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职业教育规划教材:酒店文化 730019597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21世纪职业教育规划教材:酒店文化》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俞健宁,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2000年参加工作。曾任慈溪市旅游烹饪教研大组长,现为宁波市旅游专业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会,学校旅游专业带头人,宁波行知实训酒店运营总监。2012—2013年主持参与《香港旅游服务型人才研究与实践》课题并获二等奖;2009年指导的学生参加浙江省中职学校调酒大赛获两个一等奖,同时并获浙江省优秀指导教师奖;2010年获全国“创新杯”说课比赛二等奖;2012年指导的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式铺床”比赛获三等奖。
目录
项目一悠久传奇的发展史1 任务一穿越——欣览酒店的历史演变3 任务二归类——领略酒店的发展形态29 项目二井然有序的小社会53 任务一了解——结构完善的组织机构55 任务二初记——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61 任务三追求——浑然一体的部门合作70 项目三顾客至上的软硬件81 任务一接触——豪华舒适的硬件设施83 任务二感受——宾至如归的软件服务98 项目四由内而外的大精神115 任务一分析——酒店文化的核心价值117 任务二探索——酒店文化各层次之间的关系123 任务三体验——国际连锁酒店文化141 任务四规划——铸造最佳酒店文化品牌147 项目五返璞归真的新理念153 任务一迎接——日新月异的绿色浪潮155 任务二创新——奇思妙想的绿色产品166 任务三打造——回归自然的绿色文化178 参考文献191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古人对旅途中提供休憩食宿的处所泛称为“逆旅”。西周时期,投宿逆旅的人皆是当时的政界要人,逆旅补充了官办“馆舍”之不足。到了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工商业越来越发达,进行远程贸易的商人也越来越多。一些位于交通运输要道和商贸聚散枢纽的城邑,逐渐发展为繁盛的商业中心,于是,民间旅店在发达的商业和交通的推动下,进一步发展为遍布全国的大规模的旅店业。 远在战国时期,旅客住店就要按照政府颁布的住宿制度办理住宿手续。商鞅变法中有关旅店接待客人要查验旅行凭证,否则店主连坐的律令,是中国最早的旅店住宿制度。在坚持查验旅客旅行凭证的同时,还实行住宿登记制度。到元代时,客来登记、客走销簿的住宿制度在全国各地已普遍实施。 相传欧洲最初的旅途食宿设施始于古罗马时期,被称为客栈。中世纪后期,随着商业的发展,旅行和贸易兴起,外出的传教士、信徒、外交官吏、信使、商人等激增,对客栈的需求量大增。由于当时的交通方式主要是步行、骑马或乘坐驿车,因此,客栈大多设在古道边、车马道路边或是驿站附近。早期的英国客栈是人们聚会并相互交往、交流信息和落脚歇息的地方。最早的客栈设施简陋,仅提供基本食宿,无非是一幢大房子,内有几间房间,每个房间里摆一些床,旅客们往往挤在一起睡,并没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当然,由于服务项目少,服务质量差,也确实没有什么可供消遣的。 到了15世纪,有些客栈已拥有20~30间客房,有些比较好的客栈还设有一个酒窖、一个食品室、一个厨房,为客人提供酒水和食品。还有一些客栈已开始注意周围环境状况,如房屋前后辟有花园草坪,客栈内有宴会厅和舞厅等,开始向多功能发展。总的来看,当时的客栈业声誉差,被认为是赖以糊口谋生的低级行业。客人在客栈内缺乏安全感,诸如抢劫之类的不法事情时有发生。 客栈的特点:一般规模都很小,建筑简单,设备简易,价格低廉;仅提供简单食宿、休息场所或车马等交通工具,无其他服务;以官办为主,民间经营的小客栈较少。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活动的增加,客栈的规模也日益扩大,种类不断增多,新的酒店形态开始产生。
ISBN730019597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俞健宁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