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成年人健康人格自主培养研究》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未成年人健康人格自主培养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本研究着眼于关注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尊重青少年的个性差异,激发未成年人的潜在创造力,依托信息化高科技手段,建构促进我国未成年人健康人格塑造的教育模式,力求全面展现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特征。
编辑推荐
《未成年人健康人格自主培养研究》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部分未成年人健康人格的研究现状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健康人格
二、健康人格的特点
三、健康人格的研究范式
四、未成年人健康人格的培养途径
第二节未成年人健康人格的发展
一、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三、初中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四、高中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第三节未成年人健康人格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学习障碍
二、情绪障碍
三、品行障碍
四、心身障碍
五、性心理障碍
六、网络成瘾
关键术语表
第二部分未成年人认知发展的特征及其培养
第一节认知概述
一、什么是认知
二、认知与健康人格的关系
三、健康人格认知理论研究
第二节感觉统合
一、概述
二、未成年人感觉统合能力的现状分析
三、未成年人感觉统合的影响因素
四、未成年人感觉统合的培养
第三节注意
一、概述
二、未成年人注意力的现状分析
三、未成年人注意的影响因素
四、未成年人注意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归因方式
一、概述
二、未成年人归因方式的现状分析
三、未成年人归因方式的影响因素
四、未成年人归因方式的培养
第五节认知方式
一、概述
二、未成年人认知方式的现状分析
三、未成年人认知方式的影响因素
四、未成年人认知方式的培养
第六节创造性
一、概述
二、未成年人创造性发展状况的现状分析
三、未成年人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四、未成年人创造性的培养
关键术语表
第三部分未成年人情绪特征及调节
第一节情绪概述
一、概述
二、未成年人情绪的现状分析
三、未成年人情绪的影响因素
四、未成年人良好情绪的培养
第二节主观幸福感
一、概述
二、未成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分析
三、未成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四、未成年入主观幸福感的培养
第三节抑郁
一、概述
二、未成年人抑郁的现状分析
三、未成年人抑郁的影响因素
四、未成年人抑郁的改善措施
第四节焦虑
一、概述
二、未成年人焦虑的现状分析
三、未成年人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
四、未成年人考试焦虑的改善措施
第五节自信
一、概述
二、未成年人自信的现状分析
三、未成年人自信的影响因素
四、未成年人自信的培养
第六节厌学
一、概述
二、未成年人厌学的现状分析
三、未成年人厌学的影响因素
四、未成年人厌学的改善措施
关键术语表
第四部分未成年人行为特征及塑造
第一节概论
一、概述
二、行为的结构
三、行为方式
四、行为方式与健康人格
第二节人际交往
一、概述
二、未成年人人际交往的现状分析
三、未成年人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四、未成年人人际交往的培养
第三节社交退缩
一、概述
二、未成年人社交退缩的现状分析
三、未成年人社交退缩的影响因素
四、未成年人社交退缩的改善措施
第四节利他行为
一、概述
二、未成年人利他行为的现状分析
三、未成年人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四、未成年人利他行为的培养
第五节攻击行为
一、概述
二、未成年人攻击行为的现状分析
三、未成年人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四、未成年人攻击行为的改善措施
第六节说谎行为
一、概述
二、未成年人说谎行为的现状分析
三、未成年人说谎行为的影响因素
四、未成年人说谎行为的改善措施
关键术语表
第五部分影响未成年人健康人格的环境因素
第一节概述
一、家庭环境因素
二、学校环境因素
三、网络环境因素
第二节家庭环境与未成年人健康人格发展
一、家庭结构与未成年人健康人格发展
二、家庭关系与未成年人健康人格发展
三、父母教养态度与未成年人健康人格发展
四、父母教养方式与未成年人健康人格发展
五、家庭功能与未成年人健康人格发展
第三节学校与未成年人健康人格发展
一、师生关系与未成年人健康人格发展
二、班级环境与未成年人健康人格发展
第四节网络社会与未成年人健康人格发展
一、网络社会概念
二、网络社会特点
三、网络与未成年人人格的发展
四、网络成瘾对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
关键术语表
第六部分未成年人健康人格与自主学习培养研究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学习
二、什么是自主学习
三、自主学习影响因素
四、自主学习测量技术
第二节未成年人自主学习总体现状
一、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分析
二、初中生自主学习的现状分析
三、高中生自主学习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未成年人自主学习培养
一、自主学习教学方式
二、未成年人自主学习的策略
三、未成年人自主学习的培养
关键术语表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3.角色换位法。心理归因的观察者与行为者互换角色,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消除心理归因的偏差。
此外,在归因训练的实践中,还有很多具体的实施方式:(1)讲解,幽培训者向学生讲解有关积极归因的专题;(2)活动,通过采访名人、榜样学习等活动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3)书面交流,通过让学生写作与成数归因相关的作品,借以了解其内心的发展变化情况。
(二)改善家庭教育模式
首先,父母要改变自己对日常生活中一些事情的归因方式,为孩子树立榜样。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如果被什么东西绊倒,家长会马上跑过去扶起他,并且大加指责绊倒孩子的东西,以哄孩子开心。长此以往,家长的这种不合理的归因方式就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责任意识差,遇到事情总是先去指责他人,而不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有碍其健康的成长。
其次,父母对孩子成绩的归因也会影响孩子的发展。他们一旦看到孩子成绩不好,往往会厉声斥责孩子,追问没考好的原因。在父母的眼中,自己的孩子都是聪明的,他们把成绩不好往往归因于孩子的粗心大意,而忽略了孩子的理解力问题。这样一来,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小,也会认为自己出错是由于不认真造成的,而不是自己能力差、学不会,进而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杨秀花,2006)。
总之,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不要信口开河、妄加评论,而是要客观地看待问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对于未成年人健康归因方式的形成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改善学校教育模式
首先,教师要全面、科学地分析学生各种行为产生的原因,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因为每一个学生由于个性特点、生活经历、认知风格的不同,他们的归因方式也是多变的,不要一开始就对学生抱有偏见。
ISBN | 9787504186010 |
---|---|
出版社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常若松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