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艺术职业教育系列教材·高职卷:合唱与指挥》内容简介:“合唱与指挥”是艺术类高等职业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音乐表演人才的宗旨,《全国艺术职业教育系列教材·高职卷:合唱与指挥》的编写力求清晰简明、深入浅出,讲明基本理论,重心放在实践。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合唱与指挥的基本常识,掌握合唱与指挥的基本技能及训练方法,能演唱不同风格类型的合唱作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编辑推荐
《全国艺术职业教育系列教材·高职卷:合唱与指挥》分上编、下编两个部分。上编的五个章节主要讲述合唱与指挥的基本常识、训练要求与方法、合唱的排练与演出。每个章节的后面都附有“思考与练习”,为学生提供复习和实践的课题。下编为合唱曲目。在曲目的选择上,既做到符合每章节训练的需要,又做到兼顾国外经典与国内不同地域风格的曲目,还特别收录了近年来创作的一些优秀合唱作品;既有女声、男声曲目,也有混声合唱曲目,还精选了几首重唱曲目。附录部分,我们对所选作品作了曲目简介及排练提示,以便更好地适应课堂教学及舞台实践的需要,提高教材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目录
上编合唱与指挥知识
第一章合唱的常识
第一节中西方合唱发展简史
第二节合唱的组成
第二章合唱的训练
第一节声音训练
第二节音准训练
第三节节奏训练
第四节协调性训练
第五节声音的综合性训练
第三章指挥法基本常识
第一节指挥艺术发展简史
第二节合唱指挥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第四章合唱指挥的基本训练
第一节指挥姿势与击拍基本原理
第二节各种拍子的击拍图式
第三节指挥的基本技法
第五章合唱的排练与演出
第一节曲目选择
第二节作品分析和艺术处理
第三节指挥动作设计
第四节排练步骤
第五节合唱的演出
下编合唱曲目
女声合唱曲目
山在虚无缥缈间
灯碗碗开花在窗台
花大姐
男声合唱曲目
渔阳鼙鼓动地来
猎人合唱
混声合唱曲目
峨眉姐
小河淌水
马桑树儿搭灯台
飞来的花瓣
大漠之夜
村民合唱
眼泪
茨冈
无伴奏混声合唱曲目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故乡的亲人
苗岭连北京
黄昏
重唱曲目
月光下的凤尾竹
外面的世界
我和你
一窝雀
阿里郎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7.20世纪之后的合唱(1900— )
19世纪末之后,各种音乐流派的出现为合唱作品的多样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如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新浪漫主义以及民族乐派等。其表现特征也非常繁杂,有的合唱中增加了沙沙声、口哨声、尖叫声,有的合唱仅限于发单个的元音或哼鸣等。
20世纪之后的合唱的主要特征:无调性音乐的出现以及大量不协和音的使用:室内乐演唱形式成为主流;自然界的音响加入作品中;声乐表现力被充分挖掘,有了非乐音的演唱。
20世纪之后的合唱的代表作品:艾尔加的《音乐创作者》、戴留斯的《离别之歌》、德彪西的《中选的少女》、理查·施特劳斯的《流浪者突击之歌》、沃恩·威廉姆斯的《四季民歌》、拉赫玛尼诺夫的《钟声》、勋伯格的《天梯》、斯特拉文斯基的《洪水》、威尔逊的《在岩石上》、肖斯塔科维奇的《森林之歌》等。
二、中国合唱发展简史
从远古的劳动号子开始,我国便有了以齐唱为主的合唱形式,这种单声部的演唱方式一直贯穿了我国悠久历史当中的各种艺术形式,比如西周的“乐舞”、春秋的《诗经》、汉代的《大曲》、唐代的《霓裳羽衣曲》、宋元以后的各种戏曲甚至佛教、道教的宗教音乐。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一直存在“复音”的演唱技巧,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多声部合唱,主要还是在近代西方文化和宗教输入后,才在体裁及创作技法上逐渐走向成熟。
1.中国近现代合唱简史
多声部合唱能在我国取得发展,与19世纪末西方“洋教”的传人以及20世纪初随着“新学”兴起而形成的“乐歌”运动是分不开的。一百多年以来,我国几代音乐家从引进、借鉴西方文化艺术到发扬中国本土文化艺术,使我国的合唱艺术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开出一朵不同于西方合唱艺术的娇艳新花。
(1)19世纪末到抗日战争开始期间的合唱
19世纪末,在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创办了向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学习的新式学堂,“学堂乐歌”应运而生。这些歌曲都采用对西方曲调进行中文填词的方式,并以齐唱为主。这是多声部合唱在中国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学堂乐歌”中,最先采用多声部合唱和重唱形式的杰出代表是李叔同。“五四”运动后,萧友梅、邱望湘等音乐家又为中小学校的音乐课创作了不少多声部合唱作品。这些合唱在体裁和创作技法上都受西方宗教音乐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李叔同的《春游》(我国第一首按照现代作曲技法创作的合唱曲)、萧友梅的《晚歌》、赵元任的《海韵》。
ISBN | 9787307137929 |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何益民 |
尺寸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