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规划教材:外贸函电(第3版) 978711152033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目录 序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Unit 1Fundamentals of Writing English Business Letters 英文商务信函写作的基本 知识1 Unit 2Establishing Business Relations 建立业务关系19 Unit 3Status Enquiries 资信调查31 Unit 4Enquiries and Replies 询盘及回复45 Unit 5Quotation and Offer 报价和发盘59 Unit 6CounterOffer and Acceptance 还盘和接受72 Unit 7Sales Promotion 销售促销85 Unit 8Orders and Their Fulfillment 订单及其履行97 Unit 9Letter of Credit 信用证111 Unit 10Other Terms of Payment 其他支付方式125 Unit 11Packing 包装139 Unit 12Insurance 保险153 Unit 13Shipment 装运168 Unit 14Claim and Settlement 索赔与理赔183 Unit 15Modes of Trade 贸易方式202 Unit 16Memo, Fax and Email 备忘录、传真与电子邮件218 Unit 17Contracts 合同232 Unit 18Document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外贸单证242 Appendix257 Appendix AUseful Phrases and Expressions 实用短语257 Appendix BAbbreviations Commonly Us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中常用缩 略词273 Appendix CWriting Correctly 正确写作285 Appendix DKeys to Exercises 参考答案298 Bibliography参考文献317 序言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套“‘十三五’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规划教材”是一项凝聚了众多高校教师辛勤劳动的集体性成果。我们编写这套教材主要是基于以下两大背景。 1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贸易作为一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作用和重要性都大大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资本的国际流动得到迅猛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认为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会被削弱,其实不尽然。通过以下分析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加强。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分工的日益细化不但使越来越多的消费品具有了可贸易性,而且越来越多的中间产品和劳务也进入了国际交换领域,从而使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化生产以及市场经济的本质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市场交换依然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国际贸易仍是各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换的主要方式和彼此间经济关系的“晴雨表”。 最后,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虽然国际直接投资的规模越来越大,跨国公司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是它并不排斥国际贸易,更不能取代国际贸易;相反,资本和生产的国际化不仅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而且增添了新的贸易方式和贸易动力。因为跨国资本流动规模的扩大,特别是产业资本的国际化,不仅使国际贸易的规模和发展呈现出某些新特点,而且使国际贸易出现了内部化现象,推动了以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模式逐步向以竞争优势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模式转变,世界范围内产业内贸易的比重不断加大。规模巨大的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组织生产,在“全球战略”的指导下,企业内部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资本的流动还促使了新的贸易方式的产生,如加工贸易、补偿贸易、国际租赁业务、国际分包等。这些贸易方式是为适应资本的流动而出现的,它们与传统的商品贸易方式有很大的差别。比如补偿贸易,就是引进方首先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然后再用生产的产品直接或间接地给予技术和设备提供者补偿,这实际上已起到了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 2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国际经济贸易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我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了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之一的世界贸易组织,从而标志着我国已全方位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入世”不仅给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传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也提出了深层次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当改革开放大潮刚刚涌动之时,很多学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似乎只要沾上涉外的字眼,就可以“通吃天下”,但这种低层次的量的扩张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遇到了“瓶颈”,许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入世”之后,涉外色彩浓重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再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青睐,但是这一次并不是上一次的简单重复,它不仅要求涉外人才量的增加,更要求涉外人才质的提升。具体来说,现在需要的涉外人才是能系统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原理,通晓国际经济与贸易知识及惯例,同时能熟练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等现代工具的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经济全球化和“入世”的大背景要求我们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材编写、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这套“‘十三五’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规划教材”就是为响应这种变革所做的一项尝试。 〖1〗〖1〗Ⅵ〖3〗外贸函电第3版〖1〗〖1〗序Ⅴ目前,市场上国际经济与贸易方面的教材品种较多,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前人的优秀成果是我们编写这套教材的重要参考来源和写作基础。当然,相比较而言,我们这套教材无论在内容的编写上还是在写作的体例和形式上,都具有自身的一些重要特色。 1在内容的编写上过去,人们普遍注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应用性特色,而相对忽视了这个专业所具有的理论性和素质培养功能。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深入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对经贸人才的需求已从简单的操作型人才转变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显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编写的这套教材在保持传统教材重视应用性和操作性的基础上,力求吸纳和反映当代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的最新发展实践和理论成果,凸显教材的基础性、理论性和前沿性,并与时俱进,使之更加贴近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践,加强为建设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的功能,挖掘各门课程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潜能,从而赋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新的活力和意义。 2在写作的体例和形式上我们借鉴国外流行教材的经验,在内容有关之处增加了为数不少的专栏,这些专栏或者是时代背景,或者是作者小传,或者是案例,或者是对有关问题的进一步阐述,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其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书中内容。所列复习思考题也力求灵活多样,以启发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另外,章中所列关键术语、学习要点、小结以及荐读书目等,不仅方便学生总领教材内容,也为其做进一步研讨提供了文献参考。 当然,作为尝试性的成果,这套教材也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特别是每本教材的作者均来自不同院校,因此在编写风格方面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异,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修订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我们真诚地期待广大读者多提宝贵意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春明
ISBN9787111520337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赵银德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