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复旦博学·基础医学本科核心课程系列教材:医学微生物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绪论
第一节微生物及与人类关系
第二节医学微生物学及其发展简史
第三节医学微生物学面临的挑战和任务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大小与形态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第三节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第二章细菌生理学
第一节细菌的理化性状
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
第三节细菌的新成代谢
第四节细菌的人工培养
第三章消毒与灭菌
第一节物理消毒灭菌法
第二节化学消毒灭菌法
第三节噬菌体
第四章细菌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细菌基因组
第二节细菌基因突变
第三节细菌基因的水平转移与重组
第四节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中的意义
第五章细菌的致病机制及抗菌免疫
第一节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
第二节细菌的致病机制
第三节抗菌免疫
第四节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第五节医院感染
第六章细菌学诊断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细菌学诊断
第二节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第三节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
附录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第七章球菌
第一节葡萄球菌属
第二节链球菌属
第三节肠球菌属
第四节奈瑟菌属
第八章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等
第一节肠杆菌科
第二节埃希菌属
第三节志贺菌属
第四节沙门菌属
第五节其他菌属
第九章弧菌属
第一节霍乱弧菌
第二节副溶血性弧菌
第十章螺杆菌属
第一节幽门螺杆菌
第二节其他螺杆菌
第十一章厌氧性芽胞梭菌属
第一节破伤风梭菌
第二节产气荚膜梭菌
第三节肉毒梭菌
第四节艰难梭菌
第十二章无芽胞厌氧菌
第十三章分枝杆菌属
第一节结核分枝杆菌
第二节麻风分枝杆菌
第三节其他分枝杆菌
第十四章动物源性细菌
第一节布鲁氏菌属
第二节耶尔森菌属
第三节芽胞杆菌属
第四节其他动物源性致病菌
第十五章其他致病性细菌
第一节棒状杆菌属
第二节嗜血杆菌属
第三节鲍特菌属
第四节军团菌属
第五节弯曲菌属
第六节假单胞菌属
第七节伊丽莎白金菌属
第十六章支原体
第一节肺炎支原体
第二节溶脲脲原体
第三节其他致病性支原体
第十七章衣原体
第一节沙眼衣原体
第二节肺炎衣原体
第三节鹦鹉热衣原体
第十八章立克次体
第一节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第二节主要致病性柯克斯体和巴通体
第十九章螺旋体
第一节钩端螺旋体属
第二节密螺旋体属
第三节疏螺旋体属
第二十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第一节放线菌属
第二节诺卡菌属
第二篇真菌学
第二十一章真菌学概述
第一节真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第二节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三节真菌的检查方法
第四节真菌病的防治原则
第二十二章主要病原性真菌
第一节皮肤感染真菌
第二节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第三节深部感染真菌
第三篇病毒学
第二十三章病毒学概论
第一节病毒学简史
第二节病毒的基本性质
第三节病毒的分类
第四节病毒的复制周期
第五节病毒的变异和进化
第二十四章病毒的感染和致病机制
第一节病毒感染的途径与类型
第二节病毒的致病机制
第三节机体抗病毒感染的机制
第二十五章病毒感染的检测
第一节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第二节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
第二十六章病毒感染的防治
第一节病毒感染的预防
第二节病毒感染的治疗
第二十七章呼吸道感染病毒
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病毒
第二节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
第三节冠状病毒
第四节其他呼吸道病毒
第二十八章 胃肠道感染病毒
第一节急性胃肠炎病毒
第二节人肠道病毒
第二十九章肝炎病毒
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
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
第三节丙型肝炎病毒
第四节丁型肝炎病毒
第五节戌型肝炎病毒
第三十章出血热病毒
第一节汉坦病毒
第二节埃博拉病毒
第三节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第四节其他出血热病毒
第三十一章虫媒病毒.
第一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第二节登茧病毒
第三节西尼罗病毒
第四节森林脑炎病毒
第三十二章人乳头瘤病毒
第三十三章疱疹病毒
第一节单纯疱疹病毒
第二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第三节EB病毒
第四节人巨细胞病毒
第五节人疱疹病毒6型和7型
第六节卡波氏肉瘤病毒
第三十四章逆转录病毒
第一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第二节人类嗜T细胞病毒
第三十五章其他重要病毒
第一节狂犬病病毒
第二节痘病毒
第三节细小病毒
第四节博尔纳病毒
第三十六章朊粒
名词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6.准确标记标本标本容器应做好标记,在相应化验单上写清患者姓名、床号、检验目的、标本种类和临床诊断等项目,保证各环节准确无误。
一、细菌的检测
目前,临床细菌检验包括传统细菌学方法、核酸快速诊断、血清学检测方法等。传统细菌学检查法包括: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试验、血清学试验等,必要时需进行动物实验。
1.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根据菌体形态或染色特性,可基本判别标本中细菌的归属于哪类。细菌形态学检查包括标本直接涂片染色和不染色标本的观察。
标本直接涂片后可采用不同染色法检查,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细菌形态、排列方式、染色特性等,有助于初步诊断。染色法包括革兰染色、负染、单染和抗酸染色。革兰染色是最常用的细菌分类鉴别染色法。抗酸染色是用于鉴别分枝杆菌属细菌的方法。利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染色,可对标本中的细菌进行诊断。例如,脑脊液或淤血点中发现肾形成对排列的革兰阴性球菌,结合临床表现,可初步诊断为脑膜炎奈瑟菌感染。脑脊液负染后,若见有肥厚荚膜包绕的菌体,结合临床表现可诊断为新隐球菌感染。
不染色标本主要用于检查在生活状态下具有动力的细菌,常采用压滴法和悬滴法,可用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观察,主要用于疑似螺旋体标本的检测。如采用荧光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带荧光的细菌团,即可诊断。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较为简便、快速,特别是对尚不易进行人工培养或培养时间长的细菌。然而,对于形态和染色性无特征的细菌,无法用形态学检查法进行病原学诊断。
《复旦博学·基础医学本科核心课程系列教材:医学微生物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绪论
第一节微生物及与人类关系
第二节医学微生物学及其发展简史
第三节医学微生物学面临的挑战和任务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大小与形态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第三节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第二章细菌生理学
第一节细菌的理化性状
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
第三节细菌的新成代谢
第四节细菌的人工培养
第三章消毒与灭菌
第一节物理消毒灭菌法
第二节化学消毒灭菌法
第三节噬菌体
第四章细菌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细菌基因组
第二节细菌基因突变
第三节细菌基因的水平转移与重组
第四节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中的意义
第五章细菌的致病机制及抗菌免疫
第一节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
第二节细菌的致病机制
第三节抗菌免疫
第四节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第五节医院感染
第六章细菌学诊断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细菌学诊断
第二节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第三节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
附录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第七章球菌
第一节葡萄球菌属
第二节链球菌属
第三节肠球菌属
第四节奈瑟菌属
第八章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等
第一节肠杆菌科
第二节埃希菌属
第三节志贺菌属
第四节沙门菌属
第五节其他菌属
第九章弧菌属
第一节霍乱弧菌
第二节副溶血性弧菌
第十章螺杆菌属
第一节幽门螺杆菌
第二节其他螺杆菌
第十一章厌氧性芽胞梭菌属
第一节破伤风梭菌
第二节产气荚膜梭菌
第三节肉毒梭菌
第四节艰难梭菌
第十二章无芽胞厌氧菌
第十三章分枝杆菌属
第一节结核分枝杆菌
第二节麻风分枝杆菌
第三节其他分枝杆菌
第十四章动物源性细菌
第一节布鲁氏菌属
第二节耶尔森菌属
第三节芽胞杆菌属
第四节其他动物源性致病菌
第十五章其他致病性细菌
第一节棒状杆菌属
第二节嗜血杆菌属
第三节鲍特菌属
第四节军团菌属
第五节弯曲菌属
第六节假单胞菌属
第七节伊丽莎白金菌属
第十六章支原体
第一节肺炎支原体
第二节溶脲脲原体
第三节其他致病性支原体
第十七章衣原体
第一节沙眼衣原体
第二节肺炎衣原体
第三节鹦鹉热衣原体
第十八章立克次体
第一节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第二节主要致病性柯克斯体和巴通体
第十九章螺旋体
第一节钩端螺旋体属
第二节密螺旋体属
第三节疏螺旋体属
第二十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第一节放线菌属
第二节诺卡菌属
第二篇真菌学
第二十一章真菌学概述
第一节真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第二节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三节真菌的检查方法
第四节真菌病的防治原则
第二十二章主要病原性真菌
第一节皮肤感染真菌
第二节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第三节深部感染真菌
第三篇病毒学
第二十三章病毒学概论
第一节病毒学简史
第二节病毒的基本性质
第三节病毒的分类
第四节病毒的复制周期
第五节病毒的变异和进化
第二十四章病毒的感染和致病机制
第一节病毒感染的途径与类型
第二节病毒的致病机制
第三节机体抗病毒感染的机制
第二十五章病毒感染的检测
第一节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第二节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
第二十六章病毒感染的防治
第一节病毒感染的预防
第二节病毒感染的治疗
第二十七章呼吸道感染病毒
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病毒
第二节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
第三节冠状病毒
第四节其他呼吸道病毒
第二十八章 胃肠道感染病毒
第一节急性胃肠炎病毒
第二节人肠道病毒
第二十九章肝炎病毒
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
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
第三节丙型肝炎病毒
第四节丁型肝炎病毒
第五节戌型肝炎病毒
第三十章出血热病毒
第一节汉坦病毒
第二节埃博拉病毒
第三节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第四节其他出血热病毒
第三十一章虫媒病毒.
第一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第二节登茧病毒
第三节西尼罗病毒
第四节森林脑炎病毒
第三十二章人乳头瘤病毒
第三十三章疱疹病毒
第一节单纯疱疹病毒
第二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第三节EB病毒
第四节人巨细胞病毒
第五节人疱疹病毒6型和7型
第六节卡波氏肉瘤病毒
第三十四章逆转录病毒
第一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第二节人类嗜T细胞病毒
第三十五章其他重要病毒
第一节狂犬病病毒
第二节痘病毒
第三节细小病毒
第四节博尔纳病毒
第三十六章朊粒
名词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6.准确标记标本标本容器应做好标记,在相应化验单上写清患者姓名、床号、检验目的、标本种类和临床诊断等项目,保证各环节准确无误。
一、细菌的检测
目前,临床细菌检验包括传统细菌学方法、核酸快速诊断、血清学检测方法等。传统细菌学检查法包括: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试验、血清学试验等,必要时需进行动物实验。
1.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根据菌体形态或染色特性,可基本判别标本中细菌的归属于哪类。细菌形态学检查包括标本直接涂片染色和不染色标本的观察。
标本直接涂片后可采用不同染色法检查,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细菌形态、排列方式、染色特性等,有助于初步诊断。染色法包括革兰染色、负染、单染和抗酸染色。革兰染色是最常用的细菌分类鉴别染色法。抗酸染色是用于鉴别分枝杆菌属细菌的方法。利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染色,可对标本中的细菌进行诊断。例如,脑脊液或淤血点中发现肾形成对排列的革兰阴性球菌,结合临床表现,可初步诊断为脑膜炎奈瑟菌感染。脑脊液负染后,若见有肥厚荚膜包绕的菌体,结合临床表现可诊断为新隐球菌感染。
不染色标本主要用于检查在生活状态下具有动力的细菌,常采用压滴法和悬滴法,可用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观察,主要用于疑似螺旋体标本的检测。如采用荧光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带荧光的细菌团,即可诊断。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较为简便、快速,特别是对尚不易进行人工培养或培养时间长的细菌。然而,对于形态和染色性无特征的细菌,无法用形态学检查法进行病原学诊断。
ISBN | 9787309120967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袁正宏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