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俄语派生词的认知称名学研究》可供外语教师、语言专业的研究生、语言学研究者阅读,也可供广大外语学习者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源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创新
1.4 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称名学研究综述
2.1 基本术语
2.2 称名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2.2.1 西方称名学思想史回顾
2.2.2 中国称名学思想史回顾
2.3 认知称名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2.3.1 俄罗斯认知称名学研究现状
2.3.2 中国认知称名学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派生词认知称名学研究的理论框架
3.1 称名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3.1.1 称名学的哲学基础
3.1.2 称名学的逻辑学基础
3.1.3 称名学的研究方法
3.2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及其特征
3.2.1 体验哲学的兴起及其主要观点
3.2.2 体验哲学探源
3.2.3 体验哲学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3.3 认知称名学的哲学基础和逻辑学基础
3.3.1 认知称名学的哲学基础
3.3.2 认知称名学的逻辑学基础
3.4 认知称名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3.4.1 认知称名学的理论基础
3.4.2 认知称名学的研究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转喻型派生词的概念分析
4.1 构词转喻研究概述
4.2 派生名词的概念分析
4.2.1 由动词派生的名词
4.2.2 由名词派生的名词
4.2.3 由形容词派生的名词
4.3 派生形容词的概念分析
4.3.1 由动词派生的形容词
4.3.2 由名词派生的形容词
4.3.3 由数词、副词、形容词派生的形容词
4.4 派生动词的概念分析
4.4.1 由名词派生的动词
4.4.2 由形容词派生的动词
4.5 构词词族的概念分析
4.5.1 构词词族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4.5.2 构词词族概念分析举例
4.6 转喻型派生多义词的概念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隐喻型派生词的概念分析
5.1 构词隐喻研究概述
5.2 派生名词的概念分析
5.2.1 人的称名
5.2.2 事物的称名
5.3 派生形容词的概念分析
5.4 派生动词的概念分析
5.5 隐喻型派生多义词的概念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束语
6.1 基本结论
6.2 研究的价值
6.3 研究的局限
6.4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春秋战国时期是称名学思想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形态发生深刻变革,反映在思想领域中,出现了与同时期的古希腊类似的“名实之争”。当时主要学术流派的思想都涉及名与实问题,他们从哲学、逻辑学等角度对“名”进行研究,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罕见的词汇学研究高峰。此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已经开始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强调“必须用感官与外物相接触,然后加以建构,形成臆想,使人仿佛可以亲自看到”(周光庆,2009)。
在先秦诸子中,老子最早谈及“名”是怎样产生的问题。《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认为“道”是“无名”的,是不可言说的。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命名的同时,会遮蔽它的一些重要特征,因此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只能通过“无名”来把握。老子的“无名”论实际上揭示的是名与物之间没有本质联系这一语言哲学观点(郭作飞,2005)。
庄子的观点与老子一脉相承,认为语言和人的理性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对于“道”,庄子采取诗性的言说方式,将“言”分为“至言”和“俗言”两类,借助于形象的思维和瑰丽的想象以及寓言进行表达,从而达到“即言即道”的境界。庄子的思想是对人类语言困境的超越,与西方现代语言哲学对“语言”与“存在”关系的关注具有同一性,体现出中国古代语言哲学思想所具有的现代性(侯洪澜,2008)。
《俄语派生词的认知称名学研究》可供外语教师、语言专业的研究生、语言学研究者阅读,也可供广大外语学习者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源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创新
1.4 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称名学研究综述
2.1 基本术语
2.2 称名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2.2.1 西方称名学思想史回顾
2.2.2 中国称名学思想史回顾
2.3 认知称名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2.3.1 俄罗斯认知称名学研究现状
2.3.2 中国认知称名学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派生词认知称名学研究的理论框架
3.1 称名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3.1.1 称名学的哲学基础
3.1.2 称名学的逻辑学基础
3.1.3 称名学的研究方法
3.2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及其特征
3.2.1 体验哲学的兴起及其主要观点
3.2.2 体验哲学探源
3.2.3 体验哲学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3.3 认知称名学的哲学基础和逻辑学基础
3.3.1 认知称名学的哲学基础
3.3.2 认知称名学的逻辑学基础
3.4 认知称名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3.4.1 认知称名学的理论基础
3.4.2 认知称名学的研究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转喻型派生词的概念分析
4.1 构词转喻研究概述
4.2 派生名词的概念分析
4.2.1 由动词派生的名词
4.2.2 由名词派生的名词
4.2.3 由形容词派生的名词
4.3 派生形容词的概念分析
4.3.1 由动词派生的形容词
4.3.2 由名词派生的形容词
4.3.3 由数词、副词、形容词派生的形容词
4.4 派生动词的概念分析
4.4.1 由名词派生的动词
4.4.2 由形容词派生的动词
4.5 构词词族的概念分析
4.5.1 构词词族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4.5.2 构词词族概念分析举例
4.6 转喻型派生多义词的概念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隐喻型派生词的概念分析
5.1 构词隐喻研究概述
5.2 派生名词的概念分析
5.2.1 人的称名
5.2.2 事物的称名
5.3 派生形容词的概念分析
5.4 派生动词的概念分析
5.5 隐喻型派生多义词的概念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束语
6.1 基本结论
6.2 研究的价值
6.3 研究的局限
6.4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春秋战国时期是称名学思想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形态发生深刻变革,反映在思想领域中,出现了与同时期的古希腊类似的“名实之争”。当时主要学术流派的思想都涉及名与实问题,他们从哲学、逻辑学等角度对“名”进行研究,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罕见的词汇学研究高峰。此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已经开始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强调“必须用感官与外物相接触,然后加以建构,形成臆想,使人仿佛可以亲自看到”(周光庆,2009)。
在先秦诸子中,老子最早谈及“名”是怎样产生的问题。《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认为“道”是“无名”的,是不可言说的。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命名的同时,会遮蔽它的一些重要特征,因此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只能通过“无名”来把握。老子的“无名”论实际上揭示的是名与物之间没有本质联系这一语言哲学观点(郭作飞,2005)。
庄子的观点与老子一脉相承,认为语言和人的理性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对于“道”,庄子采取诗性的言说方式,将“言”分为“至言”和“俗言”两类,借助于形象的思维和瑰丽的想象以及寓言进行表达,从而达到“即言即道”的境界。庄子的思想是对人类语言困境的超越,与西方现代语言哲学对“语言”与“存在”关系的关注具有同一性,体现出中国古代语言哲学思想所具有的现代性(侯洪澜,2008)。
ISBN | 9787116886,7116887 |
---|---|
出版社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作者 | 李然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