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级国际贸易学十讲》从国际贸易最新理论讲起,包括了重力模型、梅里兹(企业异质性)模型、克鲁格曼模型,要素比例模型和李嘉图模型等核心理论模型,以及贸易收益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框架等核心内容。反映了国际贸易学研究最近十多年的最新研究成果。系作者基于最近15年教学与研究、吸纳国外最新研究文献及聚焦中国的实证研究文献基础上,所编纂的一份讲稿。阅读本书只要求读者具备经济学基础知识与一个学期的高数课程。
编辑推荐
《高级国际贸易学十讲》特色:
◎由近及远——从最新理论模型和实证方法讲起,将初学者带入主流和前沿。
◎由浅入深——以平实而简练的文字描述讲解数学模型,避免枯燥的数学推导,使初学者容易产生兴趣。
◎简化精炼——以最短的篇幅提炼出国际贸易理论精要,使学生花最短的时间掌握国际贸易核心理论和最重要的实证方法。
◎直达前沿——本书将把有志于进行贸易研究的学生从“入门级”带入理论前沿。
作者简介
赵伟: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浙大CRPE首席教授、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诺丁汉大学中国与全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目录
导论:国际贸易理论简史
国际贸易理论演化简史
转向微观:“新新”理论
“大数据”时代、计量热与经济学研究的“偏转”
第l讲 距离与国际贸易:引力模型
1.1 新视角:引入边界和距离
1.2 引力模型:主要命题
1.3 引力模型的主要结论
1.4 引力模型与测度贸易流量:后续研究进展
1.5 引力模型:一个补充
参考文献与推荐阅读
第2讲 企业异质性:梅里兹贸易模型
2.1 企业异质性:几个重要实证发现
2.2 梅里兹模型:出发点
2.3 梅里兹模型:封闭经济均衡
2.4 梅里兹模型:贸易均衡
2.5 梅里兹模型:两个重要拓展
2.6 梅里兹模型:后续实证研究
附录:迪克西特一斯蒂格利茨模型精要
参考文献与推荐阅读
第3讲 产品一企业异质性对接:贸易扩张边际模型
3.1 贸易边际的二元分野界定
3.2 测度贸易扩张边际:方法与模型
3.3 二元边际分野的贸易模型
3.4 二元边际贸易效应:实证检验
参考文献与推荐阅读
第4讲 垄断竞争:克鲁格曼模型
4.1 克鲁格曼模型:关键假设及其寓意
4.2 克鲁格曼模型:封闭经济
4.3 自由贸易:模型与均衡条件
4.4 模型拓展:四个推断
4.5 克鲁格曼模型的实证研究
附录 垄断竞争——一个建模“万花筒”
参考文献与推荐阅读
第5讲 寡头垄断:模型与实证
5.1 引言:双寡头垄断基本特征
5.2 双寡头垄断之价格竞争:Bertrand模型
5.3 双寡头垄断企业的产量竞争:古诺模型
5.4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贸易政策与居民福利
5.5 寡头垄断竞争模型:实证研究新进展
附录:罗伊恒等式证明
参考文献与推荐阅读
第6讲 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6.1 引言:一种长盛不衰的理论
6.2 李嘉图模型:基本形式
6.3 李嘉图模型的拓展:多产品贸易
6.4 李嘉图模型的拓展:多国贸易
6·5 李嘉图模型的拓展:考虑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形
6.6 李嘉图模型的拓展:中间产品投入与贸易情形
6.7 围绕李嘉图模型推断的计量与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与推荐阅读
第7讲 要素禀赋: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
7.1 要素禀赋理论:基本情景
7.2 H—O定理:基本形式
7.3 H—O定理扩展:S—S定理
7.4 雷布津斯基定理
7.5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7.6 特定要素模型:H—O模型的一个短期形式
7.7 围绕H—O模型的实证研究
附录:库恩一塔克条件
参考文献与推荐阅读
第8讲 制度质量与贸易:建模思路与实证方法
8.1 制度质量与贸易:三个基本视野
8.2 制度质量与贸易:李嘉图—H—O建模思路
8.3 制度质量与贸易:考虑一体化的建模框架
8.4 制度质量与贸易:沿着GHM方法的建模
8.5 制度质量与贸易:实证路径与方法
8.6 制度质量与贸易:逆向效应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与推荐阅读
第9讲 贸易利益:一个综合视野
9.1 定义贸易收益
9.2 贸易收益基本定理:物物交换的情形
9.3 贸易收益基本定理:引入价格因素
9.4 贸易收益:拓展定理
9.5 贸易收益:考虑中间品进口的定理拓展
9.6 贸易收益的测度与分解
附录:贸易利益分析关联概念
参考文献与推荐阅读
第10讲 回到起点:贸易分析基础框架
10.1 封闭经济:基本假设与基本模型
10.2 封闭经济:新古典模型及其特点
10.3 封闭经济:另一种分析框架
10.4 生产者均衡
10.5 消费者均衡
10.6 封闭经济的一般均衡
参考文献与推荐阅读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引力模型原本是应实证分析而产生的,后续的研究也几乎全部围绕实证目的展开。实证方面的文献最多,且与日俱增并聚焦中国外贸。实证论题大体上涉及三个层面。
第一是国与国总贸易层面,即围绕贸易伙伴之间总的贸易流量与方向建模计量。这是McCallum(1995)开辟的新视野。Anderson和Wincoop(2003)沿着这个层面做了拓展,并对McCallum的计量结果提出质疑。他们对模型的拓展不仅考虑了贸易伙伴间相对经济规模的差异,同时还将引力模型置于一个宽泛的模型系统,即从两国贸易模型到多国贸易模型,进而测度了OECD成员国之间以及诸如NAFTA、单一货币区等一体化组织成员之间贸易的“边境效应”。Anderson和Wincoop的计量结果显示:国家边境对于美国和加拿大的贸易起到44%的缩减效应,而并非McCallum测度的高达22倍。边境效应大约减少工业化国家贸易量的30%。Genc和Law(2014)的最新研究通盘考虑了贸易政策、产业政策甚至非政策因素(基础设施、运输设施、运作效率等),把这些因素予以量化并纳入贸易成本范畴,进而借助引力模型框架,引入新西兰与200个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这一研究发现,贸易伙伴国关税壁垒与新西兰出口扩张呈负相关,弹性为—0.2;但伙伴国的制度环境(腐败程度)、口岸运作效率、金融复杂度等因素,对于贸易的影响要大于贸易政策(见表2.1)。
第二是行业间贸易层面。Bergstrand(1989)运用1965年、1966年、1975年、1976年OECD成员国的贸易数据,进行了行业贸易量的测度,发现一般引力方程在所选行业的模型估计中具有40%—80%的解释力,且进口国与出口国之间的距离与两国贸易量总是成负相关关系。进口国的人均收人与两国贸易量在一些行业成正相关关系,从而可以判断出这些行业的产品是奢侈品;而在另一些行业则为负相关关系,从而判断出这类产品为劣等。Karemera,K00和Taylor(1994)运用面板数据,利用改进的引力模型,研究了单个农产品(肉制品)的贸易流向,发现一国畜产品生产供给能力、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距离、进出口国贸易政策手段等,都会对肉制品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且对于引力模型分析单一农产品而言,时间序列与横截面数据的结合优于单纯使用横截面数据。齐玮(2013)选取了与我国汽车贸易往来最密切的3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构建相应的引力模型,对1999年至2010年中国汽车业出口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测算了该行业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
ISBN | 9787301248874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赵伟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