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高等职业院校医学实验教材: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指导》可作为教师、科研人员及从事相关工作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一章 实验总则
一、寄生虫学检验的实验目的
二、实验室规则
三、寄生虫学检验的基本手段
四、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和维护
五、解剖显微镜的使用
六、手持放大镜的使用
七、显微镜测微尺的使用
八、寄生虫标本的类别与观察方法
九、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报告要求
第二章 寄生虫学实验
实验一 消化道寄生虫(线虫)
一、似蚓蛔线虫(蛔虫)
二、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三、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四、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实验二 消化道寄生虫(吸虫、绦虫)
一、布氏姜片吸虫
二、带绦虫
实验三 消化道寄生虫(原虫)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阿米巴)
二、结肠内阿米巴
三、蓝氏贾第鞭毛虫(贾第虫)
四、隐孢子虫
实验四 肝与胆管寄生虫
一、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二、细粒棘球绦虫(包生绦虫)
三、多房棘球绦虫
实验五 脉管系统寄生虫(丝虫、日本血吸虫)
一、班氏吴策线虫与马来布鲁线虫(丝虫)
二、日本裂体吸虫(日本血吸虫)
实验六 脉管系统寄生虫
一、疟原虫
二、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
实验七 神经系统寄生虫
一、广州管圆线虫
二、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
实验八 皮肤与组织寄生虫
一、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二、刚地弓形虫
三、疥螨、蠕形螨、蝇蛆、虱
实验九 呼吸系统寄生虫
一、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二、粉螨
实验十 眼部与泌尿生殖系统寄生虫
一、结膜吸吮线虫(眼线虫)
二、阴道毛滴虫
第三章 寄生虫诊断的常用检验技术
第一节 寄生虫诊断的病原学检验技术
一、粪便标本的寄生虫检验技术
二、血液标本的寄生虫检验技术
三、痰液标本的寄生虫检验技术
四、十二指肠引流液标本的寄生虫检验技术
五、尿液和阴道分泌物标本的寄生虫检验技术
六、组织液标本的寄生虫检验技术
七、皮肤与组织标本的寄生虫检验技术
第二节 寄生虫常用的免疫学诊断方法
一、皮内试验
二、染色试验
三、环卵沉淀试验
四、间接血凝试验
五、免疫荧光法
六、对流免疫电泳试验
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八、斑点EusA
九、免疫酶染色试验
十、免疫印迹试验
十一、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
十二、DNA探针技术
十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复习题
参考答案
彩图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11.哪几种绦虫的虫卵相似?如患者粪便中发现了带绦虫卵,应考虑患有何种寄生虫病?
答: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和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相似,都呈圆球形,胚膜上有放射状条纹,内含六钩蚴。这些虫卵在显微镜下不易鉴别。猪带绦虫病和牛带绦虫病患者的肠道中寄生成虫的孕节内虫卵可随粪便排出。因此,如果在患者的粪便中发现有带绦虫卵,可考虑患者患有猪带绦虫或牛带绦虫病,但还需检查孕节的子宫侧支数或头节才能确诊是哪种绦虫的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成虫寄生在犬、狼体内而不寄生于人体,因此,人的粪便中不会出现细粒棘球绦虫卵。
12.简述溶组织内阿米巴造成的烧瓶样溃疡。
答:溶组织内阿米巴致病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有毒株滋养体黏附于肠黏膜,在接触部位释放细胞致病因子和蛋白水解酶。细胞致病因子破坏接触的肠黏膜细胞(靶细胞),滋养体部分或全部吞噬这些靶细胞和红细胞,蛋白水解酶可溶解组织细胞,并可穿破黏膜肌层,在疏松的黏膜下层繁殖扩展,溶解破坏组织,形成烧瓶样溃疡。
13.如何用病原学方法诊断急性阿米巴痢疾患者?检查时应注意什么?
答:①挑取少量患者的黏液血便,用生理盐水涂片法检查活动的滋养体,如发现红细胞的滋养体即可确诊为阿米巴痢疾。②应注意送检粪便必须新鲜、及时,并注意保暖;取材容器必须洁净。
14.评述用厚、薄血涂片诊断疟疾的优缺点。
答:薄涂片中疟原虫形态典型,易辨认,但诊断时发现疟原虫较难,费时间。 厚涂片上发现疟原虫容易,省时间,但疟原虫形态不典型,不易辨认。
15.如何用病原学诊断疟疾患者?
答:取末梢血,制备厚、薄血涂片,瑞特染色,油镜观察。血涂片中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均可见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恶性疟原虫可见环状体和配子体。
16.结合疟原虫生活史,解释间日疟原虫的潜伏期。
答:由疟原虫子孢子侵入人体到疟疾发作之间所需时间称潜伏期。潜伏期长短受疟原虫种株不同、宿主免疫力和耐受力差别的影响。一般间日疟的短潜伏期株为11—25天,长潜伏期株为6—12个月甚至更长。
17.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主要容易感染哪些寄生虫病(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不易发病)?各如何做病原学诊断?
答:主要容易感染:①弓形虫病;②隐孢子虫病;③卡氏肺孢子虫病。
病原学诊断如下:
(1)弓形虫:①涂片染色,取急性期患者的体液、脑脊液、羊水和胸腔积液经离心后,取沉淀物涂片;或取血液和骨髓涂片染色;或采用活组织穿刺物经吉姆萨染色后,镜检弓形虫滋养体。②动物接种,从患者获取的材料,腹腔接种小白鼠,盲传2—3代后,从腹腔渗出液中检查滋养体。
《高等职业院校医学实验教材: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指导》可作为教师、科研人员及从事相关工作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一章 实验总则
一、寄生虫学检验的实验目的
二、实验室规则
三、寄生虫学检验的基本手段
四、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和维护
五、解剖显微镜的使用
六、手持放大镜的使用
七、显微镜测微尺的使用
八、寄生虫标本的类别与观察方法
九、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报告要求
第二章 寄生虫学实验
实验一 消化道寄生虫(线虫)
一、似蚓蛔线虫(蛔虫)
二、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三、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四、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实验二 消化道寄生虫(吸虫、绦虫)
一、布氏姜片吸虫
二、带绦虫
实验三 消化道寄生虫(原虫)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阿米巴)
二、结肠内阿米巴
三、蓝氏贾第鞭毛虫(贾第虫)
四、隐孢子虫
实验四 肝与胆管寄生虫
一、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二、细粒棘球绦虫(包生绦虫)
三、多房棘球绦虫
实验五 脉管系统寄生虫(丝虫、日本血吸虫)
一、班氏吴策线虫与马来布鲁线虫(丝虫)
二、日本裂体吸虫(日本血吸虫)
实验六 脉管系统寄生虫
一、疟原虫
二、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
实验七 神经系统寄生虫
一、广州管圆线虫
二、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
实验八 皮肤与组织寄生虫
一、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二、刚地弓形虫
三、疥螨、蠕形螨、蝇蛆、虱
实验九 呼吸系统寄生虫
一、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二、粉螨
实验十 眼部与泌尿生殖系统寄生虫
一、结膜吸吮线虫(眼线虫)
二、阴道毛滴虫
第三章 寄生虫诊断的常用检验技术
第一节 寄生虫诊断的病原学检验技术
一、粪便标本的寄生虫检验技术
二、血液标本的寄生虫检验技术
三、痰液标本的寄生虫检验技术
四、十二指肠引流液标本的寄生虫检验技术
五、尿液和阴道分泌物标本的寄生虫检验技术
六、组织液标本的寄生虫检验技术
七、皮肤与组织标本的寄生虫检验技术
第二节 寄生虫常用的免疫学诊断方法
一、皮内试验
二、染色试验
三、环卵沉淀试验
四、间接血凝试验
五、免疫荧光法
六、对流免疫电泳试验
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八、斑点EusA
九、免疫酶染色试验
十、免疫印迹试验
十一、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
十二、DNA探针技术
十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复习题
参考答案
彩图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11.哪几种绦虫的虫卵相似?如患者粪便中发现了带绦虫卵,应考虑患有何种寄生虫病?
答: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和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相似,都呈圆球形,胚膜上有放射状条纹,内含六钩蚴。这些虫卵在显微镜下不易鉴别。猪带绦虫病和牛带绦虫病患者的肠道中寄生成虫的孕节内虫卵可随粪便排出。因此,如果在患者的粪便中发现有带绦虫卵,可考虑患者患有猪带绦虫或牛带绦虫病,但还需检查孕节的子宫侧支数或头节才能确诊是哪种绦虫的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成虫寄生在犬、狼体内而不寄生于人体,因此,人的粪便中不会出现细粒棘球绦虫卵。
12.简述溶组织内阿米巴造成的烧瓶样溃疡。
答:溶组织内阿米巴致病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有毒株滋养体黏附于肠黏膜,在接触部位释放细胞致病因子和蛋白水解酶。细胞致病因子破坏接触的肠黏膜细胞(靶细胞),滋养体部分或全部吞噬这些靶细胞和红细胞,蛋白水解酶可溶解组织细胞,并可穿破黏膜肌层,在疏松的黏膜下层繁殖扩展,溶解破坏组织,形成烧瓶样溃疡。
13.如何用病原学方法诊断急性阿米巴痢疾患者?检查时应注意什么?
答:①挑取少量患者的黏液血便,用生理盐水涂片法检查活动的滋养体,如发现红细胞的滋养体即可确诊为阿米巴痢疾。②应注意送检粪便必须新鲜、及时,并注意保暖;取材容器必须洁净。
14.评述用厚、薄血涂片诊断疟疾的优缺点。
答:薄涂片中疟原虫形态典型,易辨认,但诊断时发现疟原虫较难,费时间。 厚涂片上发现疟原虫容易,省时间,但疟原虫形态不典型,不易辨认。
15.如何用病原学诊断疟疾患者?
答:取末梢血,制备厚、薄血涂片,瑞特染色,油镜观察。血涂片中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均可见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恶性疟原虫可见环状体和配子体。
16.结合疟原虫生活史,解释间日疟原虫的潜伏期。
答:由疟原虫子孢子侵入人体到疟疾发作之间所需时间称潜伏期。潜伏期长短受疟原虫种株不同、宿主免疫力和耐受力差别的影响。一般间日疟的短潜伏期株为11—25天,长潜伏期株为6—12个月甚至更长。
17.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主要容易感染哪些寄生虫病(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不易发病)?各如何做病原学诊断?
答:主要容易感染:①弓形虫病;②隐孢子虫病;③卡氏肺孢子虫病。
病原学诊断如下:
(1)弓形虫:①涂片染色,取急性期患者的体液、脑脊液、羊水和胸腔积液经离心后,取沉淀物涂片;或取血液和骨髓涂片染色;或采用活组织穿刺物经吉姆萨染色后,镜检弓形虫滋养体。②动物接种,从患者获取的材料,腹腔接种小白鼠,盲传2—3代后,从腹腔渗出液中检查滋养体。
ISBN | 9787565911569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作者 | 李睿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