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器官-系统整合教材:病原与宿主防御系统(供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用)》 徐纪茹, 吕昌龙 978711721592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器官-系统整合教材:病原与宿主防御系统(供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目录

概述
一、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学
二、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
三、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及我国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
四、免疫学发展简史和主要成就
五、免疫学基本内容
第一篇病原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细菌的基本性状
第一节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理化性状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二、细菌的结构
三、细菌的理化性状
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
一、细菌的营养类型
二、细菌的营养物质
三、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
四、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五、细菌的生长繁殖
六、细菌的新陈代谢
第三节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培养细菌的方法
二、培养基
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四、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
第四节细菌的分类
一、细菌的分类原则与层次
二、细菌的命名法
第二章细菌的遗传变异与细菌耐药性
第一节细菌的遗传物质
一、细菌染色体
二、质粒
三、噬菌体
四、转座因子
五、整合子
第二节细菌基因突变
一、基因突变与选择
二、突变型细菌
第三节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一、转化
二、转导
三、接合
四、溶原性转换和原生质体融合
第四节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意义
一、细菌遗传变异与细菌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
二、致癌物质检测
三、流行病学分析
四、基因工程技术
第五节细菌的耐药机制
一、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二、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三、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第三章细菌的致病机制与医院内感染
第一节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
二、机会致病菌
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第二节细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一、感染的来源
二、感染的途径
三、感染的类型
四、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
第三节细菌的致病机制
一、细菌的毒力
二、细菌侵入的数量
三、细菌侵入的门户
第四节医院内感染
一、医院内感染的类型
二、医院内感染常见病原体及其特点
三、医院内感染的传播方式
四、易感染人群
五、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四章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第一节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第二节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一、病毒的结构
二、病毒的化学组成及功能
第三节病毒的增殖
一、病毒增殖的条件
二、病毒的增殖周期
三、病毒的生长曲线
四、病毒的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
第四节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一、病毒基因突变
二、病毒基因重组
三、病毒基因组与细胞基因组整合
四、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第五节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一、物理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二、化学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第六节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一、病毒分类的标准与原则
二、病毒的命名和分类
第五章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第一节病毒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类型
一、病毒的传播方式
二、病毒感染类型
三、病毒感染与肿瘤
第二节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二、病毒感染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三、病毒的逃逸免疫应答作用
第六章人体寄生虫的生物学特征
第一节寄生虫的生物学
一、寄生生活的演化及其对寄生虫的影响
二、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型、寄生虫生活史
三、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
四、寄生虫的分类
第二节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
第三节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第四节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一、带虫者和慢性感染
二、隐性感染与机会性致病
三、多寄生现象
四、幼虫移行症
五、异位寄生
第五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三、寄生虫病流行特点
四、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第七章消毒灭菌与生物安全
第一节消毒灭菌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二、化学消毒和灭菌法
三、复合消毒灭菌法
四、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第二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一、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及实验室生物防护分级
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个人防护和安全工作行为
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及风险评估
第三节灾害后病原体感染的控制
一、重大灾害后感染性疾病易流行原因
二、自然灾害后主要流行病原体及所致疾病
三、灾害后病原体感染的控制
……
第八章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检测方法防治原则
第二篇宿主防御系统基础
第九章宿主防御系统的组织结构
第十章抗原
第十一章免疫球蛋白
第十二章补体系统
第十三章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膜分子
第十四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第十五章固有免疫
第十六章适应性免疫细胞
第十七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提呈
第十八章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第十九章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第二十章感染与免疫
第二十一章免疫应答的调节
第二十二章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网络
第三篇病原生物
第二十三章球菌
第二十四章肠杆菌科
第二十五章弧菌螺杆菌弯曲菌
第二十六章分枝杆菌与棒状杆菌
第二十七章厌氧菌及其他细菌
第二十八章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
第二十九章呼吸道病毒与胃肠道感染病毒
第三十章肝炎病毒
第三十一章虫媒病毒出血热病毒疱疹病毒人乳头瘤病毒
第三十二章逆转录病毒其他病毒朊粒
第三十三章真菌
第三十四章线虫
第三十五章吸虫
第三十六章绦虫
第三十七章原虫
第三十八章医学节肢动物
第三十九章抗寄生虫药物及寄生虫病实验检测技术
第四十章传染病病理学
第四十一章抗感染药物
第四篇主防御系统异常与疾病
第四十二章超敏反应
第四十三章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
第四十四章免疫缺陷病
第四十五章肿瘤免疫
第四十六章移植免疫
第四十七章免疫学应用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一、对真菌的固有免疫
(一)物理屏障和正常菌群
人体的各种物理屏障控制了大多数真菌,同时体内正常菌群参与控制真菌。长期使用广谱
抗生素破坏正常菌群后,可引起口腔或外阴道的白色念珠菌的机会感染。
(二)吞噬细胞
近二十年的研究证实,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DC)在抗真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吞噬细胞发挥作用包括识别、内吞和杀灭三个阶段。
1.识别吞噬细胞对真菌的识别,除了识别DNA等一些胞内成分外,主要是识别真菌的细胞壁成分,包括内层的β—葡聚糖和几丁质及外层的甘露聚糖(表20—5)。一方面,细胞膜上的PRR可直接识别真菌成分;另外,一些其他细胞分泌的可溶性PRR可包裹或调理病原体,再由膜受体来识别。如补体经不同机制激活后,调理真菌;调理后的真菌再由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CR)如CR3等识别。PRR的识别作用,介导了吞噬细胞与真菌的结合,启动胞内的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产生等反应。
2.内吞吞噬细胞受体识别真菌,通过依赖肌动蛋白的吞噬过程,使真菌内化,胞膜包裹真菌颗粒形成胞内的吞噬小体。再通过小泡的分裂和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杀死及消化真菌。在DC内的这个过程,可以产生和提呈真菌的抗原,加上细胞因子的作用,激活适应性免疫反应。
3.杀灭吞噬细胞可能通过几种氧化和非氧化的机制杀死胞外或内化的真菌。氧化机制包括产生ROI(又叫呼吸爆发)和RNI;非氧化机制包括产生抗菌肽、水解酶以及营养限制(特别是铁、锌等)。
ISBN9787117215923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徐纪茹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