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日本经济结构转型:经验、教训与启示》由张季风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媒体推荐
我国经济已进入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目前的经济现状与日本20世纪70年代初高速增长期结束时的状况十分相似。1973年**次石油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下滑,而且日美贸易摩擦激化,日本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恶化;长期高速增长带来了各种后遗症,如公害泛滥、环境污染严重、产能过剩、石油短缺、外需减少,倒逼了改革,倒逼了经济结构转型。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的十几年时间可称为日本经济转型期,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日本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经济结构转型,70年代后期,当其他西方国家还在“滞涨”困境中苦苦挣扎之时,日本已摆脱了危机而一枝独秀。到80年代中期,不仅在数量上也在质量上完成了追赶欧美的任务。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阶段,日本彼时推动经济转型的经验与教训颇值得借鉴。
作者简介
张季风,男,1959年8月出生,吉林人,1999年获日本东北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日本经济、中日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代表性作品有:《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论》(专著,2004),《挣脱萧条:1990—2006年的日本经济》(专著,2006),《中日友好交流三十年(经济卷)》(主编,2008),《日本经济概论》(主编,2009),《日本能源文献选编:战略、计划、法律》(编译,2014),发表有关日本经济与中日经济关系论文100余篇。
目录
第一章中国经济现状与日本20世纪70年代十分相似
一发展阶段与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比较相似
二增长模式很相近
三面临的国际环境相似
第二章日本20世纪70年代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分析
一压力反应机制以及市场传导
二产能过剩与结构失衡的压力
三科技创新压力以及由此导致的产业升级困境和难点
四转型期的环境污染与公害泛滥问题
五转型期的社会形势以及社会保障情况
六国际社会的外部压力:对汇率、出口数量设限等
第三章日本经济结构转型的主要举措
一政府的作用与作为
二彻底推行产业结构调整
三开发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推行石油替代战略
四治理公害、保护环境、妥善处理环保群体事件
五企业“瘦身”,消解产能过剩
六企业积极推行技术创新
七加强海外直接投资,淘汰夕阳产业,减少贸易摩擦
八合理有效的补贴制度
第四章日本经济结构转型的成果与教训
一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成果
二值得反思的沉痛教训
第五章对我国的启示与建议
一在产业结构调整时应兼顾产业体系的完整和就业稳定
二在化解产能过剩的同时强化创新能力
三治理公害、节能环保并举
文摘
版权页:
特别是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的农村、山村地带,已经出现结构性区域经济疲惫和崩溃的迹象。由于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只剩下老爷爷、老奶奶和老妈妈,日本农业变成了“三老农业”。偏远内陆山区、山村、渔村的人口过疏问题日趋严重,年轻人大量外流,造成这些地区人口骤减和老龄化速度加快,以至于连最基本的社区生活都难以维持。有不少地区甚至出现了整个村庄或整个部落都被废掉的现象。这些地区与城市地区之间的差距,并不属于单纯的经济差距,而是一种社会差距,或者说是一种精神、文化差距问题。
不过,在高速增长结束时的1973年,日本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已经完成,城市与农村之间、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已明显缩小。在高速增长时期的1959年日本实现了“国民皆年金”,即实现了养老金的全社会覆盖,1961年又实现了“国民皆保险”,即完成了全民参与医疗保险的体制转换。70年代初的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全建立,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几乎不存在社会保障问题。
《日本经济结构转型:经验、教训与启示》由张季风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媒体推荐
我国经济已进入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目前的经济现状与日本20世纪70年代初高速增长期结束时的状况十分相似。1973年**次石油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下滑,而且日美贸易摩擦激化,日本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恶化;长期高速增长带来了各种后遗症,如公害泛滥、环境污染严重、产能过剩、石油短缺、外需减少,倒逼了改革,倒逼了经济结构转型。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的十几年时间可称为日本经济转型期,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日本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经济结构转型,70年代后期,当其他西方国家还在“滞涨”困境中苦苦挣扎之时,日本已摆脱了危机而一枝独秀。到80年代中期,不仅在数量上也在质量上完成了追赶欧美的任务。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阶段,日本彼时推动经济转型的经验与教训颇值得借鉴。
作者简介
张季风,男,1959年8月出生,吉林人,1999年获日本东北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日本经济、中日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代表性作品有:《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论》(专著,2004),《挣脱萧条:1990—2006年的日本经济》(专著,2006),《中日友好交流三十年(经济卷)》(主编,2008),《日本经济概论》(主编,2009),《日本能源文献选编:战略、计划、法律》(编译,2014),发表有关日本经济与中日经济关系论文100余篇。
目录
第一章中国经济现状与日本20世纪70年代十分相似
一发展阶段与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比较相似
二增长模式很相近
三面临的国际环境相似
第二章日本20世纪70年代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分析
一压力反应机制以及市场传导
二产能过剩与结构失衡的压力
三科技创新压力以及由此导致的产业升级困境和难点
四转型期的环境污染与公害泛滥问题
五转型期的社会形势以及社会保障情况
六国际社会的外部压力:对汇率、出口数量设限等
第三章日本经济结构转型的主要举措
一政府的作用与作为
二彻底推行产业结构调整
三开发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推行石油替代战略
四治理公害、保护环境、妥善处理环保群体事件
五企业“瘦身”,消解产能过剩
六企业积极推行技术创新
七加强海外直接投资,淘汰夕阳产业,减少贸易摩擦
八合理有效的补贴制度
第四章日本经济结构转型的成果与教训
一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成果
二值得反思的沉痛教训
第五章对我国的启示与建议
一在产业结构调整时应兼顾产业体系的完整和就业稳定
二在化解产能过剩的同时强化创新能力
三治理公害、节能环保并举
文摘
版权页:
特别是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的农村、山村地带,已经出现结构性区域经济疲惫和崩溃的迹象。由于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只剩下老爷爷、老奶奶和老妈妈,日本农业变成了“三老农业”。偏远内陆山区、山村、渔村的人口过疏问题日趋严重,年轻人大量外流,造成这些地区人口骤减和老龄化速度加快,以至于连最基本的社区生活都难以维持。有不少地区甚至出现了整个村庄或整个部落都被废掉的现象。这些地区与城市地区之间的差距,并不属于单纯的经济差距,而是一种社会差距,或者说是一种精神、文化差距问题。
不过,在高速增长结束时的1973年,日本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已经完成,城市与农村之间、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已明显缩小。在高速增长时期的1959年日本实现了“国民皆年金”,即实现了养老金的全社会覆盖,1961年又实现了“国民皆保险”,即完成了全民参与医疗保险的体制转换。70年代初的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全建立,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几乎不存在社会保障问题。
ISBN | 9787516176528,7516176524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张季风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