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译资格考试构念效度研究:测前理论效度的视角 9787030469366,703046936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笔译资格考试构念效度研究:测前理论效度的视角》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王启龙,男,1964年生,博士生导师。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国外藏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双聘教授、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等。主要从事藏学、语言学研究。迄今共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中外文著作10多部,学术译著若干。获第三和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第壹届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一等奖空缺)、第三届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4项,教育部社科项目1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
目录

总序换个视角看世界
前言
第1章引论
1.1笔译资格考试研究的历史背景
1.2笔译资格考试测前理论效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1.3研究定位及全书结构
第2章笔译资格考试及构念效度研究概述
2.1测试学相关理论简述
2.2笔译测试研究
2.3笔译资格考试研究
2.4笔译能力研究
2.5对以往研究的回顾和评析
2.6本章小结
第3章笔译资格考试构念效度研究理论框架
3.1核心概念
3.2理论基础
3.3理论框架
3.4本章小结
第4章笔译资格考试应测量构念特征
4.1笔译能力参数集(理论)
4.2职业笔译能力模型
4.3笔译资格考试应测量构念特征
4.4本章小结
第5章现有笔译资格考试构念特征
5.1国际国内主要笔译资格考试分析
5.2国际国内主要笔译资格考试构念构成
5.3国际国内主要笔译资格考试构念呈现形式
5.4本章小结
第6章笔译资格考试构念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6.1构念效度威胁
6.2构念适切性
6.3构念清晰度
6.4笔译资格考试构念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6.5本章小结
第7章结语
7.1本书回顾
7.2对研究问题的回答
7.3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29个笔译能力理论模型
附录2:笔译能力理论模型中的语言能力
附录3:笔译能力理论模型中的策略能力
附录4:笔译能力理论模型中的知识能力
附录5:笔译能力理论模型中的工具能力
附录6:笔译能力理论模型中的翻译职业能力
附录7:笔译能力理论模型中的心理生理能力
附录8:笔译能力理论模型中的个人性格及特质
附录9:职业笔译员应具有技能一知识体系
附录10:职业笔译能力模型数据来源
附录11:CATTI简介及英语笔译考试大纲
附录12:NAETI简介及英语笔译考试大纲
附录13:厦门大学笔译资格考试简介及考试大纲
附录14:台湾地区LTTC考试简介及考试大纲
附录15:加拿大CTTIC笔译资格考试情况
附录16:澳大利亚NAATI笔译资格考试情况
附录17:美国ATA笔译资格考试情况
附录18:英国IoL笔译文凭考试情况
附录19:南非SATI笔译及宣誓笔译资格考试情况
附录20:爱尔兰ITIA笔译资格考试情况
附录21:加拿大CTTIC部分单位会员人会条件
索引
文摘

版权页:

效度/构念效度是测试最复杂的属性和标准,后文会专门进行介绍。信度和可复制性、可解释性相关,指测试的一致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即同一测试在不同实施环境下的结果应该是稳定的。Brown(2004:20—22)认为信度可分为考生信度、评分员信度、考试实施信度和考试信度4个方面。真实性指语言测试任务与实际语言使用的对应程度,这种对应程度既可体现在测试任务的对应程度和考生及测试使用者的预期反应两个方面(Bachman&Palmer,1996:136),也可体现在测试语言的自然性、测试题项提供的相应语境等方面(Brown,2004:28)。交互性和测试的适用性相关,指考生特征在测试任务中的反映程度,即考试构念中是否考虑到了考生所具有的一系列特征。影响力和反拨效应及可接受性相关,指测试对社会、教育体系及个人可能产生的影响。可行性和适用性、经济性和可用性相关,和测试的实施有关,指测试实施所需资源的获取程度;具体说来,要达到可行性,测试费用不能过高,应有考试时间限制,考试实施方便,同时有明确及有效的评分方法(Brown,2004:19)。
2.1.2构念效度及测前理论效度研究
2.1.2.1效度基本概念
从以上对测试质量评价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效度和信度是测试最重要的特征(Kubiszyn&Borich, 2003; Domino&Domino, 2006: 42;Cohen&Swerdlik, 2009:107),是教育和心理测试学及语言测试研究中对测试进行评价的核心概念,也是衡量测试是否达到预期目的的最主要的标准,而效度又是测试质量的核心和基本出发点(杨惠中和Weir,1998:55;陈宏,1999;Fulcher&Davidson,2007:3)。
效度最初是教育与心理测试的概念,较为明确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韩宝成和罗凯洲,2013)。第一个将效度与语言测试研究结合在一起的是L。do( Kunnan,2008)。随着心理测试和语言测试研究的发展,效度的概念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关于效度的历史发展阶段,心理测试学和语言测试学研究中已经有充分论述,并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对各个阶段进行了探讨,目前的研究(Chapell,1999;邹申,2005a;李清华,2006;汪顺玉,2006,2009;邓杰,2011等)通常将效度理论发展分为单一效度观、效度分类观和效度整体观三个阶段,各阶段效度观在效度内涵、种类及研究方法上均有一定差异。
ISBN9787030469366,7030469364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杨冬敏
尺寸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