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目录文摘
编辑推荐
《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学检验(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用)》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目录
绪论
一、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一、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一篇细菌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一、细菌的大小
二、细菌的形态
三、影响细菌形态的因素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三、L型细菌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第一节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三、细菌的繁殖方式与速度
第二节细菌的新陈代谢
一、细菌产生的酶类
二、细菌的能量来源
三、细菌的分解代谢
第三章细菌的分布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二、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第四章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第一节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一、温度
二、光线和电离辐射
三、超声波
四、滤过除菌
五、干燥
第二节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一、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
二、常用消毒剂的种类
第三节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一、噬菌体
二、细菌素
第四节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及监测
一、影响消毒、灭菌的因素
二、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第五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细菌的变异现象
二、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
四、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三、细菌的侵入门户
四、细菌感染的来源、传播途径与感染类型
第二节机体的抗菌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医院感染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和流行病学
二、医院感染常见微生物
三、医院感染监测的微生物学检验和质量控制
四、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及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第七章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一、细菌的分类
二、细菌的命名
第二篇细菌检验基本技术
第八章细菌形态学检查技术
第一节细菌不染色标本的检查技术
一、常用方法
二、注意事项
第二节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技术
一、细菌染色的一般程序
二、革兰染色法
三、抗酸染色法
四、其他染色法
第九章细菌分离与培养技术
第一节培养基
一、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及应用
二、培养基的分类
三、培养基的制备
第二节细菌接种与分离技术
一、概述
二、固体培养基接种
三、半固体培养基接种
四、液体培养基接种
第三节细菌的培养技术
一、普通培养
二、二氧化碳培养
三、厌氧培养
第四节细菌的生长现象
一、分离培养基上菌落的生长现象
二、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三、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第十章细菌的生化鉴定技术
第一节糖类的代谢试验
一、糖(醇、苷)类发酵试验
二、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
三、β—半乳糖苷酶试验
四、七叶苷水解试验
五、甲基红试验
六、V—P试验
第二节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试验
一、吲哚试验
二、明胶液化试验
三、硫化氢试验
四、尿素酶试验
五、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
六、氨基酸脱羧酶试验
七、霍乱红试验
第三节有机酸盐和铵盐的利用试验
一、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二、丙二酸盐利用试验
第四节呼吸酶类试验
一、细胞色素氧化酶试验
二、过氧化氢酶试验
三、硝酸盐还原试验
四、氰化钾试验
五、氯化三苯四氮唑试验
第五节其他生化试验
一、凝固酶试验
二、脂酶试验
三、磷脂酰胆碱酶试验
四、DNA酶试验
五、吡咯烷酮芳基酰胺酶试验
六、胆汁溶菌试验
七、CAMP试验
八、溶血试验
九、嗜盐性试验
十、葡萄糖酸氧化试验
十一、氢氧化钾拉丝试验
第六节鉴定细菌用敏感或抑菌试验
一、新生霉素敏感性试验
二、杆菌肽敏感性试验
三、奥普托欣敏感性试验
四、O/129抑菌试验
第七节复合生化试验
一、克氏双糖铁或三糖铁试验
二、动力靛基质尿素酶试验
第十一章血清学鉴定技术
第一节诊断血清
第二节血清学鉴定技术的主要类型
一、凝集试验
二、沉淀试验
三、免疫标记技术
四、荚膜肿胀试验
第十二章细菌的自动化和微型化检验技术
第一节全自动血培养系统
一、工作原理
二、主要类型和特点
三、基本结构与功能
四、性能特点
五、操作要点
第二节微生物自动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系统
一、工作原理
二、主要类型和特点
三、基本结构与操作
四、性能特点
第三节微量生化反应系统
一、工作原理
二、主要类型和特点
三、基本结构与功能
四、操作要点
……
第三篇细菌学常规检验
第四篇病毒学常规检验
第五篇真菌学常规检验
第六篇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
参考文献
ISBN | 9787553744773 |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 胡生梅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