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生命哲学视阈下的生命教育研究》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肖行,湖南郴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生,福建工程学院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思维、生命教育与行政管理学等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省、厅等各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合编教材3部;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厅等各级奖项。受政府嘉奖一次,先后荣获湖南省郴州市很好教师、福建省高校讲课比赛二等奖、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二等奖、校“三育人”很好教师、校很好党员等荣誉,多次被评为校大学生科技节、校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很好指导老师。
目录
第一章生命与生命教育概述
第一节生命是最可宝贵的
第二节冷漠的生命观及成因分析
第三节生命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四节当前我国生命教育的现状
第二章生命教育的哲学审视
第一节人是目的:生命教育的伦理回归
第二节灵魂教育:生命教育的实质蕴含
第三节生命哲学: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生命教育的哲学根源
第一节西方生命教育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传统生命教育的依据追溯
第三节中国近代生命教育的兴起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价值观
第四章生命教育的哲学意蕴
第一节生存与死亡:生命认知教育的本体要义
第二节敬畏与责任:生命态度教育的理性选择
第三节超越与完善:生命价值教育的伦理意蕴
第四节内圣与外王:生命境界教育的完美升华
第五章生命教育的伦理维度
第一节快乐的选择——生命存在的前提基础
第二节良心的培育——生命修养的道德底线
第三节人格的健全——生命健康的基本保证
第四节尊严的维护——生命质量的根本保障
第五节幸福的实现——生命发展的终极目标
第六章生命教育的伦理追求
第一节遵循人与自然天人合一之真
第二节完善人与他人人际和谐之善
第三节追求人与自身身心和谐之美
第四节构建人与社会全面和谐之至
第七章生命教育体系的哲学建构
第一节时年的教育内容
第二节分层的教育活动
第三节立体的教育形式
结束语活在当下,写意今生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教育要引导人从生存走向存在,“走向完整、和谐、无限的境界,引导人的生命进入‘人类生命’”,。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应帮助学生个人的自我选择,促使其找寻个人的本原存在,使其通向真理和自由的“亮光”,这就是教育的本真目的。与此相应,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就是要“将外在的规范内化到自己的精神之中,形成一种肯定自身、确定自身、持存自身和发展自身的‘力’”。总之,“任何具体的教育目的都有沦为虚妄的危险,只有将生命教育导向完整和无限的教育目的才有意义”。狄尔泰等哲学家将生命意义感的获得作为生命的价值追求,并将这种思想渗透到了教育之中。“生命也许会执着于生命本身,但是更应该执着于生命的意义。”意义感是生命本性得以确证与实现的感受,是生命本性的体现、生命力量的焕发所得到的感受,是生命世界与生命个体的共鸣所产生的感受。教育的价值就在于让人寻求并体验这种感受,教育能够透过、撕开遮蔽在现实上的“覆盖层”,“在黑暗中空虚时找到一块从前人们无法知道的、能有效地遮住阳光的地方”。通过对束缚的穿越,个体逐渐领悟到生命沉淀的精华。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又是教育的最高追求。虽然培养什么样的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会有不同的标准,教育的目的各有侧重,但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还是得到了普遍认同。就教育的本质而言,无论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任何教育,都不会忽略这样一个培养终极目标,那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其为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成为一个有人性、有能力、有责任的人。如果离开了这个本质追求,教育的一切目标都将无法实现或者失去了教育意义;如果不能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实现人的价值,教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生命哲学视阈下的生命教育研究》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肖行,湖南郴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生,福建工程学院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思维、生命教育与行政管理学等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省、厅等各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合编教材3部;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厅等各级奖项。受政府嘉奖一次,先后荣获湖南省郴州市很好教师、福建省高校讲课比赛二等奖、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二等奖、校“三育人”很好教师、校很好党员等荣誉,多次被评为校大学生科技节、校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很好指导老师。
目录
第一章生命与生命教育概述
第一节生命是最可宝贵的
第二节冷漠的生命观及成因分析
第三节生命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四节当前我国生命教育的现状
第二章生命教育的哲学审视
第一节人是目的:生命教育的伦理回归
第二节灵魂教育:生命教育的实质蕴含
第三节生命哲学: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生命教育的哲学根源
第一节西方生命教育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传统生命教育的依据追溯
第三节中国近代生命教育的兴起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价值观
第四章生命教育的哲学意蕴
第一节生存与死亡:生命认知教育的本体要义
第二节敬畏与责任:生命态度教育的理性选择
第三节超越与完善:生命价值教育的伦理意蕴
第四节内圣与外王:生命境界教育的完美升华
第五章生命教育的伦理维度
第一节快乐的选择——生命存在的前提基础
第二节良心的培育——生命修养的道德底线
第三节人格的健全——生命健康的基本保证
第四节尊严的维护——生命质量的根本保障
第五节幸福的实现——生命发展的终极目标
第六章生命教育的伦理追求
第一节遵循人与自然天人合一之真
第二节完善人与他人人际和谐之善
第三节追求人与自身身心和谐之美
第四节构建人与社会全面和谐之至
第七章生命教育体系的哲学建构
第一节时年的教育内容
第二节分层的教育活动
第三节立体的教育形式
结束语活在当下,写意今生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教育要引导人从生存走向存在,“走向完整、和谐、无限的境界,引导人的生命进入‘人类生命’”,。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应帮助学生个人的自我选择,促使其找寻个人的本原存在,使其通向真理和自由的“亮光”,这就是教育的本真目的。与此相应,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就是要“将外在的规范内化到自己的精神之中,形成一种肯定自身、确定自身、持存自身和发展自身的‘力’”。总之,“任何具体的教育目的都有沦为虚妄的危险,只有将生命教育导向完整和无限的教育目的才有意义”。狄尔泰等哲学家将生命意义感的获得作为生命的价值追求,并将这种思想渗透到了教育之中。“生命也许会执着于生命本身,但是更应该执着于生命的意义。”意义感是生命本性得以确证与实现的感受,是生命本性的体现、生命力量的焕发所得到的感受,是生命世界与生命个体的共鸣所产生的感受。教育的价值就在于让人寻求并体验这种感受,教育能够透过、撕开遮蔽在现实上的“覆盖层”,“在黑暗中空虚时找到一块从前人们无法知道的、能有效地遮住阳光的地方”。通过对束缚的穿越,个体逐渐领悟到生命沉淀的精华。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又是教育的最高追求。虽然培养什么样的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会有不同的标准,教育的目的各有侧重,但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还是得到了普遍认同。就教育的本质而言,无论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任何教育,都不会忽略这样一个培养终极目标,那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其为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成为一个有人性、有能力、有责任的人。如果离开了这个本质追求,教育的一切目标都将无法实现或者失去了教育意义;如果不能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实现人的价值,教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ISBN | 7561552947,9787561552940 |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肖行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