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本书对富含中国民族文化特色菜名英译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各种翻译方法、语言处理技巧和文化缺失时的翻译策略,从话语目的的角度探讨了中国菜名对外传播过程中的文化保全、译语活动中的话语权意识话题。
作者简介
熊欣,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华中科技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方向博士学位。一直在高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主持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改课题1项,主持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课题若干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
目录
第1章导论
1.1菜名英译的背景及意义
1.2国内外相关翻译理论概述
1.3菜名英译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菜名英译研究的目的及创新
第2章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2.1饮食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2.2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
2.2.1饮食观念的差异
2.2.2社会文化内涵差异
2.2.3原料结构和种类的差异
2.3菜名命名特征的差异
2.4进餐礼仪方面的差异
2.5烹饪方式和刀工上的差异
2.6菜单设计的差异
第3章菜名英译的目的与原则
3.1翻译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
3.2翻译目的决定翻译原则与方法
3.3菜名英译目的定位
3.4菜名英译的基本原则
3.4.1语义切近原则
3.4.2文化传播原则
3.4.3经济发展原则
3.4.4美学原则
3.4.5创新原则
3.4.6简洁原则
3.4.7品牌树立原则
3.5经济原则下的菜名英译
第4章菜名英译方法及策略
4.1菜名英译的基本策略
4.1.1语符的适切转换
4.1.2菜名语义信息的等效
4.1.3社会经济效用的考量
4.1.4译名的规范
4.2菜名英译的基本方法
4.2.1释译
4.2.2变译
4.2.3音译
4.3归化与异化VS信度与效度
4.3.1翻译生态学下“信”与“效”
4.3.2菜肴译名的“忠实”与“有效”
4.3.3归化和异化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4.3.4菜名英译中归化与异化的应用及问题
4.4写意型菜名的英译策略
4.4.1文化禁忌的处理
4.4.2典故的处理
4.4.3历史文化信息的处理
4.4.4共通文化的处理
4.4.5比喻型菜名的本体中心
4.4.6取义角度的转换
4.4.7图示的策略
4.5写实型菜名的英译策略
4.5.1风味+主料
4.5.2菜形+主料
4.5.3烹饪方法+主料
4.5.4主料+辅料
4.5.5地名、人名的音译(加释译)
第5章菜名译名规范
5.1译名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5.1.1菜肴译名研究的现状
5.1.2译名研究中的问题与不足
5.2译名现状及译名规范的必要性
5.2.1译名使用的无序性
5.2.2生硬直译性
5.2.3译名中的文化亏损与意象错位
5.2.4译名规范的必要性
5.3译名规范的原则、方法与内容
5.3.1规范的原则与方法
5.3.2规范的内容
5.4具体译名分析
第6章药膳名称英译
6.1中西方“食补”观念的差异及衍变
6.2药膳发展的历史及理论依据
6.3药膳的功效及名称构成
6.4药膳名称的英译原则及方法
6.4.1译名的简约性
6.4.2译名的有效性
6.4.3药膳中植物药材“野生性”
6.4.4药膳中动物药材“圈养性”
6.4.5“忌讳词”的处理
6.5药膳译名的结构模式
第7章刀工及烹饪方法英译
7.1刀工的英译
7.1.1与菜形无关的刀工英译
7.1.2与菜形有密切关系的刀工英译
7.2烹饪方法的英译
7.2.1火候、刀工与烹饪方法及英译
7.2.2中西烹饪方法词的语义对比及英译
7.2.3其他烹饪方法的英译
7.3烹饪方法英译论文比对
7.3.1炒fry/saute
7.3.2炸deepfry
7.3.3爆fry/saute
7.3.4烧braise
7.3.5馏saute/quickfry
7.3.6扒grill
7.3.7煎fry/panfry
7.3.8水导热
7.3.9空气导热
7.3.10蒸汽导热
第8章菜名的修辞特色及英译
8.1暗喻型菜名
8.2借喻型菜名
8.2.1虚实结合型或半写实半写意型菜名
8.2.2纯粹的写意型菜名
8.3象征型菜名
8.4夸张型菜名
8.5典故型菜名
第9章菜名英译中的适应论
9.1适应论
9.2传播与翻译
9.3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菜名英译
9.4跨文化交际适应论下的菜名英译
9.4.1写意型菜名音译的适应
9.4.2写实型菜名英译的适应
9.4.3复合型菜名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适应
第10章菜名英译中的译语话语权
10.1译语话语权
10.1.1译语话语权的定义及研究的重要性
10.1.2译语话语权的研究内涵
10.1.3译语话语特色——文化词的传播策略
10.1.4译语话语中的文化诉求
10.2中式英语表述对话语权的凸显
10.2.1福柯的话语权理论
10.2.2话语权下译者主体性与中式英语
10.2.3中式英语在译语话语体系中的现状
10.2.4文化对外传播中的话语权
第11章结束语
参考文献
序言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餐饮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如何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饮食文化成为食品行业面临的新课题。除了必要的传播理念、手段和方法未能及时跟进世界经济的发展需求外,归根结底在于中国餐饮业在海外菜名推广的翻译中,译者缺乏对异域的海外市场及受众文化、需求的了解和研究,加之语言习惯上的差异没有得到译者完全的关照,最终导致在菜名的翻译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研究跨文化视域下中国菜名的翻译原则、方法和策略及规范译名的重要性就显得更为突出。
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餐饮业的发展和壮大所涵盖的菜肴名称英译不再是纯文本的翻译行为,更是外宣性质上的一种对外传播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到中国餐饮业在海外发展的规模和效益,从而反刍国内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本书将中国菜名按传统的区分办法分为写实型和写意型(含实意兼顾型)两大类。在菜名的英译实践中,结合西方菜名的表述形式,强调写实型菜名直译,写意型(含实意兼顾型)菜名音译加释译的方法进行英译。对于那些已经约定俗成的音译名直接沿用,而对于中国特色鲜明的菜名,主张译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结合借用、谐音等手段,从节约原则和品牌树立原则创新译名。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诸多师长、同学和朋友的关心与支持,在即将付梓之际,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陈余婧和夏黎丽在书稿整理和校对阶段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基于价值理论下的菜名英译研究(项目编号:13WLH44)” “广西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英译活动中的译语话语权研究(项目编号:15FYY002)”“广西科技大学博士基金启动项目(教科博15z008)”的基金资助。
由于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挂一漏万,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熊欣2016年3月1日于螺蛳山畔
文摘
版权页:
中国人由于受传统的哲学思想影响,强调天人合一,所以在饮食理念上,注重食物的整体养生功能及菜肴观感等特征和进食者全方位的唯美追求,讲究食品的色、香、味、形、器。当然,中国人的饮食在强调口感的同时,间或未能照顾到食物本身营养成分的保全,这是与西方饮食上注重科学分析,强调保持食物的营养成分不流失存在着的较大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菜名命名中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递,讲究一种意境。综观东西方的饮食文化,西方人的饮食观念比中国的饮食观念略显理性,讲究科学的营养搭配,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和热量的多少,烹饪时也是考虑尽量保持原材料的原汁原味,不像中国的饮食那样过分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西方人的饮食文化中,很少去考虑中国饮食中所讲究的精神享受和味觉及视觉感受。当然,就中国饮食追求视觉上的享受来看,很多时候这些食物未必有营养。
民以食为天。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基本把握这个民族的整体文化发展水平和社会审美情趣及价值理论观念。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在其饮食行为方面。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基本上都能反射到该民族的饮食文化中。所以说,饮食文化还能反映出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本书对富含中国民族文化特色菜名英译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各种翻译方法、语言处理技巧和文化缺失时的翻译策略,从话语目的的角度探讨了中国菜名对外传播过程中的文化保全、译语活动中的话语权意识话题。
作者简介
熊欣,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华中科技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方向博士学位。一直在高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主持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改课题1项,主持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课题若干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
目录
第1章导论
1.1菜名英译的背景及意义
1.2国内外相关翻译理论概述
1.3菜名英译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菜名英译研究的目的及创新
第2章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2.1饮食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2.2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
2.2.1饮食观念的差异
2.2.2社会文化内涵差异
2.2.3原料结构和种类的差异
2.3菜名命名特征的差异
2.4进餐礼仪方面的差异
2.5烹饪方式和刀工上的差异
2.6菜单设计的差异
第3章菜名英译的目的与原则
3.1翻译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
3.2翻译目的决定翻译原则与方法
3.3菜名英译目的定位
3.4菜名英译的基本原则
3.4.1语义切近原则
3.4.2文化传播原则
3.4.3经济发展原则
3.4.4美学原则
3.4.5创新原则
3.4.6简洁原则
3.4.7品牌树立原则
3.5经济原则下的菜名英译
第4章菜名英译方法及策略
4.1菜名英译的基本策略
4.1.1语符的适切转换
4.1.2菜名语义信息的等效
4.1.3社会经济效用的考量
4.1.4译名的规范
4.2菜名英译的基本方法
4.2.1释译
4.2.2变译
4.2.3音译
4.3归化与异化VS信度与效度
4.3.1翻译生态学下“信”与“效”
4.3.2菜肴译名的“忠实”与“有效”
4.3.3归化和异化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4.3.4菜名英译中归化与异化的应用及问题
4.4写意型菜名的英译策略
4.4.1文化禁忌的处理
4.4.2典故的处理
4.4.3历史文化信息的处理
4.4.4共通文化的处理
4.4.5比喻型菜名的本体中心
4.4.6取义角度的转换
4.4.7图示的策略
4.5写实型菜名的英译策略
4.5.1风味+主料
4.5.2菜形+主料
4.5.3烹饪方法+主料
4.5.4主料+辅料
4.5.5地名、人名的音译(加释译)
第5章菜名译名规范
5.1译名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5.1.1菜肴译名研究的现状
5.1.2译名研究中的问题与不足
5.2译名现状及译名规范的必要性
5.2.1译名使用的无序性
5.2.2生硬直译性
5.2.3译名中的文化亏损与意象错位
5.2.4译名规范的必要性
5.3译名规范的原则、方法与内容
5.3.1规范的原则与方法
5.3.2规范的内容
5.4具体译名分析
第6章药膳名称英译
6.1中西方“食补”观念的差异及衍变
6.2药膳发展的历史及理论依据
6.3药膳的功效及名称构成
6.4药膳名称的英译原则及方法
6.4.1译名的简约性
6.4.2译名的有效性
6.4.3药膳中植物药材“野生性”
6.4.4药膳中动物药材“圈养性”
6.4.5“忌讳词”的处理
6.5药膳译名的结构模式
第7章刀工及烹饪方法英译
7.1刀工的英译
7.1.1与菜形无关的刀工英译
7.1.2与菜形有密切关系的刀工英译
7.2烹饪方法的英译
7.2.1火候、刀工与烹饪方法及英译
7.2.2中西烹饪方法词的语义对比及英译
7.2.3其他烹饪方法的英译
7.3烹饪方法英译论文比对
7.3.1炒fry/saute
7.3.2炸deepfry
7.3.3爆fry/saute
7.3.4烧braise
7.3.5馏saute/quickfry
7.3.6扒grill
7.3.7煎fry/panfry
7.3.8水导热
7.3.9空气导热
7.3.10蒸汽导热
第8章菜名的修辞特色及英译
8.1暗喻型菜名
8.2借喻型菜名
8.2.1虚实结合型或半写实半写意型菜名
8.2.2纯粹的写意型菜名
8.3象征型菜名
8.4夸张型菜名
8.5典故型菜名
第9章菜名英译中的适应论
9.1适应论
9.2传播与翻译
9.3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菜名英译
9.4跨文化交际适应论下的菜名英译
9.4.1写意型菜名音译的适应
9.4.2写实型菜名英译的适应
9.4.3复合型菜名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适应
第10章菜名英译中的译语话语权
10.1译语话语权
10.1.1译语话语权的定义及研究的重要性
10.1.2译语话语权的研究内涵
10.1.3译语话语特色——文化词的传播策略
10.1.4译语话语中的文化诉求
10.2中式英语表述对话语权的凸显
10.2.1福柯的话语权理论
10.2.2话语权下译者主体性与中式英语
10.2.3中式英语在译语话语体系中的现状
10.2.4文化对外传播中的话语权
第11章结束语
参考文献
序言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餐饮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如何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饮食文化成为食品行业面临的新课题。除了必要的传播理念、手段和方法未能及时跟进世界经济的发展需求外,归根结底在于中国餐饮业在海外菜名推广的翻译中,译者缺乏对异域的海外市场及受众文化、需求的了解和研究,加之语言习惯上的差异没有得到译者完全的关照,最终导致在菜名的翻译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研究跨文化视域下中国菜名的翻译原则、方法和策略及规范译名的重要性就显得更为突出。
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餐饮业的发展和壮大所涵盖的菜肴名称英译不再是纯文本的翻译行为,更是外宣性质上的一种对外传播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到中国餐饮业在海外发展的规模和效益,从而反刍国内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本书将中国菜名按传统的区分办法分为写实型和写意型(含实意兼顾型)两大类。在菜名的英译实践中,结合西方菜名的表述形式,强调写实型菜名直译,写意型(含实意兼顾型)菜名音译加释译的方法进行英译。对于那些已经约定俗成的音译名直接沿用,而对于中国特色鲜明的菜名,主张译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结合借用、谐音等手段,从节约原则和品牌树立原则创新译名。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诸多师长、同学和朋友的关心与支持,在即将付梓之际,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陈余婧和夏黎丽在书稿整理和校对阶段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基于价值理论下的菜名英译研究(项目编号:13WLH44)” “广西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英译活动中的译语话语权研究(项目编号:15FYY002)”“广西科技大学博士基金启动项目(教科博15z008)”的基金资助。
由于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挂一漏万,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熊欣2016年3月1日于螺蛳山畔
文摘
版权页:
中国人由于受传统的哲学思想影响,强调天人合一,所以在饮食理念上,注重食物的整体养生功能及菜肴观感等特征和进食者全方位的唯美追求,讲究食品的色、香、味、形、器。当然,中国人的饮食在强调口感的同时,间或未能照顾到食物本身营养成分的保全,这是与西方饮食上注重科学分析,强调保持食物的营养成分不流失存在着的较大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菜名命名中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递,讲究一种意境。综观东西方的饮食文化,西方人的饮食观念比中国的饮食观念略显理性,讲究科学的营养搭配,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和热量的多少,烹饪时也是考虑尽量保持原材料的原汁原味,不像中国的饮食那样过分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西方人的饮食文化中,很少去考虑中国饮食中所讲究的精神享受和味觉及视觉感受。当然,就中国饮食追求视觉上的享受来看,很多时候这些食物未必有营养。
民以食为天。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基本把握这个民族的整体文化发展水平和社会审美情趣及价值理论观念。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在其饮食行为方面。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基本上都能反射到该民族的饮食文化中。所以说,饮食文化还能反映出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ISBN | 7121284707,9787121284700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作者 | 熊欣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