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语境中,如何从历史发展中寻找当代武术文化生产的经验,是本书的出发点。对此,戴国斌编著的这本《中国武术的文化生产》从武术文化生产的基本特性出发,以“文化转换”为线索,通过文化意义及社会谱系的重组,对武术文化及武术发展进行了一次寻求新解的尝试。
首先,本书考察了狩猎之射的文化转换,分析了西周将“射”转化为“国家大事”——用作武士教育内容,成为天子、诸侯及贵族的政治生活,融入社会秩序的再生产——的政治化过程,以及“射”文化对新技术、新项目、新的文化意向的种种生产。其次,从使用者和使用方式的视角,考察了格杀之剑到文化之剑的演变,并通过王者的政治“剑花”、贵族与官员的社会“剑花”、士人一族的理想“剑花”、武术人的技术“剑花”、大众的健康“剑花”而描绘了剑的文化传奇。第三,集中武术文化生产新材料的运用,通过仿生学转换梳理了武术文化生产象形取义的拳术化、养生化和游戏化倾向,以及武术根据动物化运动意向进行的会意生产。第四,聚焦武术文化生产的空间,分析了门户的技术生产和社会生产,以及门户生产的策略、生产方式等,并借助“新体验”探讨了门户知识的生产与传播以及门户的形成。第五,在近代以来武术现代化生产背景中,以“国家武术”为线索重点探讨了武术现代化“自上而下”的军事化、体育化和竞技化生产。第六,将研究视野扩展到非专业生产领域,并通过武侠的生产,分析文艺界的武术再生产。最后,在整理武术发展相继完成的“与现实政治的结合、与社会精英的共鸣、与传统文化的结盟、与百姓生活的融合、与西方体育的嫁接”的历史历程之后,本书认为,正确地对待传统和西方两大文化资源,在武术的数字化生存、文化生产的青年化转换中推动当代武术的发展,是武术历史发展的延续,也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编辑推荐
武术内蕴的文化意义及社会谱系的重组是当代武术文化生产的主要问题,也是戴国斌编著的这本《中国武术的文化生产》之所以选择武术文化生产作为研究内容的意义所在。为了解决当代武术文化生产面临的困境,本书将武术放到一个更加广阔的理论语境和社会实践中综合考察,并在学术界关于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等研究基础上,利用文化研究组成的多重理论视角,敞开武术文化生产的新意义,窥探武术意义生产的新景观,梳理武术文化生产的历史经验,进而提出当代武术文化生产的新思路、新方式。
作者简介
戴国斌,1963年生,江苏宝应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完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研究。现任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院长、中国武术博物馆馆长,兼任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武术项目)秘书长、中国武术协会常委、中国武术协会科研委员会副主任等。曾获江苏省武术比赛少年组拳术冠军。
参与编写、统稿、主编10余本教材,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0年、2014年)。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与10余项课题研究。成果先后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入围奖、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一等奖、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四、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十五”期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二等奖、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二等奖。
查看所有商品描述
ISBN | 7208128715,9787208128712 |
---|---|
出版社 |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作者 | 戴国斌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