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色教材系列·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改教材:内经讲义(供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用) 978751322589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色教材系列·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改教材:内经讲义(供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用)》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色教材系列·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改教材:内经讲义(供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用)》作者在编写中,秉承“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原则,以“厚德济生”之精神,认真探求经典的医理药方,系统总结临床的思维与技能,努力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系统与特色相结合。《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色教材系列·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改教材:内经讲义(供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用)》既适合在校学生学习使用,也适合专业课教师教学参考,同时也有利于中医药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
目录

上篇总论
第一章《内经》的作者与书名
第一节基本认识
第二节书名含义
第三节作者问题
第二章《内经》的成书与流传
第一节成书争议
第二节史籍著录
第三节流传定稿
第三章《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学术特点
第一节形成条件
第二节理论体系
第三节学术特征
第四章《内经》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第一节研究概况
第二节注家注本
第五章《内经》的各家学说性质与学派源流
第一节各家学说性质
第二节学派源流
第六章《内经》的重要地位与研读指南
第一节重要地位
第二节研读指南
第三节学习方法
下篇各论
第七章《内经》的方法论
第一节精气学说
第二节阴阳学说
第三节五行学说
第八章《内经》的生命观
第一节生命起源
第二节生命过程
第三节形神兼备
第九章《内经》的人体藏象观
第一节解剖直观
第二节天人同构
第三节脏腑分工
第四节藏象类推
第五节血气津液
第六节精神活动
第七节特定部位
第八节经络系统
第十章《内经》的疾病观
第一节基本认识
第二节发病观点
第三节病机分析
第四节病传预后
第五节热病
第六节咳证
第七节痛证
第八节痹证(附:痿证)
第九节水病
第十一章《内经》的诊法观
第一节原理规范
第二节诊病方法
第十二章《内经》的治疗观
第一节治疗思想
第二节治则治法
第三节疗法类例
第十三章《内经》的养生观
第一节天年寿夭
第二节养生理法
文摘

版权页:

5.五脏开窍
《内经》将各种感觉器官功能的产生归属于五脏,指出眼睛及其视觉的形成是五脏精气上注,阴阳协调的结果,是五脏开窍理论的导源,为后世眼科五轮说奠定了基础。五轮说将瞳子称为水轮,黑眼称为风轮,血络称为血轮,白眼称为气轮,约束称为肉轮,分别与肾肝心肺脾相联系,是眼科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临床从五脏治疗视觉异常提供了立法依据。
6.“心开窍于舌”的认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心主舌……在窍为舌”、《灵枢·五阅五使》云“舌者,心之官也”、《灵枢·脉度》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内经》有多个篇章说明了心与舌的密切关系。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又称舌为“心之苗”,但是关于舌不同于其他七窍,非明显的孔穴器官,故对此理论的理解,后世医家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舌非心之窍,而为心之苗,窍为孔穴之意,所谓开窍,是指五脏与某孔穴器官存在密切的功能与经脉上的联系,如耳、目、口、鼻等,舌非孔穴,非一窍,故不能言心开窍于舌,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若此,有人提出舌为心之苗,而非心之窍。苗,为预兆、征兆之意。舌为心之苗,即舌可以反映心之变化,心或寄窍于耳,与肾共开一窍,或言心开窍于耳,肾开窍于二阴。《医贯》云“心为耳窍之寄耳”,《济生方》云“心寄窍于耳”。
第二,舌为心窍,意指舌为心之外候。窍为外候之意,同五脏之华,是观测五脏功能的窗口,如《外台秘要·删繁方》:“舌者主心、小肠候也……若脏热则舌疮,唇揭赤色;若腑寒,则舌本缩,而口噤唇青。”如此,则心开窍于舌未有不通之理。
第三,舌有窍,只是不似耳目窍之大。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到:“玄府者,谓玄微府也。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也。”其中,“玄府者,无物不有”,则舌亦有玄府。故其注“心开窍于舌”云:“舌知味不可云无窍,但细微,不似耳目等窍之大耳。……由此推之则心窍在舌,可默会矣。若以耳目等窍求之,固矣。”何梦瑶《医碥》亦云:“舌之腠理即窍也”。
ISBN9787513225892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翟双庆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