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IP网络融合 978711152645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在《全IP网络融合》(Convergence Through All-IP Networks)英文原版书封底,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Raj Jain教授指出,《全IP网络融合》(Convergence Through All-IP Networks)提供了当前和未来基于IPv4和IPv6的联网技术的非常完备和容易理解的处理,所以他愿意将《全IP网络融合》(Convergence Through All-IP Networks)推荐给资深人士和尝试了解光纤上的IP、车载网络和物联网等未来技术的那些读者。


作者简介

Asoke K.Talukder拥有物理学硕士学位和计算机科学的博士学位,Asoke为诸如ICL、Fujitsu-ICIM、微软、甲骨文、Informix、Digital、惠普、Sequoia、北电、NEC、Kredietbank、iGate、Cellnext和Tyfone等公司提供创新技术。他是许多国际奖项的获得者,并被列入“科学和工程”中的“名人录”和“21世纪杰出科学家”。

Nuno M. Garcia从葡萄牙Covilha的Beira Interior大学(UBI)获得计算机科学工程博士学位。他是辅助生活计算和电信实验室的奠基人和协调人,也是多项国际专利和欧洲专利、欧洲专利和葡萄牙专利的主要作者。他的主要兴趣包括下一代网络、生物信号处理算法以及分布式和协同协议。

Jayateertha G. M.获得印度IIT Kanpur的博士学位和印度IIM Calcutta的MBA学位,其专长是战略管理。他是一名电信/互联网技术业专业人员,具有17年以上跨研究、学术和业界的丰富经验。目前,他作为班加罗尔和周边地区电信公司的电信技术和管理咨询人员,也为电信/无线联网的MTech学生和专业为战略和运营管理的MBA学生讲授课程。

目录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前言
第1章全IP网络:导论
11各代因特网
12无线因特网
13全IP网络
参考文献
第2章IPv6中的寻址和路由
21引言
22寻址
221寻址概述
222单播寻址
223组播寻址
224任意播地址
225主机和路由器的地址
226地址块分配
227单播或任意播地址指派规程
23IPv4到IPv6转换
231转换技术
232双栈方法
233打隧道(协议封装)方法
234转换方法
24路由
241网络架构
242路由核心知识
243路由协议
25多穴连接
251因特网结构
252主机多穴连接
253站点多穴连接
26移动性
261移动IPv4
262移动IPv6
参考文献
第3章因特网云内部的路由
31网络、因特网和层
311层相互作用
312因特网基础设施(因特网云内部是什么)
32网络和路由
321IP寻址
322网络和流量:电路和分组(数据报)交换
323网络设备
324网络流量路由
33路由协议
34主要路由协议
341路由信息协议
342内部网关路由协议
343增强的内部网关路由协议
344开放最短路径优先
345路由器类型
346边界网关协议
35组播路由
351组播编址指派
352组播组
353组播树
354组播转发
355组播路由算法
356组播组成员关系协议
357组播路由协议
36虚拟路由器和负载均衡
37基于策略的路由
371引言
372策略路由
373策略路由结构
374实现策略路由
38路由器和交换机:平台架构
39安全管理
391OSPF
392BGP
310电信和公众网络:交换和路由
311无线、移动、自组织和传感器网络中的路由
312网络、复杂性的本质和其他创新
参考文献
第4章全IP网络:移动性和安全性
41引言
42移动IP
421发现
422注册
423打隧道
43IPv6的移动IP
431移动IPv6的基本操作
432移动IPv4和移动IPv6之间的差异
433移动IPv6安全
434移动IPv6中的切换
4353G CDMA网络之上移动IPv6中的切换
44IP网络中的安全
441IPsec如何工作
442IPsec中的各元素
443外发IP流量处理(保护到未保护)
444进入IP流量处理(未保护到保护)
45融合网络中的认证、授权和计费
451Diameter
452移动IPv6中的AAA
453一个融合的移动环境的安全框架
4543GPP安全
参考文献
第5章转换扩展的家庭:步向基于IP的异构以用户为中心融合环境的
下一步骤
51引言
52新的全IP家庭场景
521高清多媒体服务蓬勃发展
522通信流的重新分发
523IP家庭中的服务重新分发
524全IP家庭骨干的容量
53家庭(全IP)骨干
531IP作为家庭骨干网络的关键实体
532家庭网络相关的联网技术
533联网技术总结
54家庭网关
55桥接各项技术:步向全IP基础设施
551桥接全IP融合架构
552不需新导线作为全IP基础设施的一种解决方案
553物理媒介和协议融合
56全IP家庭网络基础设施之上的服务
561扩展家庭之上的随身使用四重播放服务
562e健康应用
563隐私、安全和用户概要
57扩展家庭网络
571全IP融合网络上的垂直和水平传输
572全IP扩展家庭基础设施中的QoS
参考文献
第6章无线车载网:架构、协议和标准
61引言
62实施主动安全
63车辆网络架构
631智能车辆
632路侧单元和车载单元
633车辆通信
64车辆应用
641安全相关的应用
642非安全(便利性、舒适度)应用
65车载标准
651陆地移动的通信接入
652汽车到汽车(汽车间)通信联盟
653车辆环境中的无线接入
66无线车载网络中的挑战
67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下一代IPv6网络安全:步向自治的和智能的网络
71引言
711背景
712下一代IPv6网络
713本章结构
72相关工作、工具和协议
721入侵检测/防御系统概述
722监测网络流量
723分组采样和流采样
724深度分组检测
73IPv6网络安全和用户剖析的智能
731分析器
732中心式服务器
74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物联网
81物联网:新型因特网
811引言
812社会影响
82物联网的特点
821典型的LoWPAN节点的特点
822LoWPAN
83实现物联网的标准
84用于物联网的协议层
85用于物联网的IEEE 802154——PHY和MAC
851868/915MHz频带
852245GHz ISM频带
853网络拓扑
86IPv6
876LoWPAN:在无线个域网之上传输IPv6
871LoWPAN帧格式和交付
872一个6LoWPAN的邻居发现
8736LoWPAN中的IPv6地址自动配置
874首部压缩
8756LoWPAN网状路由
876LoWPAN广播
88传输层
89应用层协议
810物联网的网络架构
8101自治LoWPAN
8102具有扩展因特网连接能力的LoWPAN
8103真正的物联网
811安全考虑
812物联网的应用
8121智能电网
8122工业监测
8123结构监测
8124保健
8125连接的家庭
8126远程测量
8127农业监测
参考文献
第9章6LoWPAN:采用IPv6互联物体
91引言
92传感器节点
93IEEE 802154标准
946LoWPAN
9416LoWPAN适配层
9426LoWPAN路由
943网状网之下路由
944路由之上路由
9456LoWPAN地址指派
9466LoWPAN首部压缩
9476LoWPAN分片
9486LoWPAN邻居发现
956LoWPAN实现
951TinyOS
952ContikiOS
96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第10章光纤上的IP
101引言
102封装中的网络数据
103为什么需要帧
104IP和光网络
105WDM网络中的控制
106IP域中的分组汇聚
107全IP光突发交换网络
108小结
参考文献
第11章WiMAX上的IPv6
111引言
112WiMAX技术概述
1121物理层
1122MAC层
113WiMAX网络架构
114IPv6和WiMAX
1141邻居发现
1142无状态自动配置
1143WiMAX和自动配置
115在WiMAX上部署IPv6的挑战
1151组播支持
1152子网或链路模型
116对建议解决方案的讨论
1161组播支持
1162BS和AR/ASNGW接口
1163AR/ASNGW和NDP规程
1164子网模型
1165移动性
参考文献

序言

译者序网络融合的概念,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人在提,原来的说法是“三网合一”。经过近20年的技术发展,原来设想的以一种网络技术替代所有其他技术的想法,现在看来似乎有点理想化了,所以在现实中也就没有出现。在21世纪初,人们又提出了“网络融合”的说法,其大意是指将不同的网络技术在提供应用和服务方面融合,更确切地说就是体验融合、应用融合。本书则从另一个角度,即网络层的角度提出了“全IP网络融合”的理念。事实证明,因特网的理念和实施技术,也确实在网络层将多样化的物理层技术融合在了一起。如今网络界所开展的未来网络的研究,其目标多是单纯的、对某种网络技术的研究,而没有考虑到网络互联的融合问题。本书提出的“全IP网络融合”理念,是否能够适用于未来场景,让我们大家共同拭目以待吧。
本书共11章,系统讲解了下一代网络(NGN)技术全部体系,内容涵盖骨干网络、各种网元以及大量的用户端设备。书中解释了全IP网络及IP融合,包含带有专用服务和应用场景的各种专题,具体内容涉及从光纤骨干网到无线“最后一英里”、物联网、低功率无线个域网(LoWPAN)和扩展的家庭联网、WiMAX、常用路由及IPv6路由、高速路上的车联网以及车内/车间的通信、NGN中的网络安全问题等多个专题。
本书由王玲芳负责第1章、第2章、第9~11章的翻译以及全书的统稿和校对工作,刘洋负责第3~8章的翻译工作。本书在翻译过程中,李虹、潘东升、李冬梅、吴秋义、王弟英、吴璟、游庆珍、李传经、王领弟、王建平、李睿、吴昊、王灵芹、张永、李志刚、左会高、申永林、潘贤才、刘敏、李钰琳、王青改、李倩、陈军、许侠林、王改玲、张增军、李岩、冯佰永等同志也参加了部分翻译工作,在此表示感谢。同时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编辑和相关同志。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书的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和见解,并不代表译者及其所在单位的观点。另外,由于翻译时间比较仓促,译文中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原谅并批评指正。
译者
ISBN9787111526452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阿索克K.塔卢克达尔(Asoke K. Talukder)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