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经济》内容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在战败的“废墟”上复兴经济,继而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为世人所仰慕。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萧条局面而难以自拔。于是,如何重新认识“日本模式”就成为需要深入回答的现实问题。作者以这种背景为着眼点撰写的《日本经济》,对于正确认识日本经济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同时对于中国当前的经济建设也具有值得借鉴和参考的价值。作者在第三版中,对近十年来日本经济发生的重要变化作了鞭辟入里的概括与分析。
编辑推荐作者简介目录文摘
编辑推荐
《日本经济》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冯昭奎,男,1940年8月出生,汉族,浙江慈溪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日本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顾问,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学术专长为日本经济与科技,独著书12种,合著书近10种,已发表有关国际问题、日本经济与科技等方面的论文百余篇,评论、研究报告1500篇以上,主要代表作有:《日本·世界·时代——值得我们关注的若干问题》《日本经济》《新工业文明》等。
目录
第一章日本的国土与人口
第一节日本的国土
第二节日本的人口
一日本人口的增长过程
二日本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三日本人口的地区分布
四日本人口的民族构成与宗教文化
第二章日本的经济增长与景气循环
第一节经济增长的意义
一何谓经济增长?
二国民生产总值(GNP)
第二节日本的经济增长
一日本经济增长的过程
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变化的原因
三战后日本经济增长与经济计划
第三节景气循环
一何谓景气?
二景气指标
三景气变动的形态
四景气循环的原因
第四节战后日本经济的景气循环
一第一次循环
二第二次循环
三第三次循环
四第四次循环
五第五次循环
六第六次循环
七第七次循环
八第八次循环
九第九次循环
十第十次循环
十一第十一次循环
第五节泡沫经济的膨胀与破灭
一泡沫经济的膨胀与破灭的过程
二近年来日本经济的恢复
三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出现转折的根本原因
四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政策原因
五经济失策改革迟缓的背后:战略的贫困
第三章日本的产业与产业结构
第一节产业的分类与产业结构
一产业的分类
二产业结构及其演变
三有关产业结构变化的理论
第二节日本的产业发展
一明治维新以后的工业化历程
二战后的重工业化和化学工业化
三石油危机以后的产业结构高度化
四泡沫经济破灭后的产业发展
第三节日本产业结构的变迁
一从产值看产业结构
二从就业人数看产业结构
第四节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
一日本产业政策的概念
二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发展与变迁
三日本产业政策的特点
第四章日本的财政
第一节财政的作用
一资源再分配功能
二收入再分配功能
三景气调整功能
第二节预算制度
一预算的作用与原则
二预算的种类
三预算过程
第三节财政投资贷款
一“财投”的资金来源及其规模
二“财投”资金的分配与使用
三“财投”的问题与改革
第四节日本的税收
一日本税收体系及其种类
二日本税收的特点
第五节日本的公债
一日本国债的种类
二日本国债的发行与推销
第六节日本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一地方交付税
二国库支出金
三地方让与税
第七节日本财政的发展与改革
一战前、战时的财政
二战后复兴期的财政
三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财政
四国债发行的迅速扩大
五重建财政“初战告捷”
六社会性资本的充实与日本财政
七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日本财政
八桥本内阁的财政改革
九桥本财政改革的流产
十小泉内阁的财税改革
十一围绕税制改革的论争
十二债台高筑的日本财政
十三进入高龄化社会的日本财政
第五章日本的金融
第一节金融的作用
一金融交易及其主体
二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
三间接金融的两种方式
第二节日本的货币、金融资产
一货币
二金融资产的种类
三各种金融资产
第三节日本的金融市场与利率
一短期金融市场
二资本市场
三利率
第四节日本的金融机构
一政府金融机构
二民间金融机构
三其他民间金融机构
第五节日本银行与金融政策
一日本银行及其功能
二推行政府的金融政策
第六节日本金融的发展与改革
一明治维新以后的自由竞争时代
二战时和战后初期的统制经济时代
三政府干预与管制的时代
四渐进式的改革时代
五走向“金融大改革”(日本版big—bang)
六21世纪初日本围绕金融政策和改革的论争
七外资金融机构进军日本
……
第六章日本企业的治理与经营
第七章日本的对外经济关系
重点词语索引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1)“国民”与“国内”。一国的国民不仅在其国内进行生产,而且也在国外进行生产;同时,在一国的境内从事生产的不仅有本国的国民,而且有外国的国民。因此,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在该国国境内开展的全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即“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Product——GDP)不是重合的,而是有出入的。其“出入”在于:(a)一国国民在国外从事生产活动所取得的收入;(b)外国人在该国从事生产活动所取得的报酬。“国民生产总值”应包括(a)但不应包括(b);“国内生产总值”应包括(b)但不应包括(a)。比如,日本企业在中国开设的合资、独资企业生产的产品(或劳务),应计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其中日方的收入应计入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
如上所述,日本GNP是一年当中日本国民在本国境内外新生产的商品与服务的附加价值总和,日本GDP是一年当中在日本国内由日本国民和外国人新生产的商品与服务的附加价值总和。在过去,由于“日本国民在境外从事生产”和“外国人在日本国内从事生产”所产生的收入与GNP相比可说是微不足道,因此GNP与GDP差额极小,例如1973年度两个数字分别为116.68万亿日元和116.71万亿日元,两者相差仅0.03万亿日元。但随着日本经济国际化不断进展,与境外生产活动的相互交叉与渗透程度日趋增大,GNP与GDP差额随之不断增大,例如1993年度日本的GNP为473.36万亿日元,GDP为469.28万亿日元,两者相差4.08万亿日元,1999年度GNP与GDP差额增至6.3万亿日元,2001年度两者差额超过8.5万亿日元,比两年前的差额增加了2.2万亿日元。总之,GNP与GDP这两个数字虽然相差不大,但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
ISBN | 7516159174,9787516159170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冯昭奎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