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临床医学概要(第3版)》 於平 978703042384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临床医学概要(第3版)》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强调基本的理论知识、思维方法和实践技能,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和教学适应性。每章前有学习目标,插入知识链接、案例、考点,章后有测试,并配套PPT课件。

目录

第1章疾病概论
第1节健康、疾病与亚健康的概念
第2节病因概论
第3节发病学
第4节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第2章诊断学基础
第1节问诊
第2节常见症状
第3章常用医学检查
第1节血液检查
第2节尿液和肾功能检查
第3节粪便检查
第4节肝功能检查
第5节肾功能检查
第6节常用血液生化检查
第4章肿瘤
第1节肿瘤的概念
第2节肿瘤的异型性
第3节肿瘤细胞的代谢特点
第4节肿瘤的扩散
第5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第6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第7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第8节肿瘤病因学
第9节肿瘤的治疗
第5章传染科常见疾病
第1节传染病概述
第2节病毒性肝炎
第3节艾滋病
第4节肺结核
第5节蛔虫病
第6章呼吸系统常见病
第1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第2节慢性支气管炎
第3节支气管哮喘
第4节肺炎球菌肺炎
第5节支气管扩张症
第6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第7节慢性呼吸衰竭
第7章循环系统常见病
第1节动脉粥样硬化
第2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
心脏病
第3节原发性高血压
第4节心力衰竭
第5节心律失常
第8章消化系统常见病
第1节慢性胃炎
第2节消化性溃疡
第3节肝硬化
第4节胃癌
第5节原发性肝癌
第9章泌尿系统常见病
第1节肾小球疾病概述
第2节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3节慢性。肾小球肾炎
第4节肾病综合征
第5节尿路感染
第6节肾衰竭
第10章血液系统常见病
第1节概述
第2节贫血概论
第3节缺铁性贫血
第4节巨幼细胞性贫血
第5节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6节白血病概述
第7节急性白血病
第8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第11章 内分泌系统常见病
第1节糖尿病
第2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第3节骨质疏松症
第l2章风湿性疾病
第1节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2节类风湿关节炎
第3节痛风
第13章精神神经科常见疾病
第l节精神分裂症
第2节情感性障碍
第3节老年性痴呆
第4节癫痫
第5节帕金森病
第6节急性脑血管病
第14章外科学常见疾病
第1节外科学的范畴
第2节外科患者的体液失衡
第3节急性阑尾炎
第4节胆囊炎与胆石症
第5节肠梗阻
第6节急性胰腺炎
第l5章妇产科常见疾病
第1节早期妊娠诊断
第2节外阴阴道炎
第3节子宫肌瘤
第4节子宫颈癌
第5节计划生育
第16章儿科常见疾病
第1节儿童保健
第2节儿童肺炎
第3节婴幼儿腹泻
第4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第l7章五官科常见病
第1节急性咽炎
第2节慢性咽炎
第3节急性扁桃体炎
第4节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第5节细菌性结膜炎
第6节沙眼
第7节口腔溃疡
第18章皮肤科常见疾病
第1节皮肤科疾病概述
第2节浅部真菌病
第3节湿疹
第4节荨麻疹
第5节痤疮
第6节脓疱疮
第7节冻疮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基本要求
目标检测选择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文摘

第1章
疾病概论
学习目标
1.掌握疾病、健康、脑死亡的概念
2.理解疾病的致病原因和致病条件,疾病的分期和转归
3.了解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第1节健康、疾病与亚健康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疾病,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健康。健康( health)与疾病(disease)是一组对应的概念,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本章节仅根据目前的认识予以阐述。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和道德上处于完好状态。这是一个多维的健康观,也就是说健康除了有强壮的体魄外,还需要有健全的心理状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此外,健康的标准并不是崮定不变的,它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变化,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中健康的要求也不同。增强健康意识,保障个人和社会大众的健康是每个人的权利,同时也是每个人的义务。知识链接健康的标准
WHO提出衡量健康的10项标准是: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善于休息,睡眠良好:适应环境,应变能力强: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体重适当,体态匀称:眼睛明亮,不发炎,反应敏捷: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头发有光泽,无头屑;骨骼健康,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
疾病相对健康而言,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到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因其自稳( homeostasis)调节紊乱而发生的一系列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疾病过程中,机体对病因及其损伤产生抗损伤反应,体内出现包括生理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临床上表现jLI_:相应的症状、体征,包括心理障碍和社会行为异常,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劳动力减弱甚至丧失。
除健康和疾病的状态外,还有一种既不健康也元疾病的状态,它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问的过渡阶段,称为亚健康状态,又称其为第三状态,这是一个较新的医学概念。据目前的医学调查发现,处于该状态的群体大多分布在20~45岁,女性占多数。这部分人群在躯体上、心理上没有发现疾病,但主观上却有许多不适的症状表现和心理体验,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精神不振、多梦、疲劳困倦、失眠、易感冒等,严重者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但在医院经过全面系统检查后,往往找不到肯定的病|大1所在。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中间阶段,它既可以恢复到健康状态,也可以发展成为各种疾病,提高对它的认识,有利于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临床医学概要案例1-1
患者,女性,25岁,公司职员,由丈夫陪同就诊。自述:精神紧张,睡不着觉,情绪低落。体检一切正常。
从其丈夫处了解到患者在一家大型跨国公司工作,工作压力大。近段时间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上下都有传闻其所在的部门有裁员的计划,而患者这段时间工作业绩不佳,时常感到抑郁,心情沉重,整天不快乐,会对着窗外发呆,害怕走进办公室,觉得工作令人厌倦,晚上经常睡不着,即使睡着了,睡眠质量也很糟糕,多梦,易醒,体重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容易感冒。心理医师与她沟通后,调整了工作目标,并合理地调整工作、休息和娱乐时间。,半年多后症状逐渐消失。
思考题:
该患者体检没有任何异常,能否诊断没有疾病发生?可能处于哪种状态?第2节
病因概论
与疾病发生有关系的所有因素称为病因,主要包括致病原因和致病条件。
致病原因简称病因,它是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决定该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疾病的病因很多,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大类。
1.生物因素是一类最常见的病因,主要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真菌等)和寄生虫(原虫、蠕虫等)。这些病原体的致病性取决于其侵入宿主的数量、致病力(毒力、侵袭力)和宿主机体的感受性、状态、防御及抵抗能力等。
2.理化因素包括机械力、温度、大气压、噪声、电离辐射、强酸、强碱、化学毒物或动植物毒性等。物理性因素的致病作用及其所致疾病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其作用强度、作用部位、持续时间等,其致病作用对机体各器官组织来说,大都没有明显的选择性。化学性因素的性质不同,其致病方式也不一样,有的是通过与机体接触,引起接触部位组织变性、坏死和感染,如强酸、强碱等;有些毒物对机体的组织、器官有一定的选择毒性作川,如四氯化碳主要引起肝细胞损伤,重金属铅、砷等常引起肾损伤等。
3.营养因素一切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缺乏或过量均可导致疾病,包括氧气、水、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
4.免疫因素指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状态而致病的因素。某些机体的免疫系统对外米抗原刺激发牛异常强烈的抗原抗体反应,从而导致组织细胞的损伤及其功能、代谢的障碍,这种异常的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或超敏反应,如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粉尘、花粉等引起的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一些个体对自身的某些物质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自身组织的损害,称其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粪风湿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由于免疫功能严重不足或缺陷可引起免疫缺陷病,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5.遗传因素遗传物质的改变如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等,可以直接引起遗传性疾病,如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血友病、地中海贫血、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由染色体畸变引起的唐氏综合征(又名21一三体综合征或先天愚型)、两性畸形等。由于机体某种遗传上的缺陷,使后代具有易于发生某种疾病的倾向即遗传易感性,往往好发于同一家族的成员,如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精神分裂症、消化性溃疡等。
6.先天因素指可以损害在母体内发育胎儿的有害因素。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受有害因素的作用,可出现先天性疾病。例如,孕妇妊娠早期被风疹病毒感染可能引起先天性心脏病;母亲的不良习惯如吸烟、酗酒等也可以提高先天性冈素的致病率。
7.心理和社会因素近年来随着传统的生物一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状态、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个人卫生、处世态度、人际关系、社会环境、风俗习惯、经济条件、社会制度等,均可通过对机体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相互协调的影响,导致疾病的发生。例如,长期忧虑、焦虑、悲伤、恐惧等不良情绪和强烈的精神创伤易引起神经症和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
致病条件是指能够促进和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致病条件虽然不直接引起疾病,但对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临床上把能够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又称为诱因。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是脑血管意外的病因,但情绪激动、寒冷刺激、酗酒等诱因的存在,往往会促使血压的突然上升而使原有病变的脑血管更易破裂。冈此,在疾病的病冈学防治中,应该考虑致病条件的重要影响,积极消除诱因。
此外,致病原因和致病条件是相对的,它是针对某个具体的疾病而言的,对于不同的疾病,同一个因素可以是某一个疾病发生的原因,也可以是另一个疾病发生的条件。例如,营养不良是营养不良症的原因,而营养不良使机体抵抗力降低,义是某些疾病(如肺结核)发生发展的致病条件。因此要明确某一疾病的原因和条件以及认识它们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必须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正确认识疾病原凶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对于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3节发病学
发病学( pathogenesis)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的机制。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是指各种疾病过程r I t普遍存在的一些基本规律,一般存在以下几个基本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规律病因导致机体损伤的同时,机体则调动各种防御、代偿机制来对抗,也就是说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贯穿丁疾病的始终,两者间相互联系又相互斗争,成为推动疾病发展的动力,而且在疾病的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作用是在不断变化的。例如,炎症时,致炎因子的作用使适量液体渗出,对机体有防御功能,但过多的液体渗出又可以导致阻塞、机化粘连。
2.因果转化规律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转化和相互交替。原始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机体产生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义会引起新的变化,也就是说,由病因引起结果,该结果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引起新的变化的病闪。这种因果转化可以形成一条反应链,甚至可以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使病情不断加重。临床治疗中必须有效阻断这种因果转化,从而使疾病朝着有利于机体的良性方向发展。
3.局部和整体的相互影响大部分疾病都属于整体疾病,而各组织、器官以及病因作用部位出现的病理变化,都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同时局部的病变也也可以通过神经和体液途径影响整体,而机体的全身功能状态也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影响局部病变的发生。例如,局部的疖,它在局部引起充血、水肿、疼痛等炎症反应,如果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或局部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全身,表现为发热、白细胞升高等全身性表现。反之,有时对于部分疖只给予单纯的局部治疗,效果不明显,如做详细检查,结果发现局部的疖仅是全身性疾病——糖尿病的局部表现,只有把血糖控制好后,局部的疖才可能得到控制。冈此,正确认识局部和整体的相互关系对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基本机制。日前认为,疾病发生的机制包括神经机制、体液机制和细胞分子机制等多个方面。
第4节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案例1-2
患者,女性,17岁,因车祸急诊入院,经体检和CT诊断为脑干大出血。入院时,已经没有自主呼吸,经用药物、呼吸机和电子除颤仪维持心跳呼吸。但瞳孔散大固定,经检查脑电波消失,脑血流停止。
思考题:
1.该患者是否发生脑死亡?是否还有继续治疗的意义?
2.家属愿捐献其器官,在目前的法律体制下能否进行器官移植?
疾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大多数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终将结束,这就是疾病的转归。疾病的经过一般分为四期。
1.潜伏期是指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到出现最初症状之前的这段时期。不同疾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传染病的潜伏期比较明显,有一定的时间,但有的疾病没有潜伏期,如机械力所致的创伤等。
2.前驱期是指患者从出现最初临床症状到出现疾病的典型症状之前的这段时期。此期主要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头痛、发热、乏力等。前驱期的及时发现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3.症状明显期是指出现疾病的典型症状和体征的这段时期。临床上常将此期的临床表现作为疾病的重要诊断依据。此期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病原的特点、疾病的特异性、机体的反应性和治疗的情况。
4.转归期是指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疾病的转归取决于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力量对比和治疗情况。一般有两种形式。
(1)康复:可以分为完全康复与不完全康复两种。完全康复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白稳调节恢复正常。不完全康复指疾病时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仍没有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有后遗症。
(2)死亡:是指生命活动的终止。长期以来,一直把心跳呼吸停止和反射消失作为死亡的标志。传统的观念认为死亡是一个过程,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但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开展器官移植,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目前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但并不意味着各器官组织均同时死亡。因此提出了脑死亡的概念。腑死亡指包括端脑、间腑、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发生不可逆的永久性的停止。脑死亡的判断标准为:①自主呼吸停止,进行15分钟人工呼吸仍无自主呼吸;②不可逆性深昏迷和大脑无反应性;③脑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散大或固定;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脑血管造影)。用脑死亡作为死亡的标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脑死亡的判断标准在我国尚未立法。脑死亡并不表示全身各器官组织均已死亡,这为器官移植提供了良好的供体:同时脑死亡的判断标准,可协助医务人员判断死亡时间和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限,可以减少部分不必要的卫生资源浪费。
小结
疾病的概念应该强调以下几点:①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有病因,包括外界致病因素、
ISBN9787030423849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於平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