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成长:登山篇 978711148288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成长:登山篇》讲的现在的孩子处在被智能手机、电脑和繁重的学习包裹着的世界中,父母需要给孩子开辟一个亲近自然的世界。登山可以使孩子打开眼界,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得到良好的锻炼,父母也可以在这一过程当中开阔视野。
编辑推荐
《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成长:登山篇》为希望和孩子一起登上的父母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包括装备整理、心理准备、需要注意的问题等,让父母和孩子在登上中共同成长。
作者简介
作者:(韩)金善美 译者:韩晓、毕延香
目录
推荐序 登山是一所学校 作者自序 现在这里,有一个名为“山”的安全出口 第1章 为什么对于孩子来说,登山是必需的 儿时拥有过后山时光的孩子的力量 在失去冒险精神的时代更需要登山 登山是人的一种本能 登山是孩子的安全出口 智能化时代正把孩子一步步变成“傻瓜” 登山是一个天然运动,是一所没有门槛的学校 人生也需要登山这本教材 事例1 登山使教育工作者打破了偏见 ——在学校将登山教育付诸实践的全宛勤先生 第2章 登山使孩子成长 从大自然中学习,在大自然中成长 身心得到发展 唤醒人类冒险的潜力 用富有创意的方式解决难题时的喜悦 克服困难的力量 治愈不安和矛盾的力量 见微知著的眼睛 登山是面临极端生活时需要的一门技术 事例2 按照自然的方式学习照顾自己的方法 艾莉森·哈格里夫和J.G.巴拉德的登山育儿教育 第3章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可以登山吗 从胎教开始 孩子几岁开始可以带着去登山 在山上,大人和孩子的身体反应有什么不同 身心疼痛的孩子也可以登山 不要送孩子去参加极限训练营,还是和孩子 一起登山吧 父母是菜鸟级登山者,可以成为和孩子一起 登山的好理由 和孩子可以一起爬到哪里 事例3“多亏了孩子,父母可以在登山中重新学习” 从孩子还没断奶的时候就和孩子一起登山的郑秀廷 第4章 如何和孩子开始登山 从在森林中行走开始吧 在生活中发现山 最好的准备是做好登山的心理准备 登山是从家里开始的 出发之前吃好、喝好,做好热身运动 登山也需要复习 熟悉地图和指南针 事例4 和孩子一起登山,邂逅更雄伟的山 两次和孩子一起去喜马拉雅山旅行的李致尚先生 第5章 在登山中需要谨记的事情,不应该做的事情 每座山的标准不同 要懂得放弃 登山也有要遵守的礼仪 准备水瓶,时常补足水分 以防万一,应对最坏的状况 配合孩子,调整速度 下山时多加小心,调整速度 和智能手机保持一定距离 事例5 平生无法忘却的山行留下的记忆 在下雨的五台山,同时经历天堂和地狱的孩子们 第6章 有助于安全、愉快地登山的装备和方法 制作登山用品的功能性材料的特征 选择、使用登山用品的方法 专业学习登山的方法 不同阶段的家庭登山 在山里发生意外事件的时候 跋 真的是我们一起攀登上的这座山吗
序言
在山上,孩子们的脸蛋儿看起来格外可爱,孩子们经过三四个小时的攀登到达半山腰后,在那里喘口气稍事休息,这时他们的脸蛋儿看起来亮堂堂的,即使此刻孩子们多少有点疲惫不堪,但还是浑身散发着活力,如同花儿般绽放,而孩子们其实都没有意识到自已是如此的朝气蓬勃。自从建校以来,我们学校的孩子每一年都去爬智异山。 连续十七年,我们全校师生都参加了这个每年都举行的三天两夜的登山活动。智异山对我们来说,是个巍峨高峻又无限广阔的学校。在活动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成为自己的主人的孩子的面貌。将每一步、每一次呼吸完全变成自己的东西,孩子们在“比学校还宽广的学习”中找到自我。 在智异山的众多登山路线中,老师会提出六七条路线,然后孩子们从中选择与自己的身体状况相适应的路线组成小组,再经过很多的准备工作才会开始登山。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年级的孩子,每条线配备两三个小组和两三名老师。已经有过两次登山经验的三年级学生作为每个组的组长,负责带领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在孩子们的后边远远跟着以防万一。除了危险的情况之外,全程由孩子全权负责,孩子们相信在后边跟着的老师,同时老师也相信在前边攀登的孩子。我们都知道登山是任何人也无法代替的只属于自己的行为。 孩子们登山的时候有时也会发些牢骚,但这不过是用嘴巴抱怨一下自己的疲惫罢了。有的时候孩子们精神焕发,比鸟儿还兴奋雀跃,兴致勃勃地交谈,有的时候突然安静下来,紧接着蹦出一句吐露自己心声的话:“啊,真舒服!”高年级学生有时候装作若无其事地对学弟学妹们说道:“不要因为是下坡就那么高兴,下多远,就要往上爬多远。”更有个孩子下坡的时候说“爬吧”,上坡的时候就说“下吧”。也是,下完坡后就是上坡,上坡结束后就是下坡,这是多么贴切的形容呀! 登山回来后,孩子们作文中提及最多的就是登山时大家一起吃饭时的快乐和对高年级学长的感谢,“因为大家在一起,所以才能够坚持到最后”这句话绝不只是一句说说而已的空话。我们为什么要去爬山呢?怀有如此疑问的一年级孩子们自己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而等到自己升到二年级就可以亲自告诉学弟学妹们为什么要去登山了。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这种爬山的经历,有很多孩子即使毕业后还是会常常去爬智异山。有的是为了在去服兵役之前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情,有的是为了在开始崭新的事业之前振作一下精神,曾经上学的时候并不怎么喜欢登山的孩子,还有曾经登山的时候疲惫不堪的女孩子,毕业后都会带着朋友一起去爬智异山。对于这些毕业生来说,我感到非常高兴的是学校是他们的登山营,如果所有学校都能成为孩子们人生中的登山营,那该有多好! 也许你听说过我们学校登智异山的故事吧,我们甚至还要带着高考迫在眉睫的学生去登智异山,他们背着沉重的背囊,走上整整一天去攀爬应该三天才能爬上去的险峻山峰,这种行为在你看来也许特别轻率莽撞。然而,我们不过是担心孩子们在学校这个狭窄的牢笼里被禁锢坏了,只是想要通过校外的体验活动给孩子们提供可以自己学习的机会而已。只要我们不将教育的目标仅仅放在升学上,这就有充分实现的可能性。我们相信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找到自己真正的模样,老师看到这样的孩子也会找回快乐。 我们会通过这本书向您证明我们的这种想法没有潜。我想作者写出的有关登山教育的哲学将会对我们目前还较为不足的登山教育理论有所帮助。对于苦恼教育本质的所有人来说,我确信本书会毫不逊色地成为给予你灵感的教育指南。作者认为,所有教育的核心是教导我们在人生这幅广阔的地图上去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这是基于丰富的经验和事例所得出的结论,这比任何教育专家的理论都来得更加切合实际。 而且本书一大优点就是读起来轻松有趣,并详细、如实地告知你可以实践的方法。读完本书,不只是初级登山者,连同陪着孩子去登山的父母也会信心倍增。因为本书作者是一位养育了两个女儿的母亲,她在空闲时间经常带孩子们去野营、登山,而且作者本身还是一位山岳杂志的记者,因此她同时兼备专业视角,以此来看这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户外养育指南。登山的时候如果与孩子的速度保持一致,我们就可以找回儿时曾经给予孩子的耐心和等待。孩子牙牙学语和蹒跚学步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宽容的父母啊,只要我们在登山的过程中感知到这一点就足够了! 南豪设(诗人,山清甘地高中校长)
后记
我们家的餐桌旁边挂着一个由很多小格子拼接起来(像马赛克一般)的相框,这个相框里汇集了从父母的幼年到两个女儿的幼年的照片。其中有一张在山顶照的照片,那时大女儿5岁,小女儿3岁,全家人一起攀登了那座山。虽然春寒料峭,但那时的阳光格外温暖,幼小的女儿们正在席毛岛洛迦山的山顶上看着映在岩石上的自己的影子,那是一道多么美妙的风景啊! 那时候山顶上只有我们一家人,眼前泥泞的湿地和涌到水平线的大海波光粼粼,我们头顶没有一片云彩,只有一个太阳。孩子们在雄伟的山峰上傲然挺立,唯独垂在自己脚下的影子看起来十分陌生,当时我用照相机捕捉到女儿那的新奇惊讶的表情,那是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 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总是会讲一讲“第一个发现”的故事,看到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自己的影子,我们会感到万分惊讶。依靠自己的力量攀登上高山,我们真正应该留心的难道不是在脚下展开的自己的影子吗?登山真正的领悟是要小心脚下,虽然我们总是朝着人生这座山的伟大目标攀登,但其实重要的总是在我们的脚下。 完成了这本书的初稿,我以一种轻快的心情坚持要求即将结束寒假的女儿们再去看一看照片中的这个地方。即将升入大学二年级的大女儿和即将升人到高中三年级的小女儿非常繁忙,但她们依然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我们在江华岛买了虾片,时隔十五年全家再一次乘坐上了前往席毛岛的船。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海鸥永远都在跟随着船帮成群结队地飞行,祈望我们分食一些虾片给它们。看着追随虾片的海鸥,我忽然想起了读着乔纳.利文斯顿的诗歌的学生时代。 洛迦山位于席毛岛的海明山和上峰山之间,踩着台阶攀登到普门寺有名的睫毛岩石和磨崖佛之后,我们就到了山顶。女儿们默默地跟着到了连接磨崖佛的台阶,一进入走向山顶的陡峭山路,她们就开始撅起嘴来。冻得硬邦邦的大地被春天的阳光融化,道路泥泞不堪,即使抓着绳子上去,道路依然很滑。虽然是稍微出了些许汗的轻快短暂的登山,但女儿们依然感到很累,于是发起了牢骚。大女儿在登山前一天晚上见朋友玩到很晚,小女儿正处于考试阶段,她们都是处于睡眠不足的状态。 更大的理由是虽然她们对于妈妈想再去看一看照片里的这个地方表示不同意,但她们不知道那里是一座山。如果她们知道要登山,她们根本就不会来的。去岛上的时候给海鸥丢虾片,坐在景色宜人的地方,呆呆地看着大海,女儿们好像更期待这种舒适的旅行。爸爸质问道:这算什么登山,都用不着穿登山鞋,只是从寺院开始稍微向前走一些罢了。当然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人穿着登山鞋,背着背囊到达那个地方。 时隔十五年,同样的人依然在一起攀登同一座山,但每一个人的期待不同,我登上山顶重新学到了一些东西,在小女儿3岁和大女儿5岁的时候攀登的山和现在小女儿18岁、大女儿20岁时攀登的山即使是同一座山,但意义完全不同。 即使现在女儿们一点也不记得小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攀登过的很多山,也并不是多大的遗憾。我并不认为那时候一起走过的时光全部都枉然地飘散在半空中。我们以前和孩子一起登山所期待的,只是让孩子亲身感受为了长远打算而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向上攀登的真理。 是不是在生活中只等着天上掉馅饼呢?是不是成了以为只要在水里扎猛子就可以捉到新鲜鱼的爱做白日梦的海鸥呢?我认为这不应该问孩子,而是父母应该首先反复询问自己。 最后在这里我想引用第一个登上世界最高峰的登山者的话,希望可以给予快速成长的孩子和渐渐老去的父母以希望和勇气。 2014年春,北汉山荡春台城下
文摘
版权页: 如果当时电梯出现故 障,孩子走的是楼梯的话,那么结局是不是会有所不同呢?孩子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地走在黑暗沉闷的楼梯上,然后爬到顶楼,眼前突然呈现出一片广阔的视野,迎面还吹来凉爽的风,那一刻孩子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他当时口渴想要喝水,而双腿发抖没有力气,一下子跌坐在地上,此刻他抬头看一看天空……红扑扑的脸,急促的呼吸,如果他倾听一下扑通扑通的心脏跳动的声音,如果能赢得哪怕一点时间,如果稍微延缓作出极端选择的瞬间,那是不是会有什么改变呢?虽然这也许是毫无意义的想法,但我还是怀揣着一线微弱的希望。 电梯瞬间就到达目的地,不过是按一下按钮而已,但这并不是通过自己的力量所能达到的高度。这与我们在无形中强制安排孩子的人生没有什么不同。现在的父母是不是正在让孩子拿现在的幸福做抵押,在后面推着孩子强制他们坐上超高速电梯呢? 但人生的巅峰并不是乘坐电梯上去的地方,而且对每一个人来说并不存在完全一样的巅峰,每个人都以不同的速度和步伐,沿着自己想走的路登山。
ISBN9787111482888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金善美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