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文化的启蒙时代:18世纪法国宫廷女装文化 7518022621,978751802262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时尚文化的启蒙时代——18世纪法国宫廷女装文化》究史溯源,博引旁征,带领读者从18世纪法国时尚文化奠基开始,探究法国时尚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为读者呈现出一部18世纪法国女性独特的时尚文化史。

作者简介

宋炀,祖籍辽宁沈阳,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论系国家公派学者。现任教于北京服装学院,主要从事中西方服装史与服装设计研究、中西方工艺美术史研究。近年来在《装饰》、《美术》等多家核心期刊及专业学术研究刊物上发表文章30余篇,并出版有《中外设计史》、《走向现代的传统:染织卷》等专著,个人设计作品《满园春色》、《烟花易冷》等多次荣获国际服饰设计大赛大奖,目前负责北京市社科基金课题1项、校级重点课题3项。

目录

第一章社会背景
第一节历史积淀
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制政体
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
三、开放而引领时尚潮流的宫廷文化
第二节环境基础
一、开放融通的地理环境与四季鲜明的气候特点
二、热爱美与喜好装饰的民族气质
三、强调立体造型与身体比例的服饰审美传统
第三节社会文化
一、动荡转折的政治形势
二、丰厚发达的经济基础
三、独特新颖的文化现象
第四节启蒙运动
一、启蒙运动对着装观念的影响
二、启蒙运动对女性的影响
第五节艺术风格
一、巴洛克艺术在18世纪女装上的遗风
二、洛可可艺术对18世纪女装的深刻影响
三、新古典主义艺术引发女装的革命性转变
第二章18世纪法国宫廷女装样式及发展演变
第一节造型样式由“重装之巅”到“轻装之先”
一、造型结构由“紧束夸张”向“宽松自然”转型
二、装饰风格由“繁缛奢华”向“简约优雅”转型
第二节服饰种类由“专注装饰”到“多变功能”
一、功能性的开发
二、休闲化的趋势
三、个性化的表达
四、男性化的趋势
第三节审美准则从“奢侈炫富”到“品位格调”
一、造型样式由“过”到“适”
二、装饰风格由“奢”到“雅”
三、服饰语义由“露”到“隐”
第四节服饰重心从“以男性为中心”到“以女性为中心”
一、巴洛克服饰的“男性中心”
二、洛可可服饰的“女性中心”
三、新古典主义的“男厚女薄”
第三章宫廷女装着装行为与社会功能
第一节独特的着装情景
一、早晨的梳妆
二、奇异的舞会
三、时新的热点
四、隆重的婚礼
五、绵长的服丧
第二节高贵典范的着装礼仪
一、服饰与静态的身体姿态
二、服饰与动态的行为动作
三、服饰与宫廷的礼仪规约
第三节宫廷女装的社会功能分析
一、建构近现代服饰的“着装规则”
二、体现服饰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
第四章女性与服饰
第一节服饰与女性的身体
一、服饰与女性肩颈
二、服饰与女性胸部
三、服饰与女性腰部
四、服饰与女性臀部
五、服饰与女性足部
六、服饰与女性身体审美变迁
第二节服饰与女性的身份
一、服饰与女性的政治身份
二、服饰与女性的文化身份
第三节服饰与两性关系
一、两性服饰的呼应期
二、两性服饰的差异期
三、男性服饰的先锋性
第四节关于女性的悖论
一、身体的解放或束缚
二、身份的提高或降低
三、两性服饰的调和与差异
……
第五章女装对时尚流行文化的启蒙
第六章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后记

序言

服装史学,作为与人类生活休憩相关的实用美术研究之一,在中国成为一门正式的引人注目的学术研究应该是以1979年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成稿为标志。发展至今,也不过三十余载,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庞大的中、西服装发展史相比仍显渺小,特别是对西方服饰历史的研究,由于语言隔阂、资料稀缺和文化差异等障碍,至今,中国对西方服装史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然而,在世界服饰一体化、西方服饰文化为主流的当下,学科和行业的发展都在呼吁学界对西方服饰的深入研究。在此状况下,宋炀的这部专著将研究内容定位在西方服饰文化上,期望通过探究近世西方服饰时尚文化的启蒙时代,尤其是18世纪服饰及其文化特征,必将有助于我们对西方服饰文化和时尚体系的解读,加快中国服饰文化发展与世界同步的节奏,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自我审视和比较,探索中国服饰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道路。因此,无论是从学科建设的需求还是从服饰文化的发展来看,该专著的研究极具积极的现实意义。
时尚是时代文化的一面镜子,在18世纪这样一个人类思想的启蒙时代,法国宫廷前后发生的戏剧性变化正是时代思想巨变的写照。18世纪法国宫廷女装的造型样式既达到了西方服装史上的“重装之巅”,又开创了“轻装之先”;服饰社会功能的重心从“等级差异性”向“性别区分性”过渡;服饰表现的性别重心从“男性中心”向“女性中心”过渡;服饰审美的准则既强调“奢华炫富”的传统又开启了“品味格调”的先锋……这些重要的转折为法国服饰文化的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此书紧紧围绕女性服饰文化,探索服饰流行这一巨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在18世纪法国产生、发展与运行的规律,及其对近现代服饰文化和产业的影响,期望为面临经济全球化激烈竞争下的中国服饰业与时尚创意产业文化的发展提供些许启发和参照。
这部专著,是在宋炀撰写的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在我门下攻读博士学位之初,她就开始专注西方服装史的研究。无须扬鞭自奋蹄,对待学术研究,她是一位治学严谨、研习刻苦的学生,对于学术问题,她一向力求甚解,不解不休,她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高度的学术敏感性,又有丰富的艺术设计实践经验,因此,宋炀的研究实际而有理论的深度,并具积极的实践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在论文写作期间,她远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流研习西方服饰设计与理论,不仅丰富了博士论文的内容,也为今日这部专著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宋炀是个十分踏实而有毅力的青年学者,她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强势的理论研究能力,善于比较与思考,在这本专著的写作过程中,她以其在文史哲理论方面深厚的积淀为基础,结合多年的艺术设计学习经历和感受,以史论结合的方式,深度地研究了18世纪法国宫廷女装的文化特征,为中国对西方服饰文化研究走向更深的层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西方服装理论的研究体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部著作,带着浓郁的新意,并以它切实的可读性和应用性来到我们的视野中,相信它的问世会在艺术与设计教育界产生可观的作用和影响。在此,衷心祝贺宋炀的研究成果顺利付梓。
是为序。
张夫也
2015年12月 于清华园

文摘

版权页:



如之前引述龚古尔弟兄在他们的著述中对这一独特的女性时代做出的精辟描述,18世纪的法国社会对女性充满了崇尚和赞美之情,男人能够为女性屈膝相迎,脱帽致礼,清理道路,推门扶椅。男人对女性大加赞赏,对女性言听计从,以为女人放弃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视为自己的殊荣。这种性别间的社会关系在之前的欧洲,乃至人类社会中都是罕见的。康德在《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中说:“法兰西性格里有崇尚优美的基因,这不仅表现在他们对装饰的爱好上,也表现在对女性的尊重上,正因为女性在法国有突出的社会地位,这样又反过来强化了法兰西热爱优美的性格。”康德将法兰西民族对女性美的崇拜归因于法兰西民族崇尚优美的民族性格,认为法国女性在公共场合的优美感传达使她们得到男性和社会的尊崇。然而,对女性的崇尚发生在18世纪的法国有其更深层次的社会根源。首先,这种女性崇拜直接根源于社会体制的腐化。18世纪是法国君主专制政体发展的巅峰时代,少数上层阶级完全靠下层民众供养,生活无忧而为所欲为,这个阶级必然会成为社会寄生虫,而寄生虫生活的目的就是肉体的享乐。就如18世纪享乐主义倡导者之一,贵族教士加利亚尼所说:“人活着不是为了探索真理,也不是为了成为欺骗的受害者。……人活着完全是为了享受欢乐。我们还是纵情享乐吧”在享乐成风的世纪,风流必定是享乐的重要方式,而“风流的实质,就是把女性变为享乐的工具,成为肉欲活生生的化身,女性从而登上了社会的宝座。女性体现了情欲,因而被人顶礼膜拜……这种形式的女性崇拜和肉欲崇拜,同君主专制主义自身的产生一样不可避免,一样是必然的历史后果”。
ISBN7518022621,9787518022625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作者宋炀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