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行:发现一个未知的自己 9787111542636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你希望换一种职业吗?像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 Anson Heinlein)一样,从工程师到科幻作家?抑或像大前研一一样,从核工程师到管理咨询顾问?日复一日重复无趣的工作也许进一步刺激了你的这种想法。既然这份仅仅满足温饱的饭碗岌岌可危,何尝不抛开一切,从头再来?在《转行(发现一个未知的自己)》一书中,埃米尼亚·伊瓦拉向人们揭示了转变职业生涯的新方法。

媒体推荐

从来没有哪一个年代,转变职业生涯会变得司空见惯。创业、跳槽不再新鲜;斜杠青年、间隔年成为时尚。然而,并不是每一次职业生涯转变都会带来好结果。伊瓦拉的《转行:发现一个未知的自己》向人们揭示了成功转变职业生涯的新方法。这套新方法揭示了太多反鸡汤的科学研究,比如,你需要放弃寻找那并不存在的“真实的自我”,应努力去发现“可能的自我”;痛苦并非成功之母,它只会带来行为瘫痪;成功的转行是先做后想,而非先计划,再行动。我对本书的推荐,曾使得众多处在职业生涯困境的朋友成功转行。现在,是时候介绍给你了!
——安人心智科学总监/开智文库出品人,阳志平
从生物学博士生,到国内第一位全职拖延症咨询师。这是我亲眼见过的跨度最大的转行,主人公不是别人,正是我自己。要是你早就想换工作,却拖着一直不动手,苦等“完美选择”的出现,本书就是适合你的药,赶紧来吃。这是职业生涯中最牛的逆向思维——先试后转!让你免于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我就是这么做到的。
——国内第一位拖延症咨询师,高地清风

作者简介

作者:(美)埃米尼亚·伊瓦拉 译者:张洪磊 译者:汪珊珊
埃米尼亚·伊瓦拉(Herminia Ibarra),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组织行为学教授。在2002年进入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之前,她曾在哈佛商学院任教13年。伊瓦拉博士曾被《哈佛商业评论》评选为“21世纪最重要的50位管理思想家之一”。

伊瓦拉博士在顶级学术和应用期刊上发表了很多学术文章,包括《哈佛商业评论》《行政科学季刊》《管理学会评论》《管理学会学报》和《社会心理学季刊》。她也教授企业行政管理类课程,在世界各地开办有关人力资源、职业发展和组织变革的研讨会。

伊瓦拉博士本科毕业于迈阿密大学,并且获得耶鲁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目录

推荐序
作者简介
前言
致谢
第1章 重塑自我 1
· 皮埃尔:从精神科医生到僧侣 2
· 露西:从技术经理到独立教练 7
· 殊途同归 12
· 职业身份的转变 15
· 实践中的职业身份 19
· 本书概述 22
第一部分 职业身份的转变
第2章 探索可能的自我 26
· 加里的故事 27
· 引领转型的职业偶像 33
· 关于职业身份的问题 39
· 迈出第一步 45
第3章 新旧角色的转换 50
· 琼的故事 50
· 转型中期 59
· 摆脱“过去的自己” 60
· 尝试各种职业身份 63
· 多样化的优势 68
· 生活在矛盾中 70
第4章 深层的改变 73
· 苏珊的故事 74
· 小成功带来大变化 79
· 卸下包袱 82
· 丹的故事 85
· 探索隐藏的根基 90
· 熟能生巧 96
第二部分 实践中的职业身份
第5章 实验性的尝试 100
· 本的故事 101
· 尝试的方法 105
· 直觉性思考 118
· 适度的尝试 121
第6章 建立新的人脉 125
· 哈里斯的故事 126
· 维系固有的人脉(和潜在人脉) 132
· 新面孔、新环境 136
· 安全基地 146
第7章 寻找职业转型的意义 149
· 约翰的故事 150
· 促进转型的催化剂 156
· 决定性的时刻 160
· 充足的准备有利于自我重塑 168
· 讲述自己的故事 177
第三部分 非传统策略的运用
第8章 成为新的自我 182
· 转型中个体的差异 185
· 非传统性策略 189
· 职业身份,失而复得 193
附录 194
注释 204

序言

在9月一个秋高气爽的夜晚,一个位于新英格兰的颇有名望的乡村俱乐部迎来了一群身着干练的职业装的人。在入场登记区,他们每个人除了在衣服上佩戴了常用的姓名牌,还在衣领上贴了不同颜色的圆点。每个人可以选择两种颜色的圆点:一个代表其正在从事(或刚刚离开)的行业,另一个则代表其希望从事的行业。
俱乐部正在举行“结构化交际网络”活动,目的是帮助那些渴望重塑自我的人,其中不乏曾经位高权重、因裁员而离职的经理人。我曾经被邀请参加探讨关于“如何利用人脉帮助职业转型”的问题。人们心甘情愿地购买了价格不菲的入场券,因为他们确信我会告诉他们如何在职业转型中,摆脱过去的自我并重塑新的自我,而在他们现有的人脉圈中,无人能做到这点。因为我们现有的人脉圈只能对现有的工作起到帮助,但对于新的职业来说,无济于事。俱乐部的这次活动是对著名的“六度分离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五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的一次实践。根据这个理论,想要认识我们之前不认识的人,最快的办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人脉圈去认识尽可能多的人。
设计这些有色圆点的目的是为了简化交流的过程,这样可以省略常用的开场白,比如“你是谁”“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和“你追求的是什么”等一些在我们找工作时会被反复问到的问题。使用这些圆点带来的效果十分明显。带着各色圆点的参与者让会场的气氛像派对一样热烈。几乎没有人只按照自己身上圆点的两种颜色寻找交谈对象。他们各自丰富多彩的职业背景可不是两种颜色的圆点就能代表的。他们未来的职业梦想也是色彩斑斓的。你会听到有人尴尬地轻声一笑,那种尴尬就像他们在解释自己胸前的“口香糖球贩售机”一样。那个晚上,大家的热烈交谈,为他们各自未来的职业发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选择。
职业转型前的准备
就像参加了乡村俱乐部活动的那些人一样,随着我们对改变的渴望逐渐被唤醒,担忧、兴奋、不安、渴望、自我怀疑、愤怒和恐惧等各种情绪也接踵而至,而且人们大多如此。
如今,处于职业发展中期的职场人士所面对的最紧迫的问题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真的适合我吗?我要不要改变方向?”在过去的20年里,辞掉工作进入一个完全陌生领域的人数显著增加,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然而,与乡村俱乐部的那些人不同的是,大多数人在考虑职业转型的时候,并没有各色圆点来提示我们所处的行业和希望从事的行业。
尽管职业转型十分常见,但没人知道如何避免职业转型带来的焦虑。大多数人在向新工作转型的过渡期,都会经历一段迷茫、失落、彷徨,并且缺乏安全感的时期,而且这段彷徨期持续的时间比任何人预期的要长很多。常春藤联盟(包括八所美国的著名大学)的名片盒没有用,殷实的家底和家人的全力支持也无法减轻你的焦虑感。与跳槽到一个新公司或新行业做自己所熟悉的工作,或在我们熟悉的领域里调动到另一个岗位不同,彻底改变我们的职业方向一定会令人感到恐慌。
努力找到适当的职业转型方法是充满艰辛的,但是这一过程可以增加我们重塑自我的成功概率,并且可以使我们从工作中找到更大的乐趣和满足感。尽管职业变化看起来像是一个随机的、由不可控因素决定的过程(这些因素可能是迫于生活压力而不得不将事情按轻重缓急重新排序,也可能是因为我们非常意外地获得了一个新的工作机会),其实都是一些常见的、已被人们了解的变化模式在起作用。所有的职业变化都是如此。在为写本书而做的研究中,我发现,一些表面看似迥异的案例其实属于一些共同的类型,而一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和杂乱无章的行为背后,却蕴含着一系列清晰明了的(尽管是非传统的)应对策略。
改变职业,改变自我
这本书主要包含两个简单易懂的观点。第一个观点,我们的职业身份不是一个埋藏于我们内心深处的等待发掘的宝藏。其实,它是由很多种可能性组成的:有些可能性是明确和具体的,取决于我们所做的工作和所在的公司,以及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经历,还有一些可能性只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可能被发掘出来的潜能里或者自己的梦想里。第二个观点,改变职业意味着改变自己。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职业转型不是将一种身份替换为另一种身份的过程,而是形成一系列新的可能的身份。这些简单的观点会推翻我们对职业转型的原有看法,并告诉我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该用于行动而不是思考,应该做而不是想。显然,这是一种非传统的策略。
传统观点告诉我们,要想转型成功,首先要清楚自己最想做什么(越清楚越好),然后据此来实施一个可行的方案。理论上来说,用自我反省的方法或借助标准化的问卷调查,配合专业人士的咨询,可以帮助自己认清自我。一旦了解了自己的气质类型、需求、能力和核心价值,我们就可以开始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或公司了。接下来就进入大家所熟悉的环节了:先设置目标,再明确条件,最后写出列表,这种实用的做法可以帮助我们在通常的情况下找到一份工作。凡事预则立。传统的方法反对我们在准备好或者想清楚行动方向之前就草率行动。
然而,职业转型的过程并不遵循传统的方法。我们从实践中认识自我,而不是通过理论;是通过在现实中尝试,而不是通过内省。我们通过行动发现实际的可能性,比如,通过尝试新的行动、接触新的组织、寻找新的角色榜样,向周围的人重新讲述我们的故事。我们的职业追求,会随着我们不断了解到的他人的经验和从他人处得到的验证变得越来越清晰。对于新的信息,我们会先理解,再吸收,然后添加颜色和轮廓,再着色,画出阴影和具体形状。就这样,新的选择帮助我们完成整个自画像,向我们展示那个我们梦想成为的新自我。想要重塑自己,我们需要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我们需要的是行动。
在我们选出那个代表着未来可能性的有色圆点之前,我们必须知道有哪些可选的调色板(比如行业、专业、职业),以及调色板上有哪些颜料(具体的工作和职业角色的榜样)最适合我们。这并不是纸上谈兵。我们可能会说:“我想从暖色调开始。”然而,在我们选出合适的颜色之前,我们必须先找出存在哪些可能的选择,然后在现实生活中来检验它们。职业转型也是如此。我们不但需要生动的范例以便模仿,也要做出具体的尝试。综上所述,职业身份其实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明确的步骤,去建立和形成可能的自我持续过程。
本书是你的“菜”吗
当你听说一个律师放弃了原有的一切,成了一名船长,或者一名审计人员抛弃了她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创办了一家玩具公司的时候,你会感到异常的兴奋,并且很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做到的,那么这本书很适合你。如果你很好奇为什么有些人吵着要换个工作,但几年了还是没有动静,而有些人突然放弃了原有的一切,并从事了一项全新的职业,你也一定会对这本书充满兴趣。
本书讲述的是39个人职业转型的故事,通过现有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理论对他们的经历进行了分析。基于社会科学中的案例和大量的研究,本书认为,职业转型的过程虽然会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是仍遵循着一定的潜在规则。本书并不是通过提供一个详细的计划来帮助人们更顺利地实现职业转型,因为转型的过程并非是像计划一样按部就班地向前推进的。本书列出了一个简洁明了的框架,描述了影响转型过程的因素,并道出了在转型上毫无进展的人和实现转型的人之间的区别。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读本书。本书不适合刚刚开始职业生涯的新人,也不适合想要“放慢生活节奏”的人或者是想在当前繁重的全职工作之外得到放松的人。本书是为那些处于职业生涯发展中期的职场人士而写的,这些人是在为现有的职业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教育成本之后,才开始考虑职业转型的。产生此类想法的人群一般在40多岁,正处于典型的中年转型期。不过这里所说的职业生涯中期的人群的范围会更广一些:既包括那些很年轻的时候就出来工作,然后30多岁回学校读书的人,也包括50多岁时想再花15年左右的时间来体验一下不同工作的人。不管你处于什么年龄阶段,只要你拥有一定的经验,并希望能在下一个职业中取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赢,本书都会对你有所帮助。另外,如果你身边的人(比如配偶、密友、敬佩的同事、得意门生或者子女)正在考虑职业转型,你也可以看看本书,以便给予他们一些建议。
我们大多数人在一生中平均会在三个不同的组织中工作,而且经历一次对于自己的人生非常重要的职业转变。我们的很多朋友、家人以及同事也会经历类似的转变。了解前面的道路会有什么样的转折点以及下一步要怎么走,虽然不能减少对最终目标的不确定感,但可以帮助我们增加找到一条合适道路的机会。不管你能做什么,或者你想做什么,现在就开始行动吧!

文摘

对于人类这一概念,可以从“内在状态”(才能、目标和偏好)的角度来定义,这一观点盛行于西方世界。这种观点是我们进行职业选择的传统方式的基础,即如果我们的“真实身份”是内在的,是来自内心的,那么只有通过反省才能让我们找到合理的措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职业。
然而,无论是露西还是皮埃尔,或者是本书研究的其他案例都没有遵循这一模式。相反,和大多数人一样,皮埃尔和露西都是通过实践经验来了解自己的,是通过“做”而不是“想”。当然,对过去的经历、未来的梦想、当前的价值观以及自己的长处进行思考,也是关键且有价值的一个步骤。但反思最好在我们找到某种动力,并遇到需要思考的新事物的时候再开始。我们旧有的身份,即使与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基本偏好不一致,但仍旧是根深蒂固的,因为它们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日常活动、牢固的人际关系以及生活经历中。同样地,我们的身份也会随着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改变,这些实践包括开始尝试新事物(进行实验性的尝试)、与各种人交往(建立新的人脉),以及通过尝试各种新的可能的选择来重新诠释我们的人生经历(寻找职业转型的意义)。
在改变职业之前,皮埃尔和露西就开始了对新的职业角色进行适度的尝试。他们逐渐地对新职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不是突然做出一个重大决策,也不是在一开始就预料到未来会有多大的职业转变。皮埃尔的实验性尝试包括花时间去寺庙,举办讲座,以及在精神方面不断地修行。他开始写一本研究丧亲之痛以及佛教的书,这也是他感兴趣的话题。露西则在做经理的同时,雇了一个私人职业教练指导自己,并抽时间参加研讨会,后来还回学校攻读了硕士学位,甚至在离开“一号论坛”之后,她还尝试做咨询工作,以此来跟过去的职业角色划清界限。
皮埃尔和露西都非常幸运地遇到了各自的职业导师式的人,帮助他们度过了那段彷徨的时期,而且都得到了来自新同行的鼓励和支持。但提供支持的并不包括职业顾问、再就业服务中心、猎头公司以及家人和密友。相反,他们都是从结交的新朋友和新人的行业群体那里获得支持的。皮埃尔遇到的是一位信仰佛教的僧侣。这位僧侣也是一个欧洲人,他的出现使得皮埃尔对于佛教的认识由抽象的概念变成一个活生生的导师形象。随着他在寺庙里所待的时间越来越长,他越发觉得那是一个富有智慧的精神家园,而他也想成为其中的一员。而露西也在组织顾问身上找到了自己职业角色的榜样——那个她在平克聘请的职业教练。咨询师帮她认识到自己的职业方向出了问题,并指明组织发展才是她心仪的职业发展方向。
好故事都会有一个转折点、一个戏剧性的时刻、一个云开雾散后真相大白的时候。从这个角度来说,皮埃尔和露西的例子都很典型。他们都经历了一些重大事件并从中醒悟到:自己已经受够了一直以来的生活状态,并准备好了去尝试新东西。皮埃尔的一个项目由于公司内部的钩心斗角而没有获得资金支持。露西的公司面临重组,而且公司内部的政治斗争也变得更加严重。突然间,他们两个人都意识到事情的发展非常不如意。
几乎所有人的职业生涯都会遭遇组织的变化、内部管理层的人事变动、办公室政治以及工作带来的压力、疲惫和不满,但这些外部诱因并不足以让你做出更深层的改变。对于皮埃尔和露西来说,改变的阻力来自于,他们都寄希望于新旧两种自我可以和谐共处而不做改变。假期中,当皮埃尔努力地去想明白他目前看似没有意义的行为到底有什么意义的时候,他终于意识到是做出选择的时候了。露西的丈夫所问的“你开心吗”,让露西意识到自己内心越来越强烈的不安是来源于自己在管理角色上的问题和由此对公司产生的不良影响。对于他俩来说,无须发生戏剧性的重大事件,只需一次具有象征意义的小事件,就足以使他们意识到改变的时机成熟了。值得注意的是,在皮埃尔和露西的转型过程中,个人事业的转折点来得有些晚。
他们遇到的情况其实很普遍。当我们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没找对工作或公司时,当我们在思考自己未来想要什么时,我们之前学会的、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找工作的方法往往无法让我们找到心仪的工作。如图1.2所示,在职业身份的转型时期(此时我们可能的自我正在进行着频繁的变换),实现改变的唯一方法就是实践和尝试各种可能的自我,直到积累到足够的经验来指导自己做出下一步的决定为止。
P19-21
ISBN9787111542636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埃米尼亚·伊瓦拉 (Herminia Ibarra)
尺寸32