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和北京协和医学院 978756790149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和北京协和医学院》按年代顺序,记述了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CMB)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建北京协和医学院(PUMC,或“协和”)的过程及其之后三十七年的发展历程。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就会明白为何协和能够取得如此卓越非凡的成绩,对中国和整个东亚的医学教育与实践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作为我,一个深入参与北京协和医学院二十多年管理的人,对协和有着特殊的感情。对于其他的史学家来说,评估协和的成就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个课题。
编辑推荐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福梅龄(Mary E.Ferguson) 译者:闫海英 蒋育红 福梅龄(Mary E.Ferguson)(1897年~1989年),出生于南京,最早在中国接受教育,后来回到美国,先后就读于卫斯理大学和拉德克利夫学院,1919年返回中国工作,1928年被北京协和医学院聘任为注册部主任。1932年成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校董事会秘书直到。1951年。1950年至1960年福梅龄就职于位于纽约的亚洲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
目录
序 自序 开篇语 第1章 缘起(1913年~1916年) 第2章 建校(1916年~1921年) 第3章 成长(1922年~1936年) 第4章 动荡岁月(1937年~1939年) 第5章 风云突变(1940年~1941年) 第6章 珍珠港事件和战争年月(1941年~1945年) 第7章 憧憬(1943年~1946年) 第8章 从头再来(1946年~1949年) 第9章 适应新政权(1949年~1950年) 第10章 旧时代终结(1950年~1951年) 尾声 附件 附件1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董事和管理层(1916~1951) 附件2 教职员工——医、护、教、行政(1918~1942,1947~) 附件3 毕业生名录——医学院和护理学院 附件4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职责及其与北京协和医学院 校董事会的关系 索引
文摘
版权页: 洛克菲勒基金会是这次会议的主办者,我想基金会还是个没有经验的懵懂的小孩子。它把世界作为自身的实践地,但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计划。基金会打算在起步阶段慢慢地开展工作。我们的想法是:在够条件的几个不同领域里获得全部信息,最终找到突破口,得出一定的结论;这样,我们才能觉得,对相关的问题,掌握了所能获悉的全部信息,正在按照最好的建议采取行动……我们还没有制定任何计划,也没有承诺在中国或其他地方做些什么事情……我们只是想说,有个难得的机会,有个巨大的需求。现在,让我们研究一下形势,看看这一职责能否落在我们基金会的身上。 几年来,基金会对中国问题一直很有兴趣,就像一名单纯的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了兴趣一样。而且,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这是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或许基金会应该考虑一下。 我们只是在寻求信息。我要先在此澄清一下,我们还没有决定在中国开展工作。 杰罗姆陈述了教育、医学教育与公共卫生两大主题下的讨论框架,强调会议目前不以“决定任何行动”为目的;而是通过讨论,理清洛克菲勒基金会面临的问题。“对于几个明确的建议,如果能够达成一致意见,最好不过。本次会议要揭示实际情况,以供借鉴,甚至在事实或政策方面意见不一也没关系,只要能把总体问题阐述清楚,就已经达到本次会议的目的了。” 在接下来的两天,开展了积极的富有成果的讨论。会议的速记记录生动地证明这群杰出人士对摆在面前的挑战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洛克菲勒二世是个很懂主持技巧的主席,每次都邀请不同的专家为每个主题的讨论做开场发言,然后让大家各抒己见。第二天会议结束时,他做了小结,并对大家开诚布公的建设性讨论表示由衷的感激。这些讨论给洛克菲勒基金会在筹划项目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启迪。
ISBN9787567901490
出版社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作者福梅龄 (Mary E.Ferguson)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