学习的情绪
关注学生们的情绪,并作出恰当的反应。
面对学生情绪的错误和正确反应分别有哪些表现方式。
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孩子们的感情都需要被接纳。(随时提醒自己)
1.认同孩子的感受。
2.用语气或语言接纳孩子的感情。
3.给予孩子现实中不能实现的幻想。
4.即便你想制止孩子的不当行为,也要接纳他们的情绪。
第2章 吸引孩子合作的七个技巧
孩子们并不懂得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也不会把学校教育和他们的未来联系在一起。
在指出孩子问题时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
在家里和在学校鼓励孩子合作的七个技巧(随时提醒自己):
1.描述问题。
2.提示。
3.提供选择。
4.用一个词或者一个手势来表达。
5.描述你的感受。
6.写字条。
7.游戏方式(用另一种声音或者腔调)。
第3章 惩罚的隐患与替代惩罚培养自律的方法
惩罚能解决什么问题吗?
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惩罚能控制不良行为,但是不能教给孩子正确行为,甚至不能减少他们做坏事的念头。
在家里和在学校替代惩罚的一些办法。(随时提醒自己)
1.提出有帮助性的办法。
2.表达你强烈的不满(不做人身攻击)。
3.说出你的期望。
4.告诉孩子如何改正。
5.提供选择。
6.让孩子去体验行为的后果。
第4章 共同解决问题: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诚信精神的六个步骤
如果和孩子们共同讨论问题、一起制定解决方案,孩子们就更愿意去实施这些解决方案。
老师解决问题的重要经验:在你匆忙或愤怒时不要试图解决问题;倾听孩子们述说是最重要的第一步;表达你的感受时要简洁;控制住评价同学观点的冲动。
家庭作业之战。
在家里和在学校的问题解决方式。(随时提醒自己)
1.倾听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2.归纳孩子的观点。
3.表达你的感受和需求。
4.邀请孩子和你共同想办法。
5.写下所有想法,不做评价。
6.共同决定这些意见是去掉还是保留,并商定如何让计划付诸行动。
第5章 表扬,不要贬损;批评,不要伤害
注意表扬的方式,不要用评价式表扬,要用描述式表扬。
既表达自己的不满,又不使孩子丧失信心的方法。
在家里和在学校行之有效的表扬。(随时提醒自己)
1.描述你所看到和听到的事。
2.描述你的感受。
3.指出还需要做的事。
第6章 如何使孩子从角色定型中解脱出来
期望对于学生的表现有着显著的影响。
不要给学生贴上个性的标签,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看作是个多面性的存在。
在家和在学校,将孩子从角色定型中解脱出来的方法。(随时提醒自己)
1.找机会让孩子展示他新的一面。
2.将孩子置身于使他能看到自己与众不同的情景中。
3.让孩子听到你的言谈话语中对她的肯定。
4.示范你希望看到的行为。
5.提示孩子曾取得的成绩。
6.说出你的感受和期望。
第7章 家长与老师理想的合作关系
家长与老师都需要得到对方的尊重。
老师和父母平时都应该多交流,不要孩子问题变得非常严重才联系。
理想的家长会。(随时提醒自己)
1.从描述正确的事情开始。
2.讲述孩子需要做的事。
3.尽量交流相关信息。
4.讲述在家或在学校已经做的事。
5.共同制定计划。
6.以能够向孩子复述的对他的积极评论结束家长会。
7.执行计划。
第8章 梦的守护者 序言
感谢那些一直以来对本书都无比信赖的人们,是他们使它成为现实;感谢家人和朋友们一如继往地支持和鼓励我们:感谢美国和加拿大地区的父母、老师和心理健康专家,他们为我们提供了怎样在家中和工作中实施沟通技巧的实例;感谢乔安娜.法伯,她告诉我们很多她在市中心学校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生动例子;感谢布莱德利大学和布莱顿小学提供他们的设备和支持;感谢肯伯利·安·蔻,我们的插画家,她再次为我们带来了精心设计的人物形象,生动温暖;感谢鲍勃·马克尔,我们的版权代理商,总是在最准确的时间给我们最正确的建议。感谢埃莉诺·劳森,我们的出版商,她娴熟而和善地指导我们该往哪个方向下笔。
最后,我们还想感谢托马斯·高登先生在“成人与孩子的关系”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当然,还有我们的导师,海姆.吉诺特博士,因为他帮助我们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每个老师首先是人生的老师,然后才是学科的老师”。 文摘
版权页:
第1章如何处理干扰学习的情绪
正是对于老师的记忆——包括我喜爱和我厌恶的老师,使我决定做一名教师。
我脑子里曾有一页长长的列表,那上面是我永远不会对学生说的刻薄话语,以及绝不会对学生做的恶毒事情。我想象自己是极富耐心且善解人意的老师。上大学时,我一直坚信我能够用孩子们想学的方式去教他们。
“真正的”教师生涯开始的第一天我就完全蒙了。尽管我做了周全的计划和准备,可当面对32名六年级学生时,我就像完全没准备一样。32名孩子嗓音宏亮,精力旺盛,求知欲异常强烈。课上到一半时,第一声嘀咕开始了:“谁偷了我的铅笔?!”……“别挡着我了!”……“闭嘴,我要听课!”
我假装没有听见,继续上课,但是喧闹不断:“为什么我要跟他坐一起?”……“我不明白我们到底要做什么。”……“他打我!”……“她先动手的!”
我的头开始痛了,教室里的喧哗继续升级。诸如“要耐心、要相互理解”之类的话已无济于事,这个教室需要一位有控制力的老师。于是我说:
“别吵了,没有人偷你的铅笔。”
“你得跟他坐在一起,因为是我说的。”
“我不关心谁先动的手,我想该结束了,就现在!”
“你不懂是什么意思?我刚刚已经解释过了。”
“我简直不能相信!你们的表现像是一年级。你能否坐好!”
一个男孩对我的话毫不理会,离开座位,径直走到削笔器前,站在那里,直到把自己的铅笔削得只剩下一个笔头。我坚决地命令道:“够了,回你的座位去!”
“你不能什么事都不让我做。”他说。
“我们放学后再谈这个问题。”
“不行,我要乘校车回家。”
“那好,我给你父母去电话,请他们来处理。”
“你找不到他们的,我们家没有电话。”
到下午三点时,我已经筋疲力尽了。孩子们一窝蜂冲出教室,向街道跑去。他们可真是精力超强呀!现在该由他们的父母来管,我下班了。
我跌坐在椅子上,看着空荡荡的课桌。我怎么了?为什么他们不听我的?我怎样做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呢?
最初的几个月,天天如此。早上我满怀着希望去,下午拖着疲惫之身离开,我不得不将那些乏味又枯燥的课程拖到最后。但是更糟糕的是,我正在变成我永不想做的那种老师——易怒,专横,看不起人。并且学生们也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越来越抵触。当这个学期终于结束时,我怀疑自己还能坚持多久。
隔壁的简?戴维斯老师把我从困境中拯救了出来。那天,当我向她倾诉心怀之后,她来到我的房间并递给我一本翻旧了的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我不知道它是否对你有用,”她说,“但书中的技巧对我在家中与孩子们理智相处帮助很大,在学校,也确实大大改善了我与学生们的关系。”
谢过她之后,我将书放进公文包,然后忘得一干二净。一周后我感冒了,躺在床上,百无聊赖之余,我翻开了这本书。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几行斜体字:
孩子的情绪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
当他们情绪良好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也好。
如何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情绪?
接纳他们的情绪!
我靠在枕头上,闭上眼睛。我是否接纳了学生们的情绪?我在脑海中回放了那一周跟学生们的交谈:
学生:我不会写。
我:你撒谎。
学生:可我想不出有什么可以写的。
我:你想得出来。不要抱怨,开始动笔写。
学生:我讨厌历史。谁关心一百年前发生了什么事?
我:你应该重视,了解你自己国家的历史是很重要的。
学生:可它太枯燥了。
ISBN | 7511715338,9787511715333 |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