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高专旅游与餐饮管理类专业规划教材·旅游管理类:旅游心理学(第2版)》从旅游行业发展和旅游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融合旅游心理学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旅游行业的最新实践经验,总结作者长期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注重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既致力于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义致力于提升学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沦体系完整,逻辑结构严密,观点鲜明,内容翔实,形式多样,既有理论的先进性和独创性,又有实践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编辑推荐
《高职高专旅游与餐饮管理类专业规划教材·旅游管理类:旅游心理学(第2版)》适合于高职高专院校旅游与餐饮管理类专业教学使用,也适合作为成人高校、函授、自考以及在职人员的培训教材,还可以作为旅游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的业务用书和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
目录
入门篇
引言/3
第一章 心理学与旅游/5
第一节 精神分析心理学/6
【导引案例】网友炮轰蒋雯丽广告涉嫌乱伦/6
一、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7
二、精神分析理论与旅游心理分析/13
第二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18
[—9引案例】好喝的酸梅汤/18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19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与旅游行为探讨/21
第三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26
[—9引案例】想想旅游团队里最缺的是什么/26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27
二、需要层次理论与旅游需求满足/31
消费心理篇
第二章 旅游者个性与服务策略/39
第一节旅游者个性概述/40
【导引案例】细微之处见真情/40
一、个性的概念/41
二、个性的基本特点/42
三、影响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因素/43
四、旅游者个性对旅游行为的影响/47
第二节 针对不同个性旅游者的服务策略/49
【导引案例】小陈眼中的四类客人/49
一、旅游者个性倾向性与旅游服务策略/51
二、旅游者个性心理特征与旅游服务策略/52
三、旅游者个性心理结构与旅游服务策略/55
第三章 旅游知觉与服务策略/61
第一节 旅游知觉概述/62
【导引案例】急中生智/62
一、旅游知觉的概念/62
二、旅游知觉的特性/64
三、旅游知觉的影响因素/66
第二节 针对不同旅游知觉的服务策略/71
【导引案例】交通条件改善有助于增加黄山游客量/71
一、对旅游条件的知觉/72
二、旅游中的社会知觉/75
第四章 旅游动机与服务策略/80
第一节 旅游动机概述/81
【导引案例】美景并非人人爱/81
一、动机/81
二、旅游动机/82
第二节 旅游动机的影响因素及其激发/88
【导引案例】张先生和李先生的不同选择/88
一、旅游动机的影响因素/89
二、旅游动机的激发/91
第五章 旅游者态度与服务策略/95
第一节 旅游者态度概述/96
【导引案例】情况变化后的旅游计划/96
一、态度/96
二、态度与旅游者行为/98
第二节 旅游者态度的改变及影响策略/101
【导引案例】桃李酒家又重新火了起来/101
一、态度与旅游决策/102
二、态度改变理论/102
三、旅游者态度影响策略/104
第六章 旅游者情绪与服务策略/108
第一节 旅游者情绪概述/109
【导引案例】重视客人的“求平衡”心态/109
一、情绪的概念/109
二、情绪的类型/110
三、情绪的功能/111
四、旅游者情绪的特征/112
第二节 情绪对旅游者及服务人员的影响/115
【导引案例】情绪有涨有落,行为大有不同/115
一、旅游者情绪对其行为的影响/115
二、服务人员情绪对其行为的影响/116
交往心理篇
第七章 旅游人际交往/123
第一节 交往的心理基础/124
【导引案例】越洋电话/124
一、交往的含义与特征/125
二、交往的重要性/126
第二节 交往的心理特征/130
【导引案例】是伍先生还是吴先生?/130
一、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130
二、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132
三、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134
第三节交往的技巧策略/137
【导引案例】醉酒客人拉服务员共舞/137
一、交往的原则/137
二、交往的技巧/138
三、旅游人际交往策略/139
四、人际交往的注意事项/140
服务心理篇
第八章 服务心理概述/147
第一节 处理好个性与角色的关系/148
【导引案例】从日本邮政大臣喝厕水看饭店服务的角色意识/148
一、个性与角色的关系/148
二、服务角色与个性的协调/149
第二节 以优质的双重服务赢得客人满意/154
【导引案例】餐桌旁的出色实习/154
一、双重服务/154
二、实现优质双重服务/156
第三节 坚持一视同仁与特别关照相结合/162
【导引案例】不要忽视每一位客人/162
一、坚持对所有的客人一视同仁/163
二、采用个性化服务赢得客人满意/164
三、坚持对每位客人体现“特别关照”/165
第四节 正确处理好服务中的缺陷与是非/169
【导引案例】“It wi11do”与“It won't do”的错位/169
一、服务缺陷的不良后果/169
二、“零缺陷”观念与补救性措施/170
三、分清是非与不争输赢/172
第九章 导游服务心理/177
第一节 导游人员的服务意识与心理素质/178
【导引案例】饭店少给两间客房/178
一、导游人员的服务意识/179
二、导游人员的心理素质/183
第二节 游客心理与导游服务/188
【导引案例】行动不便者上黄山/188
……
管理心理篇
文摘
版权页:
(六)弗洛伊德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本我与自我、超我之间的对抗与压抑的过程,三者保持平衡时人格正常发展,三者长期冲突是心理异常的主要原因。本我与超我之间存在冲突,自我居间调停。自我既要感受并满足本我的需要,义要接受超我的限制和监督,还要时刻应对外部现实的干扰和诱惑,冈此成了各种冲突和矛盾聚集的焦点。当自我受到来自各方矛盾冲突的左右夹攻时,个体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以采取某种手段调整冲突双方关系的方式,使得超我的限制和监督可以接受,同时本我的欲望义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解焦虑,消除痛苦,保护自我,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人类无论在正常情况下,还是在心理病态情况下,都可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来降低焦虑,减轻痛苦,渡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但心理防御机制运用不当就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和消极情绪状态,而且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只是权宜之计,不是治本之策,它只能暂时解除和减缓个体的心理痛苦,并不足以彻底解决心理异常问题。
在弗洛伊德看来,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自我的心理防卫功能,它主要包括压抑、转移、否认、投射、隔离、代偿、合理化、升华等各种形式。
压抑——自我把不能被超我接受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驱逐到无意识层中去,以使个体不再为之产生焦虑和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压抑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并不能给人带来内心的安宁与舒坦。
转移——在不能以特定的对象或特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满足自己的欲望、达到自己的目的时,通过转移到其他相对安全、比较能为大众接受的对象或方式上来使自己得到某种替代的满足或表达,以此来消除内心的焦虑,缓解内心的痛苦,维护内心的安宁。
否认——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或者不愿意听到的现实,借以达到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投射——一个体将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冲动、观念、态度等转移到他人的身上,说成是别人所具备的,以免除自责的痛苦,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本我的欲望,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得到心理解脱的一种防御机制。
隔离——将一些不愉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痛苦和焦虑,这样可以避免尴尬或悲哀,实现心理暂时的宁静和舒坦。
ISBN | 9787562942030 |
---|---|
出版社 |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周义龙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