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师非言语行为与规范 978730317628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国际汉语教师非言语行为与规范》由亓华、陈振艳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概念的界定与国际汉语教师“非言语行为”体系建构
第五节研究设计和价值意义
第二章国际汉语教师课堂“体态语”的功能与得体性研究
第一节“体态语”的界定与分类
第二节国际汉语教师“体态语”的类型功能与观察量表的编制
第三节国内高校汉语教师课堂教学“体态语”观察与分析
第四节中美名校优秀汉语教师课堂“体态语”的特点与量化分析
第五节国内高校汉语教师课堂“体态语”的作用与得体性调查
第三章国际汉语教师的“服饰仪表语”及其得体性研究
第一节“服饰仪表语”研究背景与概念界定及分类
第二节国际汉语教师(包括志愿者)“服饰仪表语”案例分析
第三节高校熟手和新手汉语教师课堂“服饰仪表语”表现分析
第四节国内高校汉语教师“服饰仪表语”得体性调查
第四章国际汉语教师课堂“副语言”适度性与量化研究
第一节“副语言”概念的厘定与分类
第二节国际汉语教师课堂“副语言”的功能与表现
第三节中美高校优秀汉语教师的课堂“副语言”量化研究
第四节国内高校汉语教师课堂“副语言”适度性的调查分析
第五章国际汉语教师课堂“时空环境语”的有效利用研究
第一节“时空环境语”的命名及分类
第二节“普北班”优秀教师课堂话语互动“时间比率”研究
第三节“空间语”及其利用
第四节教室“环境语”及其利用
第五节国内高校汉语教师的课堂“时空环境语”利用调查研究
第六章国际汉语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规范”研究
第一节国际汉语教师“非言语行为规范”的理论构建
第二节美国高校汉语教师“非言语行为规范”与培训
第三节国际汉语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规范”制定
第七章结语
第一节研究结论
第二节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三节研究中存在的局限和不足
第四节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中美六位优秀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录音文字转写
附录2国际汉语教师的服饰仪表语与课堂教学调查表(英文版)
附录3国际汉语教师的课堂非言语行为调查表(英文版)
附录4国际汉语教师的课堂非言语行为调查表(教师问卷)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二)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指对单一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所研究的人或事可能是典型的,也可能不是典型的。可以通过若干个个案研究,再做比较,找出规律,用以指导工作。本书通过对调查对象长期的跟踪调查,深入了解到优秀教师的非言语教学行为,以及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思想,采用新手教师、熟手教师非言语教学行为个案比较和优秀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个案分析方法,揭示中美高校著名汉语培训项目中教师的非言语教学行为的特点和规律,对探讨高校国际汉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有效性和规范性提供了典型案例样本。这对于新手教师和国际汉语教师师资培训来说,无疑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三)课堂观察法
有效的课堂观察是一个选择性观察的过程。可以采取日志式的轶事性观察,也可以采用多项列表式的结构性观察,还可以按教学时间步骤进行过程性观察。2007—2013年,笔者对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102年级汉语进修课程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北京暑期培训项目(简称“普北班”)展开课堂教学观察、录像录音和跟踪调查研究。本课题的选定就是基于长期不懈的课堂教学观察和录像录音分析。本人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102年级会话课程“1+X教学模式”负责人(即由一位专职专家型对外汉语教师,负责本课程的X位研究生实习教师和外聘教师的集体备课和教学管理工作),每学期听课量是30学时,六年来积累了近百人的听课记录表份8余万字,每人开学、期中、期末教学录像约300课时。论文中所举实例全部来自对中美两所大学汉语教师课堂教学的观察记录。本着普遍性与典型性结合原则,从高效、有效、低效、无效和负效五个层级选取典型性案例。
ISBN9787303176281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亓华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