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中医护理基础(供护理、助产专业使用) 978703046459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中医护理基础(供护理、助产专业使用)》适合于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助产专业学生使用。
目录

第1章绪论
第1节中医学发展简史
第2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2章阴阳五行学说
第1节阴阳学说
第2节五行学说
第3章脏象
第1节脏腑
第2节(精)气、血、津液
第4章经络与腧穴
第1节经络
第2节腧穴
第5章病因病机
第1节病因
第2节病机
第6章诊法与辨证
第1节诊法(四诊)
第2节辨证
第7章中医养生与防治(护理)原则
第1节中医养生
第2节防治(护理)原则
第3节治疗(护理)方法
第8章中药与方剂
第1节中药基本知识
第2节方剂基本知识
第9章 中医基础护理
第1节中医护理的基本概念
第2节生活起居护理
第3节情志护理
第4节饮食调护
第10章中医护理技术(针灸与推拿)
第1节针灸护理技术
第2节推拿护理技术
主要参考文献
实训指导
《中医护理基础》教学大纲
自测题选择题参考答案
文摘

版权页:

3.暑暑是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生。暑邪独见于夏季,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暑纯为外感,无内暑之说。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的火热之气所化生,火热属阳,故为阳邪。暑邪致病可出现高热、烦渴、肌肤灼热、汗出、脉洪大等症状。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升散即上升发散之意。暑邪侵犯人体使腠理开泄而大汗出,汗多必致津伤,气随津外泄,而见口渴多饮、尿赤短少、气短乏力、脉虚大无力等症状。
(3)暑多夹湿:暑季气候炎热,多雨而潮湿,因而暑邪为患,往往兼有湿邪。其临床特征除有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之外,常兼有四肢困重、胸闷呕恶、大便溏泻不爽等湿阻症状。
4.湿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时当夏秋之交,雨量较多,湿气最盛,故长夏多湿病。但亦可因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湿邪侵袭所致,因此,湿邪为患,四季均可发病。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湿邪致病可见头身困重、四肢酸楚、关节瘦痛重着等;浊,即秽浊不洁。湿邪致病出现各种秽浊症状,如疮疡脓水、小便浑浊、便痢脓血、妇女黄白带下等。
(2)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归属于阴,湿邪侵入人体,留滞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出现胸闷脘痞、小便不利、大便不爽等症状。
(3)湿性黏滞:黏滞,即黏腻、停滞之意。因湿性黏滞,故湿邪致病常缠绵难愈,易反复发作,其分泌物多黏滞,排泄不爽。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水同类,水性向下,具有沉降之性,故可见下部症状,如下肢水肿、小便淋浊、赤白带下等症状。
5.燥燥是秋季的主气。秋季气候干燥,水分滋润减少,故秋季多燥病。燥邪为病,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尚有夏热之余气,故多为温燥;深秋近冬气候渐凉,故多为凉燥。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袭津液:燥邪干涩,致病最易耗伤津液,造成阴津亏损的病变,表现各种干涩的症状和体征,如鼻干咽燥、口唇燥裂、皮肤干燥皲裂等。
ISBN978703046459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伍利民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