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运动生物化学(第2版)》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教材,是在原第一版基础上进行的全面修订。本次修订延续了原教材成熟的框架体系和结构,进一步突出了前瞻性、应用性和生动性。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
第一节 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
第二节 物质代谢的催化剂——酶
第三节 运动时的物质代谢
第四节 运动时机体的能量代谢
第二章 糖代谢与运动
第一节 糖概述
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
第三节 糖原合成和糖异生作用
第四节 糖代谢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第三章 脂质代谢与运动
第一节 脂质概述
第二节 脂肪的分解代谢
第三节 运动时脂质代谢的特点
第四节 运动、血脂与健康
第四章 蛋白质代谢与运动
第一节 蛋白质概述
第二节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过程
第三节 运动时蛋白质代谢特点
第五章 运动时骨骼肌的能量代谢调节 和利用
第一节 运动时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第二节 运动时物质代谢的调节
第三节 运动时骨骼肌的能量利用
第六章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概述
第二节 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生化特点
第三节 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
第四节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
第五节 运动后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
第六节 运动应激与适应
第七章 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评定
第一节 运动人体机能评定的生化原则与意义
第二节 评定运动人体机能生化指标的分析
第三节 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综合评定
第八章 儿童少年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
第一节 儿童少年的化学组成与代谢特点
第二节 科学安排儿童少年体育教学与业余训练的生化依据
第三节 儿童少年体育锻炼效果的生化评定
第九章 女子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
第一节 女子身体的化学组成与物质代谢特点
第二节 女子不同生理时期的生化特点与体育锻炼
第三节 女子的特殊营养与运动
第十章 中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生物化学特点与评定
第一节 中老年人机体的生物化学特点
第二节 人体衰老与体育锻炼
第三节 运动干预中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生化机制
第十一章 提高运动能力方法的生化分析
第一节 影响运动能力的生化因素
第二节 提高机体代谢能力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
第三节 提高运动能力的物质手段及生化基础
第十二章 运动适应的分子调控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运动适应的分子事件
第三节 运动适应的分子调控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一、糖原与运动能力
(一)肌糖原与运动能力
1.肌糖原与无氧代谢运动能力
在剧烈的短时间运动中,肌肉中由于缺氧,糖原可经糖酵解途径转变为乳酸释放出能量供运动之需,但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糖原耗竭反应或者低血糖症。肌糖原储量过低,可抑制乳酸的生成,从而降低无氧代谢能力。有研究指出,在糖原大量消耗情况下,最大摄氧量只有正常状态下的85%,肌乳酸浓度仅是正常糖储量时乳酸生成的25%。因此,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运动前有足够的肌糖原储量是必要的。
2.肌糖原与有氧代谢运动能力
长时间运动时,虽然其他能源物质可在肌肉活动中供给一定的能量,但在运动中糖原的分解代谢仍起主要作用。在长时间(45~200min)、大强度运动中,运动前肌糖原储量决定了运动员达到运动力竭的时间。据研究,在马拉松比赛中,身体中被氧化的脂肪和蛋白质少于总储备量的1%,而肝糖原和肌糖原却几乎耗尽。所以,体内糖原的储量与人体的有氧运动能力有密切关系。在长时间运动的最后冲刺阶段,肌糖原水平的高低可能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体内糖原的储量取决于个体的运动水平、训练状况和饮食中糖的含量。未经训练的人,尽管其营养状况良好,安静时肌糖原的含量为70~110mmol/kg体重,而耐力运动员的肌糖原却能达到140~230mmol/kg体重。引起耐力运动员的肌糖原含量增多的原因不仅与饮食有关,而且与运动时肌糖原的消耗以及机体训练水平有关。
(二)肝糖原与运动能力
运动中,骨骼肌大量吸收和利用血糖,必然与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释放葡萄糖相联系。肝糖原分解释放葡萄糖对运动能力的重要性反映在耐力运动中,与维持血糖水平和中枢神经系统及肌肉的供能过程有关。
1.运动时肝葡萄糖的生成
运动时,为弥补血糖消耗,肝葡萄糖释放速率随着运动负荷增大和运动时间延长而加快。肝葡萄糖的生成包括肝糖原的分解和糖异生。
(1)肝糖原分解:正常进食后,安静时肝葡萄糖释放量较低,为0.8~1.1mmol/min,其中肝糖原分解速率为0.54mmol/min,占肝释放葡萄糖总量的70%,只能满足大脑和依靠糖酵解供能的组织需要。一天饥饿或缺糖饮食,肝糖原储量接近零,糖原分解速率也下降到零或接近于零,此时肝葡萄糖的释放基本上来自糖异生。
ISBN | 9787040052 |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