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新闻·内刊外读》以期“内刊外读”,呈现给央视大楼之外的读者。《央视新闻·内刊外读》以“业务交流、理念碰撞、新知共享、同业瞭望”为己任,其编辑思想在稿件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可以说,按照精品原则,从内刊中严格筛选文章结集出版的这本书从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节目生产的流程,呈现了新闻中心同仁们共同的新闻价值判断,也解密了诸多新闻背后、新闻报道背后的故事。在内容上,坚持精品原则,从写作质量、稿件角度、报道影响力、内容代表性等方面综合考量,一共收录了84篇文章。
编辑推荐
《央视新闻·内刊外读》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目录
序
1看片会
感动的力量
十年·变与不变
两会,我们能改变什么?
《世界周刊》十周岁断想
“直播死刑”的理智与情感
“新闻式解说”从广州到伦敦
给生命两头同等的关爱
调查记者的苦难和辉煌——《胶囊里的秘密》记者手记
为什么要“克制”?
大地震后日本媒体给我们的启示
在挨骂中调整呼吸——从“你幸福吗?”遭遇的网络暴力说起
视频连线≠现场报道≠实况转播——电视新闻直播的三层空间
脚踏实地“玩虚的”
为两个字写出来的两千字——从刚果(金)引发的思考
十年一熊猫
连线记者看在咱是同事的份上请呼叫我的名字
哪怕并不经常如能改变一点什么——汽车保险“无责不赔”霸王条款系列报道
2思考
不平静,就不会幸福
说说战地记者
假如北京的暴雨下在香港
再遇朱大爷
库尔班的后坎儿井时代
采访手记 ——走近“地下工作者”
两年,台北两重天
采访札记
酒泉,想说爱你不容易
若即若离的爱——我和《每周质量报告》
谈话因人而生动——谈话节目的嘉宾元素探讨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关于《新闻调查》的坚守
自媒体时代,新闻如何调查?
当电视遭遇网络——说说西方的社交媒体电视节目
亲,敢不敢革自己的命
关于未来电视新闻的猜想
3记者手记
当众声喧哗——《哈尔滨倒桥事故调查》手记
用什么割开铁板
伊战十周年采访手记:Nothing is Impossible
利比亚:镜头与真相的距离
一次马拉松式的采访——《利比亚:梦想照进现实》记者手记
转战东西两线
马路乡拍摄杂记
三元村的高尔夫之痛
高原上的人们
难以“归真”的熊胆
“美素”奶粉疑云——揭开洋奶粉质量问题之冰山一角
未知死焉知生?
海地报道日记
战鹰啸去凌霄处苍穹戟指卫国情
新闻因人而生动——我见证的航天精神
蛟龙号:日期变更线上的记忆
北极那些事儿
穿越“金三角”:湄公河挑战之旅
我的八月三十一号
记录为生命寻找“归宿”的人
这本该只是一起普通的命案——解密凤凰少女跳楼事件
我是一颗活性炭
意外之外南山口
墨脱归来不言路
竹林村调查背后的故事
挪威爆炸枪击案现场报道实录
感受中国救援队永不放弃——口本地震重灾区大船渡采访手记
4分享
南院食堂诔
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
十年之间——纪录者的坚守
“幕后”十年
二○○三,三问新闻频道
《新闻联播》演播室发展变迁趣闻
没有你就没有我——致母校
眼睛起雾的九月 ——在旧金山采访9·11遇难者家属邓达民
直播间也疯狂
直播那点事
给儿子的信——北漂单身男对未来儿子的期望
最忆是南极
中国印象——记英语频道驻外机构老外中国行序言
每周二,在央视新闻中心的办公区域,很多人手里都会拿着一本杂志,再忙也要抽空埋头一读。他们或者点头暗赞,或者紧紧皱眉,或者交头接耳,或者大乐出声。他们读的是同一本刊物,那是刚刚刊印出的《央视新闻内刊》。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很多年。虽然这只是一本专业的、局限的、粗糙的内部刊物,但毕竟得诸多勤奋的、多思的、有趣的业余作者细心哺育,所以我们认为它——《央视新闻内刊》,又是一本严肃的、厚重的、丰富的刊物。以至于今,我们竟然冒出一个想法:内刊外读,精选出十年来《央视新闻内刊》中的好文章结集出版,做成一本公开的读物,呈现给央视大楼之外的读者。
这将是一本怎样的书?
内刊编辑部发表于四年前的一篇约稿信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央视新闻内刊》将以“业务交流、理念碰撞、新知共享、同业瞭望”为己任,是一本独立制作的内部的简朴读物——简朴而绝不粗陋,内部而绝不封闭,为节目服务而绝不忽略比节目更有价值的:人!
因为内部,所以:它的文体是丰富自由的,它的观点是新锐前卫的,它的表达是轻松直率的,它用丰富、新颖的视角观望团队,真实记录中心成员的工作和生活,展现中心同人的人性魅力和我们自己觉得不错的精神风貌……它特别欢迎争鸣与辩论,尽管往来一个回合要等一个星期。。
《央视新闻内刊》的编辑思想在稿件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可以说,按照精品原则,从内刊中严格筛选文章结集出版的这本书从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节目生产的流程,呈现了新闻中心同人们共同的新闻价值判断,也解密了诸多新闻背后、新闻报道背后的故事。
在内容上,坚持精品原则,从写作质量、稿件角度、报道影响力、内容代表性等方面综合考量,一共收录了84篇文章。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既有自我检视,也有观点争鸣;既有业务思考,也有生活志趣…如每期内刊封面印刷的宣传语“在这里,分享我们的所有”。
在体例上,延续了《央视新闻内刊》的栏目设置,按照入选文章的内容分为看片会、思考、记者手记、分享与驻外族五大部分。什么是新闻?什么正在成为新闻?什么将会成为新闻?如何发现和获取新闻?如何挖掘和有效表达新闻的核心价值?如何开发和利用新媒体平台,提升新闻影响力?这些问题在书中以《看片会》上不同观点的争鸣,《记者手记》还原的新闻现场与背后故事,对工作心路历程与生活志趣的《分享》,对行业前景的《思考》,《驻外族》的客居生活,真实呈现在读者面前。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开放度的提高,电视新闻的叙述方式每一天都在进步,有了共同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才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及时检视、反思、学习,在这本书中,可以捕捉到这种精神。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建构在充分表达与沟通基础之上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这份情谊。感谢三联书店愿意帮助这些精选出来的文章以正式出版物的形式发行,时代发展的脚步在继续,对新闻价值判断标准的探讨也在继续,让我们一起期待央视新闻的下一个十年!后记
我们常说跑新闻。电视新闻必须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跑出来,只有到达新闻现场,才能传回实时画面;只有到达别人的脚步到不了的地方,才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新闻。24小时不间断地滚动播出,不仅在新闻现场,在编辑机房、在播出线,甚至在食堂,新闻中心的同事常常留下奔跑的身影。因为手上永远有尚未结束、正在进行和急待启动的工作,所以难免急迫焦虑。并不是每个人每一天都激情四射,在走廊里,也常能听到各种各样的苦水:
比如累——“累死了,拍个升旗,守在广场上一宿没敢合眼。”
比如惊惧——“我这条命差点儿就交待在那儿了,我离悬崖就两公分啊!”
比如气恼——“新设备太难用了,还不如我使惯了的那套老设备呢!”
比如不值——“哥当初要是去外企,这会儿还跟你们吃盒饭?”
比如伤感——“我还嫁得出去吗?”
比如焦虑,焦虑是这里所有人共同的——“我对世界的认识有价值吗?我的认识有传播意义吗?我是否做到理性公正?我的发现力跟得上日新月异的时代吗?我的知识储备已经透支了吧?我对美好是否足够敏感?我不是个冷漠无情的人,对吗?”
央视新闻中心成立迄今,十年有余,很多多年前就见称“老人儿”的同事现在真的都不年轻了,很多近年新加入的年轻人还在努力但艰难地成长。而社会,行业,人,变化之剧。敏锐者意识到,这对企图生产精神产品的人,是最好的时机;谨慎者则提高了戒备,越是如此,对浮躁浅薄越需防微杜渐。所以倒苦水每每话音未落,就在走廊里,总能收到来自身边同事的安慰、鼓励,当然往往是以冷嘲热讽的形式:
比如累——“你累不死,再过十几年你还得跟孙子显摆呢,瞧见吗?那一天升国旗,爷爷拍的!”
比如惊惧——“离悬崖两公分?去跟你女神吹吧,她就走下神坛走向你了。”
比如气恼——“师傅,别老顽固了行吗?新设备使顺了您绝对如虎添翼!”
比如不值——“哥您当初要是去外企,就凭您这个实心眼儿,金融风暴来了,您一样得吃盒饭。”
比如伤感——“亲,你还没嫁吗?巧了,我在做现代人婚恋问题的节目,来做嘉宾吧!”
但我们的焦虑,这里所有人共同的关于认识、价值、审美、情感的焦虑,却没人知道该往何处寻找安抚和慰藉,更没人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全智全能的答案——唯有我们自己去承受和逐渐习惯。也许这焦虑正是那理想的副作用,那理想竟然这么多年了仍然没有变:用我们的新闻报道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这本书是一次回看来时路,所有文字有这样一个共同的主题:在新闻不断、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得寻机安静下来,审视自己、品味生活、确认使命、远瞻目标。文摘
版权页:
一场困难重重险象环生的暗访
记得最早一次出发在2011年8月,是去浙江新昌儒岙镇。儒岙镇号称“中国胶囊之乡”,生产胶囊的历史长达五十多年,最混乱的时候有三百多个胶囊加工点。后来政府集中管理,整合成三十多家正规胶囊生产企业,但问题依然存在,不过一些不法经营者大多都很小心谨慎。
我去调查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对方这种小心防备的气息。由于药用胶囊经营者都是一个镇子的,所以我当时并未急于扩大调查范围,只是把目标锁定在华星、卓康两家规模较大的胶囊生产企业。
然而事实上,调查一直不是很顺利。这些胶囊厂的经营者会告诉你一切,但就是不让你看到实物。如果是文字记者,回家就可以划拉划拉,用大量的文字堆砌大稿了。
可是,电视需要画面,需要赤裸裸的真实。为了拍到神秘的白袋子明胶,我前后去了好多次厂家,都没有结果。因为这种明胶是违禁的,他们一般都是藏在很隐蔽的地方,厂里当天用多少就拉过来多少,很难拍摄到白袋子明胶的真面目,更难问出这种明胶的真实来源。
ISBN | 9787108051912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 央视新闻中心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