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门战役纪事本末》系重量级的军事史研究专著。1949年10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仅仅24天后的一个夜晚,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八军、二十九军的300只木船、3个团8000多勇士,向蒋介石政权国民党军退守的金门岛发起攻击,激战三昼夜后,全军覆没,连同第二梯队共9086位壮士,全部牺牲或被俘。这场战役,史称“金门战役”。金门战役规模不大,发生的时间点却极为关键。当时,腐败的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一路溃逃台湾,立足未稳,解放军如能顺利拿下金门岛,就能继而一举攻占台湾。然而,这场战役却以失败告终,此后解放台湾一再错失时机,海峡两岸隔绝至今。金门战役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捩点。
《金门战役纪事本末》作者,是金门战役前敌指挥萧锋将军的后人。《金门战役纪事本末》辑大陆与台湾公开发表的著录、新解密档案、参战人员回忆片段、战役记录资料、指挥者作战日记等散落四处的文献,以纪事本末体,展现了这场战役全过程。
编辑推荐作者简介目录文摘
编辑推荐
1949年10月24日,金门岛,解放军对国民党军作战失败。一胜一败,而有今日台湾。有争议的评价,不公正的结论。浴血激战三昼夜,没齿不忘六十六春秋。前敌总指挥萧锋将军后人打破沉默,辑十多年资料积累,以纪事本末体,全方位、全过程展现金门战役,以及其后两岸战争与和平的脉络。
作者简介
萧鸿鸣,台湾问题研究学者。著有《统一·康熙收复台湾》。萧南溪,教授、传记作家。著有《萧锋征战记》。当代军事史研究者。金门战役前线总指挥萧锋将军之女。萧江,现代军史及文化学者。萧锋将军嗣孙。
目录
金门战役图纪
金门战役人物纪
弁言
金门战役概况
金门战役性质
金门战役发生地
金门战役发生、持续、延宕及其演变
金门战役是一场“不对等”的较量
金门战役中的毛泽东与蒋介石
金门战役失败鲜为人知的几个重要因素
金门战役对后来岛屿作战产生的巨大影响
金门战役作为政治遗产留下的思考
金门战役不同名称背后的指向
金门战役与本书
第一章铁流与溃败
第一节淮海战役的尾声与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的完胜
第二节势不可当的“人闽”与国共两党的战略预期
第三节萧锋“解放平潭”海上练兵与胡琏广东“平叛”
第四节萧锋首战金门县,获得大、小嶝岛胜利
第二章骄狂与偏见
第一节金门战役登陆作战计划的先天不足与严重的备战缺失
第二节叶飞“险胜”厦门
第三节要命的作战船只与救命的粮食供给
第四节没有落实的“三不打”原则与最终下达的作战命令
第三章无奈与无望
第一节起渡·登陆作战第一天
第二节抢滩·登陆作战第二天
第三节鏖战·登陆作战第三天
第四节折戟·登陆作战第四天
第四章觉悟与偏安
第一节此恨绵绵无绝期
第二节萧锋的“检讨”与粟裕登步岛之战的再败
第三节大陆的复仇情绪与“复位”的“总统”蒋介石
第四节台湾共产党人的命运与再打金门的方案
第五章执着与放弃
第一节蒋介石在舟山的撤退与遣返战俘的命运
第二节萧锋的调离与盼不来的“再战金门”
第三节大担岛叶飞的再败与战俘的三次遣返
第四节毛泽东防止国民党军进犯与蒋介石的“毋忘在莒”
第六章惩罚与炮战
第一节萧锋的“哀军”与大败东山岛的胡琏
第二节叶飞厦门填海筑堤与“血洗台湾”
第三节海陆空联战一江山与“和平解放台湾”原则
第四节隔海作战的“炮击金门”与“整金门是整家法”
第七章绞索与默契
第一节“金门打炮是文打”与嬉笑怒骂的“告台湾同胞书”
第二节美国的战争边缘政策与蒋介石不做“总统”我们也不赞成
第三节蒋介石的“国光计划”与毛泽东的“关门打狗”
第四节领袖们的遗憾与尚在纠缠的恩怨
尾章梦魇与祭奠
附录
引用材料作者简介
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档案材料及未曾出版的书稿手稿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放下了电话,我心情总不那么舒服,没有办法,执行命令吧!
萧锋还是抱着一线求援的希望,又给在福州的二十八军政委陈美藻拨通了电话,陈美藻之子陈化琪,在后来的《父亲和我谈金门失利》一文中说:
金门战斗发起的当天,我(陈美藻)在福州或者是第二十八军军部驻地福清,接萧锋从淗江的军前指打来的电话,主要讲战前准备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他说,船不够,船工不够,敌情发生变化。他最后说,问题不少,准备得不好,把握不大……萧锋从前线给我打来电话,话讲得这么直白这么坦诚,部队一定有重重困难,军前指的同志一定有很大的难处。这是对党负责对部队负责的肺腑之言。当时我就明确的对萧锋说,准备的不好,把握不大,就不打。什么时候准备好了,什么时候有把握了,再打。这实际上是我作为第二十八军政委否定了24日向金门发起战斗的命令,推迟金门战斗。在我和萧锋通电话之后不久,兵团政治部主任刘培善给我打来电话,说问题不大,可以打,不要再变了。兵团主要首长决心24日发起金门战斗,坚持金门战斗时间不再推迟,命令不再改变,并向登陆部队发出战斗命令。
这个电话,从陈美藻的“萧锋……话讲得这么直白这么坦诚,部队一定有重重困难,军前指的同志一定有很大的难处”这种语气,显然是萧锋在寻求政委的帮助。
从政委陈美藻“在我和萧锋通电话之后不久,兵团政治部主任刘培善给我打来电话”的这段话中,我们也完全可以看出,陈美藻作为二十八军的政委,在接到萧锋的求援电话后,随即给十兵团去过了“陈情”的电话。但是,刘培善的来电“问题不大,可以打,不要再变了”明确意思表达,充分说明兵团不仅没有接受陈美藻的意见,更从这个电话的语气中,看到了刘培善身后叶飞所采取的“釜底抽薪”之举,即让刘培善给陈美藻打电话“问题不大,可以打,不要再变了”,这让萧锋在能够求援的地方,断绝了任何可以求援的余地和帮助说明情况的退路。
中午,胡琏故意向蒋介石发出了“请求将部队撤回台湾”的欺骗电报被叶飞截获,情报处长将电报内容告知叶飞,叶飞说:
胡琏兵团的行动有两个可能,一是增援金门,一是撤回台湾……趁胡琏尚未到达金门之时,发起登陆,攻取金门,是最后的一个战机,如再延误,金门情况就可能变化。我们一定要抢在胡琏兵团的前头拿下金门!
从叶飞这个“如再延误”的命令语境出发,毫无疑问,这一口吻透露出来的“军令”,已经具有了“违者军法从事”的严厉性质。
可问题是,怎么就有这么凑巧的事情?情报部门面对这样的电报,难道就没有一丝的怀疑?蒋介石与胡琏之间的师生配合,做得如此默契,难就没有在十兵团的情报部门产生任何的怀疑?以蒋介石的个性,假如不是“默契”,蒋介石发一个回电大骂胡琏,且又被我截获,试想一下,这战争的天平是不是要再次发生转移呢?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可见胡琏的这一电报,乃是一种故意让第十兵团截获的假情报,麻痹第十兵团的烟幕弹假电报。这一点,后来在国民党关于“金门战役”的文章和著述当中,均得以了证实。由此可见,蒋介石与胡琏这师生之间,在大战之前的默契程度。
叶飞又对作战处长说:
很好,看来现在是最好的攻击时间了。一则胡琏兵团还没有上岛,二则李良荣兵团还没有撤走,上岛不至于扑空,只要第一梯队能上去两个团,船来回两次,再上去第二梯队,就能拿下金门县城!
读到叶飞的这段对话时,想必每一个读者都不免会惊出一身冷汗来!
在历年的战争岁月里,叶飞对于兵者的“诡”道手法既熟悉,自己也尝有娴熟的运用。在他的回忆录中,就对“渡江战役”有一段清醒的记载:“百万雄师过大江……曹操为什么大败?人所熟知的原因是:一是北兵不善水战;二是不习惯南方潮湿天气,‘瘟病’流行;三是中了反间计……”(见《叶飞回忆录》547页。)这三条,对于眼下即将渡海攻打金门来说,条条吻合。
ISBN | 9787515339146 |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作者 | 萧鸿鸣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