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编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美学导论(第4版)》在对世界美学史进行批判思考的基础上,吸收中国古代美学精华和西方最新美学成就,按照当代学科体系要求,重新建构美学原理体系。对重要美学难题,如审美的现象分析、美学的基本类型、美的文化模式、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等,都有新的思考和精论,特别突出了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非西方美学在世界美学中的特色和地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编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美学导论(第4版)》把高深的问题放在具体的审美和艺术中讲解,在讲解具体审美和艺术时又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编辑推荐作者简介目录文摘
编辑推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编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美学导论(第4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张法,1954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2005),国务院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2008年至今),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2008年至今),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96—1997),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2002—2003)。主要著作有:《中国美学史》(2006)、《20世纪西方美学史》(2003)、《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1994)、《文艺学—艺术学—美学:体系构架与关键语汇》(2013)等。
目录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历史梳理
一美与美学
二美、美感、美学的产生
三美学的两种基本类型
四美学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以来的演进
五美学在全球化时代的转变第二章怎样讲美学:理论建构
一美学建构:命题性质
二美学建构:文化基础
三美学基型:区分型美学和关联型美学
四美学建构:内容和范围第三章美学的基础:审美现象分析
一审美,是怎样发生的
二美,基于心理距离
三美,呈现为直觉形象
四美,表现为内模仿和移情
五美,体现为主客同构
六美,走向意义深处
七美的建构与解构第四章美学的展开:类型结构
一美学类型三模式
二美(优美、壮美、典雅)
三悲(悲态、悲剧、崇高、荒诞、恐怖)
四喜(怪、丑、滑稽、媚世、堪鄙)
五审美分类的意义第五章美学的展开:文化模式
一美的文化生成
二美的西方模式
三美的中国模式
四美的印度模式
五美的伊斯兰模式
六文化模式与美第六章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一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与人与对象的同一性
二形式美法则之一:要素分析
三形式美法则之二:结构原理
四形式美法则之三:原型与象征参考书目
第2版后记
第3版后记
第4版后记
文摘
版权页:
第一,“这朵花是美的”,在中文里内蕴着花之美与花之蕊、瓣、叶、茎、色、味等整个物质存在的统一。中国文化中的花,与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事物一样,是一种虚实结构,有蕊、瓣、叶、茎、色、味等外部之形,有药隔、药室内壁、维束管、花粉囊、绒毡层、纤维层等内部之质,还有决定花能够生长的、由天地气之而来的花的内在之气。让人感受到美的,不仅是外在的花之形,还包括不可见而确实存在的花之质,更包括决定花的形质能够成为此一形质的花的内在之气。在这虚实相生的花中,花之形、花之质、花之气,分别来讲,都不等于花之美,但三者的内在合一却可以产生花之美。美之在花,虽然也从蕊、瓣、叶、茎、色、味等形上体现出来,但其关键却在其态、神、情、气、韵上,是“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庄子·天道》)的。因此,当用中文说“这朵花是美的”时,主要不是指蕊、瓣、叶、茎、色、味等形之实,而是指态、神、情、气、韵的神之虚,“美的”一词,正是在其虚的部分与态、神、情、气、韵是相等的。西方的区分型思维排斥虚,而找不到美的物质载体,中国的关联型思维强调虚,而处在一种中国式的“无”之中。花的态、神、情、气、韵的“无”是可以体会到的,美也是可以体会到的。
第二,“这朵花是美的”,在中文里,既不像西方区分型思维那样把时间空间化而只关注花的物质性存在,而是把时间与空间关联起来,使之处于一种自然的动态之中,也不像西方的区分型思维那样,这朵花就是这朵花,是与花之外的他物无关的独自呈现,而是花在天地之间,花的具体时空关联着宇宙浑茫。这里的关键在于,花的本质是气,而花之气靠天地之气而生,与天地之气相通。而花之美,从根本上来说,是宇宙进化到了美已产生的时代,宇宙具有了美,这就是庄子讲的天地的无言之大美,宇宙之美使万物具有了呈现为美的可能,使人有了感受到美的可能,而一旦人类在有美的天地之中,在自己的审美实践中,建构起了花的美,花之为美就成了一种本质性的存在。在如此的基础之上,这朵花是美的,时时皆可油然而生,极为真切。
ISBN | 9787300218922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张法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