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潮汕一家人 7566817221,978756681722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往事:潮汕一家人》由林式藩著,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林式藩,祖籍广东省汕头市,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退休教授。曾参与编写自动调节原理,微型计算机原理、高级微机系统等课程的教材,1988年获评“北京市高教系统先进工作者”,发表《微型机在坦克火控系统中的应用》等论文三十多篇,主持完成“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同时,主持研制的“SID8088系统”工控微机产品于1991年被国家科委、国务院引进办等评为“1991年度国家级新产品”。

目录

前言
第一篇故乡18年
一、父母亲两个属虎人的姻缘
二、日本人来了
三、日本人终于投降了
四、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日子里
第二篇走向大学
一、再见故乡
二、大学生活
三、毕业实习下武钢
第三篇工作在校园
一、我来到天津大学
二、我来到武汉钢铁学院
三、我来到北京工业大学
四、退休
第四篇1949年后的父亲、母亲
一、20世纪50年代初的老家侨联会
二、20世纪60年代的父亲、母亲
三、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父亲、母亲
第五篇命途多舛的兄弟姐妹
一、引言
二、我的四个姐姐
三、我的五个兄弟
第六篇林家和姚家
一、父亲林家的祖先
二、母亲的姚家
后记

序言

朋友,打开中国地图,你在祖国大陆的东南角,不难找到潮汕地区,那里生活着大批和我们家一样的华侨。
我从未想过封建礼教包办的婚姻能让我属虎的父母相敬如宾,生下我们10个兄弟姐妹,其中还有6个大学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枪炮声中,有我亲人的身影;在共和国的建设岁月里,有我亲人的足迹。但是,20世纪的天灾人祸,却让我8个兄弟姐妹和3个姐夫,在他们最年富力强的时候溘然辞世。
近80年来,那些让我们家或兴高采烈、或提心吊胆、或哀伤无奈的瞬间,汇集成我们兴盛辉煌与遭害无奈的家史。
林式藩
2015年于北京工业大学

后记

由于我文学起点太低、素质很差,因此麻烦了很多人帮我补课。在我起草这篇后记时,回望这十年来的写作历程,脑海里翻腾着由始至终、从南到北一个个跨越时空的关心和鼓励。那些朋友帮我开拓思路,耐心为我批改,使我今天能基本写完这本回忆录的书稿,让它以书本的形式留存,使后辈能听听、看看我们那个年代的亲情、友情、同志情。
该感谢的人太多,有亲戚朋友、大学同学、老乡,还有我的同事。在此,请大家接受我的谢意,衷心谢谢你们,我的亲人和朋友!
2008年,我匆匆写完回忆录的第一个版本《回望一生——我的作业》,总共四章291页,历经一年的修改。当时汕头业大的郑适然教授和我高中的班主任李益阳老师都亲笔为我批改,可惜呀,现在他们都走了。后来,我再次做了删减,只剩261页,请学校给学生打印毕业论文的服务公司印了十几本,但质量都不行。
我有个研究生叫刘俊千,基于对我、对这本回忆录的感情,他利用寒假精心为我打印出一本。我忘不了他把书交给我那一刻的情景。我们坐在沙发上闲聊,他神采奕奕、笑嘻嘻地讲述书中那些好笑的细节,逗得我哈哈大笑。那时,我们谁都没有发现,死神已在这个年轻人身上降临。一刻钟后,他送我下楼,口里还不断地说:“林老师慢点儿,慢点儿,保重呀,你要多多保重!”他尽为我的身体担心,可半年以后,他走了。为了纪念他,我把那本书定为我回忆录的第一版,因为它是刘俊千留给我的唯一念想。那本书从北京传到汕头,又从汕头传到澄海。现在,由三姐的女儿王红林收藏。
2010年校庆,计算机学院工会抽出那本书的第三章“工作在他乡”,在学校印刷厂印出200本,发给本院教职员工朋友。事后那些熟人问我:“老林,你还有那些东西啊,是不是因为当时就想要写回忆录才保存的?可‘文革’时我们都把它们扔了,真可惜。”我说:“那些东西我总舍不得扔,喜欢收藏。这些东西能保存下来,应该归功于我妻子,她能理解我的爱好。”
第二版回忆录《往事悠悠》由大姐女儿曾唯哲和她家人做成并收藏。她爱人是《汕头日报》的摄影记者,有收藏的专业爱好,我相信他们一定搞得很好。第二版总共改成六篇,大约354页,内容增加了不少。
第三版回忆录有较大的改动,在第二版的基础上,按武汉钢院教9币老孙、老廖和北京的老乡编辑卢武他们提的意见修改,但结构没变,仍然是第二版的六篇,是第二版的升级版。
改好后,我先给大学同学吴振江传过去,他每看完一篇就回一篇读后感,对我非常鼓舞。我们同窗五年,得到老同学的支持和鼓励,我很高兴。接着,吴振江告诉我,“凯迪社区”网有个“百姓家史”征文,让我发到那儿试试,不过发稿前,最好能再改改。他给我提了一个意见说:“你的文章里,有很多图片、歌词,是否作些精减。现在人们都忙,希望用最少的时间读到最精彩的内容。”
我在第三版里,的确增加了不少内容,还收集了更多照片,兄弟姐妹的结局每人也都写到了,大约有419页。的确太长了!于是,我找我们以前的系主任、管教学的老严帮忙删了一些,吴振江说的“成婚”等都删了,准备以后扩大,独立处理。删了以后,读起来就紧凑一些,我试着给“凯迪社区”网发去,很快内容就被贴了出来,目前点击次数已经超万。在百度输入“百姓家史·往事悠悠”进行搜索,就能搜出来我的《往事悠悠》,我的网名是“abc1938117”。
我又找了两位很细心的老师,帮我从头到尾看一遍,挑挑毛病。他们提了一些意见,尤其提到第六篇第一章,写得特别精彩,但内容是写亲戚的事,与兄弟姐妹没有一点儿瓜葛,搁在家史里不合适,建议另作处理,还提了一些章节结构上的修改。他们说,一般同学、在校同志,更关心“工作在校园”,而老家的亲友,更关心“故乡和亲人”。
综合大家的意见,我最后把《往事悠悠》改成上、下两集,传给二姐的女儿林丹。她公公郑适然教授已经走了,后面的审稿工作都由她完成。我惊讶地发现,她虽是学计算机软件的,但很有文采,很能理解我的思路,实在令我太高兴了。经过来回折腾,删删插插,改成300多页,这就是我回忆录的第四版了。
今年10月,林丹到广州参加农行的培训,她和在华南农业大学读大二的儿子郑凌蓝一起,把第四版的回忆录印出30本并寄发。当我看到快递送来的那10本书时,高兴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记得我最后一次看到郑凌蓝是在20世纪90年代,他那时整天穿着开裆裤在楼梯上跑上跑下地玩,还没到上幼儿园的年龄,如今已长成1.9米的大二男子汉了,真令我高兴。他说书稿是印出来了,但觉得尾部有点结束得比较匆忙,建议加个“后记”作些补充,我听后很高兴,马上起草。
我的回忆录写作至此已到尾声。时光匆匆,往事悠悠,许多故事还在继续……林家后代,英才辈出,我相信他们会把家族历史书写得更加精彩。本书构筑了一个普通家族的历史,从一个点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权当抛砖引玉之作。
林式藩
2015年11月

文摘

版权页:



那时的急救条件很差,连一副简易担架都没有,他们只好走走停停。枪炮声已经慢慢远去,战场在往前移动。中午太阳很晒,可还没到五点,天就已经阴下来了。又过了一阵,他们正好走到一个山洞口,受伤战士一阵呻吟,女战士既心疼又心慌,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是歇一歇还是赶紧走?忽然一阵冷风吹来,下雨了!雨帮她们做了决定:快进洞!这是一个半天然半人工的山洞,想不到的是,那儿有一堆柴火,柴火旁边还有稻草铺在地上,可能是当地农民经常歇脚的地方。她们赶紧让受伤战士躺下,掀开他的衣服一看,纱布都被血染红了。她们把药箱里的棉花、纱布全拿出来,一层一层往上加,除此以外,她们没有别的止血办法。外面的雨越下越大,风也越刮越猛、越刮越冷。她们赶紧点火,火给这小小的山洞带来一点儿光明,忙活了一阵却没有听到受伤战士的呻吟声。这时女战士蹲下来看,只看到受伤战士闭着双眼,脸色惨白。女战士心头一紧,眼泪扑簌簌地滴在受伤战士的衣裳上,带着哭声喊:“同志!同志!……”受伤战士有点发抖,显然是在发冷。她们赶紧把火挪近一点儿,发现洞口上方卷着帘子,一放下来,帘子是破的,但也能挡一下风,洞里暖和些了。再看看受伤战士,他不发抖了,却发起烧来,脸色发红要喝水。受伤战士喝了一点儿水,清醒了一些,看到女战士的眼泪,便说:“不怕,我身体好着呢,等雨停了咱们就走。”女战士知道不能等,她们冒雨下山去找担架。她们好不容易找来一副用两根木棍和绳子、布条做成的简易担架。回到洞里,她们看到受伤战士的眼睛紧闭着。她们慌了,大声地喊:“同志!同志!”又喂了几口水。当受伤战士慢慢睁开眼睛,看到她俩被雨淋成了“落汤鸡”,看到她俩满脸泪痕时,他用很微弱的声音重复着刚才那一句话:“不怕,我身体好着呢,等雨停了咱们就走。”停了一下后,又断断续续地说:“等胜利后,我带你们到我家,看我妈和我妹妹,妹妹今年15岁了……”后面的话已经听不清了,他的眼睛又闭上了。
ISBN7566817221,9787566817228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林式藩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