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供中医学、临床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护理、中医康复技术、中医养生保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用)》 郑剑玲 978751323011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供中医学、临床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护理、中医康复技术、中医养生保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原则,按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写,体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录

上篇 免疫学基础
第一章 免疫学绪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免疫的功能
二、免疫应答的类型
第二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
一、中枢免疫器官
二、外周免疫器官
第三节 免疫学的历史与发展
一、免疫学的历史
二、免疫学的研究进展及相关产业
第二章 免疫细胞激活物
第一节 抗原
一、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二、抗原的特异性
三、抗原的种类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激活物
一、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二、超抗原
三、免疫佐剂
四、丝裂原
第三章 免疫分子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一、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二、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四、人工制备抗体
第二节 补体系统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与特点
二、补体系统的激活
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第三节 细胞因子
一、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二、细胞因子的种类及功能
第四节 其他免疫分子
一、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二、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第四章 免疫细胞
第一节 固有免疫细胞
一、吞噬细胞
二、树突状细胞
三、自然杀伤细胞
四、其他参与固有免疫的淋巴细胞
第二节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一、T淋巴细胞
二、B淋巴细胞
第五章 免疫应答
第一节 固有免疫应答
一、固有免疫屏障
二、固有免疫分子
三、固有免疫细胞
第二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
一、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第三节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一、免疫耐受
二、免疫调节
第六章 超敏反应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三、防治原则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第七章 免疫学检测与免疫防治
第一节 免疫学检测
一、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二、细胞免疫功能检测
第二节 免疫防治
一、免疫预防
二、免疫治疗
下篇 病原生物学
第八章 病原生物学绪论
第一节 病原生物与病原生物学
一、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
二、寄生与人体寄生虫
三、病原生物学及其研究范畴
第二节 免疫防治
一、免疫预防
二、免疫治疗
下篇 病原生物学
第八章 病原生物学绪论
第一节 病原生物与病原生物学
一、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
二、寄生与人体寄生虫
三、病原生物学及其研究范畴
第二节 微生物的分布与医学微生态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二、人体的微生态系统
第三节 微生物学历史与发展
一、微生物学发展历程
二、微生物学的奠定和发展
三、微生物学的应用与发展
第四节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一、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
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的控制
第九章 细菌学总论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结构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二、细菌的结构
三、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
一、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二、细菌的新陈代谢产物
三、细菌的人工培养
第三节 消毒与灭菌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第四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二、细菌的变异现象
三、细菌的变异机制
四、细菌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五节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细菌的致病性
二、机体的抗菌免疫
三、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四、医院感染
第十章 常见病原性细菌
第一节 化脓性球菌
一、葡萄球菌属
二、链球菌属
三、肺炎链球菌
四、奈瑟茵属
第二节 肠道杆菌
一、埃希菌属
一、志贺菌属
三、沙门菌属
第三节 弧菌属
一、霍乱弧菌
二、副溶血性弧茵
第四节 厌氧性细菌
一、厌氧芽胞梭菌属
二、无芽胞厌氧菌
第五节 分枝杆菌属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诊断
四、防治原则
第六节 其他常见致病菌
一、铜绿假单胞菌
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
三、幽门螺杆菌
四、其他常见致病菌
第十一章 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第一节 支原体
一、概述
二、主要致病性支原体
第二节 衣原体
一、概述
二、主要致病性衣原体
第三节 螺旋体
一、钩端螺旋体
二、梅毒螺旋体
第四节 立克次体
一、概述
二、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及其所致 疾病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第五节 放线菌
一、放线菌属
二、诺卡菌属
第十二章 病毒学总论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二、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一、病毒的增殖场所与增殖方式
二、病毒的复制周期
三、病毒的异常增殖
四、病毒的干扰现象
第三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一、物理因素
二、化学因素
第四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一、病毒变异的常见类型
二、病毒变异的医学意义
第五节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一、病毒的致病机制
二、病毒感染的途径与类型
三、抗病毒免疫
第十三章 常见致病病毒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
二、麻疹病毒
三、冠状病毒
第二节 肠道病毒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
二、其他人类肠道病毒
三、轮状病毒
第三节 肝炎病毒
一、甲型肝炎病毒
二、乙型肝炎病毒
三、丙型肝炎病毒
四、丁型肝炎病毒
五、戊型肝炎病毒
六、肝炎相关病毒
第四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防治原则
第五节 其他病毒
一、狂犬病病毒
二、疱疹病毒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四、登革病毒
五、森林脑炎病毒
六、汉坦病毒
七、新疆出血热病毒
八、人乳头瘤病毒
第十四章 真菌学
第一节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培养特性
三、抵抗力
第二节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二、免疫性
第三节 常见致病真菌
一、浅部感染真菌
二、皮下感染真菌
三、深部感染真菌
第四节 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一、微生物学检查
二、防治原则
第五节 真菌与中药材
一、真菌类中药材
二、真菌与药材霉变
第十五章 医学寄生虫学概论
第一节 寄生虫的生物学
一、寄生虫的生活史
二、寄生虫生物学归属和类型
三、宿主的类型
第二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
第三节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一、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
二、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
三、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四、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第十六章 常见致病寄生虫
第一节 常见致病原虫
一、疟原虫
二、刚地弓形虫
第二节 常见致病蠕虫
一、日本裂体吸虫
二、华支睾吸虫
三、链状带绦虫
四、似蚓蛔线虫
五、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主要参考书目
文摘

版权页:

微生物种类繁多,目前公认的分类方法,是根据有无细胞结构和细胞分化程度,将微生物分为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和真核细胞型三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acellular microorganism) 此类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和产生能量的酶系统,仅由蛋白质和一种核酸(DNA或RNA)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属此类。除了典型的病毒外,还有一些病毒样致病因子,其本质及在病毒学中的位置尚不明确,被称为亚病毒(subvirus)。包括类病毒(viroid)、卫星病毒(satellites)、朊病毒(prion)。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karyote microorganism) 此类微生物有细胞结构,但其核质分化原始,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完善。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临床习惯将除细菌之外的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独立提出,因这些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作用确有其独特性。(详见第十一章)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e microorganism) 此类微生物有典型细胞结构,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善。真菌属此类微生物。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人类与微生物的相互关系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生物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涵盖了生物间共生的所有形式。
1.微生物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 微生物普遍存在于环境中,如水、土壤和空气中,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细菌和真菌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分解者,推动C、H、O、N等元素的物质循环,最终使人类受益。许多微生物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如香菇、竹荪、木耳等菌类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食品,而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食物如面包、馒头、酸奶等历史悠久;我国传统医药中,微生物直接人药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冬虫夏草、茯苓、马勃等;在现代制药领域,以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生产药物如益生菌、疫苗、抗生素等已较为普遍且应用前景广阔。但微生物在某些时候也成为人类生产发展的负面影响因素。微生物可以导致粮食和药材霉变、腐败、变质等,造成经济损失;微生物毒素可使人体中毒,有些微生物毒素如黄曲霉素对人体有明确的致癌作用。
ISBN9787513230117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郑剑玲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